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一直是大多數中國學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也正因為其重要性如此之高,每一次高考改革都會牽動無數人的心。近些年來,全國各地陸續推出了最新的高考方案,彰顯了教育的現代性和進步性。
新高考改革回顧
今年5月6日,寧夏教育考試院發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普通高考錄取批次調整政策解讀》,提出了從今年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將對普通高校招生錄取批次予以調整。調整的主要內容是,將原普通高校招生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兩個招生錄取批次合併為「第二批本科」,同時取消了第三批本科。本次改革方案的發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新高考改革的關注。
截止到今天,全國已經有十餘個省市全面推行新高考改革。2014年,上海和浙江敢為人先,率先試點進行高考綜合改革,拉開了全國新高考改革的序幕。
在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4個省市也啟動了高考改革,改革力度遠在浙江和上海之上。
隨後,廣東、湖南、江蘇、河北、遼寧、福建、湖北、重慶等8個省市,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省份,相繼發布本省份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改革方案指出,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將實施新的高考方案。
高考改革凸顯新教育理念
從已經實施高考改革的省市來看,新高考改革都反映了當前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時代學生的特點,其目的都在於尊重學生的天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筆者認為,新高考改革凸顯了新時代的一些教育理念。
(1)取消文理分科是大方向
新高考方案最大的一個變化,是逐漸取消了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北京、江蘇、湖南等已經實施高考改革方案的省市,都明確提出了,高中階段和高考不再實施文理分科。雖然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施時間不同,但取消文理分科是不便的大方向。在新的高考中,除了藝術生和體育生之外的考生,文化課總成績將由「3+1+2」組成。其中,「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1」為首選科目,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
分析:新高考採用「3+1+2」的方案更加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自己的科目。而取消文理分科,主要是因為,長期教育實踐表明,在高中階段就實施分科,會影響學生思維方式的完整性和知識結構的豐富性。新高考不再實施文理分科,讓學生全面學好基礎科目,將文科的形象思維和理科的邏輯思維結合起來,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全面發展。
(2)高校錄取要「兩依據一參考」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行,以往「一考定終身」的情況有望得到緩解,高考將不再是高校錄取學生的唯一依據。多個已經實施高考改革的省份都提出,高校在招生中要遵循「兩依據一參考」的原則,即以高考統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為依據,同時要參考綜合素質評價。
分析:以往「一考定終身」,將高考成績作為錄取學生的唯一參考,存在諸多弊端,但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新高考方案的實施,或許能夠為高校錄取學生創造更多公平的條件,讓學生不再受到高考過多的左右。
(3)各批次逐步合併
新高考的另一個重大改革,是許多省市取消了三本,並開始合併一本、二本院校。與此同時,教育部也在全國各地積極推動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革。
早在2014年9月,國務院就已經發布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地提出要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從目前的改革看來,許多省市已經均率先從合併本科第二和第三批次實施起。此外,上海、山東、海南、浙江、天津、廣東、遼寧、北京等地也已經陸續實現了一本、二本的合併錄取,而取消三本也成為主流。
分析:高校取消了批次之間的劃分,更有助於實現錄取的公平性。合併本科錄取批次後,重點本科和普通本科可以面向同樣的生源並同臺競爭,讓錄取環境更加公平,並且考生也擁有更大選擇空間,選擇時受到的限制也少了。與此同時,取消了一本、二本的界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學歷歧視,減少「非名校」學生在畢業時的就業壓力。
(4)自主招生:要求更嚴格更明確
今年年初,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十嚴格」要求進一步規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增強了其科學性和公平性。《通知》不僅明確要求高校在上一年錄取人數基礎上適度壓縮招生名額,更對學生的報名條件、學校錄取標準等提出了諸多要求。例如,高校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等,而要全面考量學生的能力。
分析:國家對高校自主招生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其根本還是在於要提高招攬人才的質量,提高招生的公平性。許多高校相應地免去了缺乏明確標準、主觀性較強的條件,也讓自主招生更加公平。從今年高校自主招生的章程來看,許多高校自主招生規模不及去年,文史、經管類學科自主招生指標降低,並且分數優惠減少,有些高校還增加了體質測試。從這些調整都可以看出,不僅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校本身,都在不斷地摸索和優化人才培養的方式,也通過各種途徑,讓更多優秀的學生公平競爭,讓有特長的學生也能找到用武之地。
不管高考怎麼改革,最終都是為了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求學、成長環境。變革的時代難免需要更多探索,我們也都希望,中國的高考能夠儘快找到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和中國學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