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小國的生存智慧,二戰時東南亞的泰國簡直將其演繹到了極致:日軍打來時,泰國不但主動與其「結盟」,還依仗著著別人的強悍去公然招惹周邊國家,甚至敢對法國的殖民地下手;總之一句話:打得過就硬吃,打不過就耍賴,來來回回撈了不少好處。到了二戰中後期,泰國人一看局勢不太對頭,立馬全員當起了牆頭草。甚至到了戰後清算時,泰國還倒打一耙咬定自己遭到了日軍「侵略」,在美國的關照下,最終還撈了一筆戰爭賠款。
對許多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國家而言,所謂「面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哪怕是犧牲尊嚴換取一些切實利益,這樣的買賣穩賺不虧。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難道小國就當真沒有辦法既保全顏面又穩住尊嚴嗎?事實上,只要把對方的點拿捏好,即便手裡沒幾個籌碼也有機會一舉翻盤。
二戰時的歐洲有個跟泰國處境十分接近的國家——土耳其,當德軍在歐洲大陸上快刀斬亂麻時,土耳其也十分積極地尋求德國的庇護。不過有些不同的是,倘若翻看過去幾十年的歷史,咱們便會發現,土耳其這樣做是有原因的。20世紀初期,曾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淪為列強口中的「歐洲病夫」,如其國名「Turkey」(火雞)一樣,只剩下任人宰割的份兒了。相比於其他國家的貪婪,德國顯然要克製得多——德國人似乎並不饞奧斯曼帝國臃腫的身子,而是更急於借道打通一條連南波斯和西歐的通路,對德國而言,這種戰略價值要比錢和土地珍貴得多。為此,德國表示願意同奧斯曼帝國結盟。
在大國博弈的舞臺上哪有真心朋友?不料土耳其人就很吃這一套,不但如此,這種「友善」一直延續到了二戰時期。戰爭初期,土耳其宣布為「中立國」,但暗中明顯趨向於投靠軸心國集團;1942年,尤其是當隆美爾所部在北非戰場對英軍作戰獲得巨大成功之時,土耳其曾計劃親自參戰,動手為德軍打開通向中東的通道。當然了,這種情況是英國不希望看到的。
事實上,從20世紀初期到二戰結束這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英國對土耳其的態度反反覆覆,還做了不少缺德事兒。當初在從衰落的奧斯曼帝國身上撈好處的時候,英國最為積極。不僅如此,不但好處吃進嘴裡,英國人還百般羞辱對方,塑造了許多醜化土耳其人形象。可以說,近代奧斯曼帝國「歐洲病夫」外號的由來,很大程度上是英國人的「功勞」。奧斯曼帝國解體後,地盤縮小了幾倍的土耳其暫時淡出了大英帝國的視野,但令後者沒有想到的是,得益於「地利」,二戰爆發後,土耳其再次成了英國的心腹大患。
正如我們剛剛所說,土耳其對德國頗有好感,在立場上趨向於軸心國。然而,土國在奧斯曼帝國時代末期與歐洲勢力抗爭時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因此在做決定時也十分慎重。眼下軸心國是強,英法美也不是吃素的;況且軸心國就那麼幾個,敵人卻是人多地盤大,最終誰贏誰輸還真不好說。倘若站錯了隊,後果可不是鬧著玩的,土耳其因此選擇了折中辦法:表面上宣布獨立,先穩住局勢再說,暗地裡卻在跟德國搞得不清不楚的同時又儘量討好英國。
1940年夏,急於在德國面前自我表現的墨索裡尼派兵入侵巴爾幹半島,在影響戰爭局勢的同時,此舉也直接催生了另一個後果。原來,土耳其雖弱但卻十分精明,深知軸心國集團內部也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內耗。為避免本國淪為軸心國集團內部勢力鬥爭的犧牲品,土耳其高層決心先給自己留好後路。為此,土國政府頗為高調地同英國搭上了話,聲稱打算購買一批軍火;如果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價錢好商量。這一手來得十分及時:當時英國人就害怕土耳其徹底倒向軸心國呢,偏偏這時候提出要求要搞合作,這分明就是在示好嘛!於是英國方面也來了個痛快:你只要錢給夠,我不但武器給你配足,連技術人員也一塊幫你免費培訓了。
根據協定,土耳其找來一條名叫「繁榮」號的貨輪,負責把人員先送到埃及,剩下的則由英國處理。這次任務的難度一點兒也不大,不料此事卻鬧了一個大烏龍。
1941年6月23日22時30分左右,當「繁榮」號駛入賽普勒斯以東約19公裡處海域時,一枚不知道從哪個方向射過來的魚雷正中船體。貨輪壓根就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出,再加上這艘船當時超員嚴重,船體受損時以極快的速度下沉,根本來不及反應。最終,全船200人僅有32人倖存。這件事真相如何,史家至今也沒有標準答案,當時,此事引起了巨大的國際反響,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有說當時義大利海軍的「溫蒂尼」號潛艇正在附近海域巡邏,誤把「繁榮」號當成了盟軍貨船,想學德國人搞偷襲,不料打錯了人;也有人認為是維希法國的潛艇幹的,以為對方是自由法國的船。雖然說法諸多,但土耳其政府卻只相信一種可能——從接下那單軍火買賣、提出幫忙訓練技術人員到慘劇發生,這一切都是英國人蓄謀已久自導自然的一場把戲。
在土耳其看來,為何英國人偏偏針對他們呢?原因有如下幾點:首先,正如我們剛剛所說,英國人向來看不上土耳其,兩國有宿仇;其次,土耳其佔據敏感的地理位置,一旦土國加入軸心國勢力,為德國提供交通上的便利,那麼德國便可直通南北,到時局勢將對英國更加不利;更為關鍵的一點:當時土耳其同德國籤下了互不侵犯條約,雖然土耳其方面聲稱此舉是為了維護自己「中立國」的立場,但在英國人看來,這明顯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掩飾罷了。而英國人襲擊「繁榮」號的目的也很深:這樣的打擊不但可以嚇唬土耳其人,更是可以對其他立場不清不楚的國家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假設土國高層的猜測是對的,英國人也自然不會承認,但這個局最終起到的效果卻適得其反——土耳其偷偷給德國送了不少資源,實際上也算是半個軸心國了。隨著戰局的扭轉,當英國人能夠抽出一隻手來收拾那些不聽話的國家時,土耳其首當其衝。
其實,在那個時間點上,土耳其面臨的局勢要比想像中糟糕得多。眼看軸心國大勢已去,土國頻頻向美英示好,美國人對此不感興趣,但此前也曾表示要嚴懲二五仔;而邱吉爾則直接放話:跟土耳其這種毫無價值的五流小國結盟,我們大英帝國還沒淪落到這份上吧?除此之外,一直覬覦土耳其海峽的蘇聯也盯上土國,況且沙俄曾在奧斯曼帝國那兒吃過虧,舊仇新帳一塊算,咋看土耳其都逃不過被大國瓜分的悲慘命運。眼看以討好的方式自救無望,被逼急的土耳其終於來了招狠的。
1945年1月25日,土耳其政府在其官媒《黎明報》的頭版頭條刊了一篇文章,洋洋灑灑地鼓吹了一番土耳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功績。他們聲稱在1941年~1942年那會兒,正是土國的不屈不撓才使得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等國免遭納粹侵襲,因此,將土耳其歸為抵抗法西斯勢力的中流砥柱都不過分。在自吹的同時,土國又不忘話鋒一轉,把英國也捧上了天:「如果它(土耳其)摒棄英國的友誼和支持,它就將喪失它的獨立。」圖窮匕首見,在進行了大量的鋪墊之後,土耳其人終於亮出了他們的底線。
其一,「如果英國中斷了它同土耳其的緊密友好關係,它就將失去其在中東的地位」;其二,「土耳其準備一如既往,以同樣堅強不屈的精神來抵抗目前威脅地中海地區的蘇維埃運動。面臨這種危險,英國和土耳其必須同生死、共存亡。」
對英國人來說,這兩點招招致命。眾所周知,二戰並非英法霸權體系的真正結尾,彼時的英國在中東地區還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同時也仍自認為是世界的領導者之一。在蘇聯和美國勢力都在快速擴張的局勢下,英國人根本承擔不起自身勢力範圍的任何一點損失,況且就當時而言,中東還算英國的「主場」。更為重要的是,戰後蘇聯肯定又要對外輸出革命,而通過一場戰爭,蘇維埃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充分體現,紅色勢力在歐洲各國都有發展,甚至保不準整個西歐都可能染紅。出於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這對英國而言是絕對致命的。土耳其倒好,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所謂「同生死共存亡」,換句話說就是「你不讓我高興,我就把你拉下水」。
毫無疑問,就綜合國力而言,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國家;但土耳其也牢牢抓住了英國的軟肋,深知對方國力衰退得厲害,已經無法承受大折騰了。果然,在一番權衡之下,英國做出了讓步。1945年2月20日,英國高層放話:只要是在3月1日前對軸心國宣戰的國家,都可被視為同盟國成員。3天後,土耳其宣布加入同盟國陣營。
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在經歷了生死攸關後還迎來了「後福」:隨著蘇聯陣營的擴張,土耳其成了對抗紅色勢力滲透的橋頭堡之一,在西方國家中的戰略地位陡然提升,受到了重點照顧,還獲準加入了「馬歇爾計劃」。不僅如此,美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將土耳其培養成自己的「鐵桿盟友」,大把送票子,還在1952年2月18日將其拉進了北約。這樣一來,蘇聯就再也不敢明目張胆地打土耳其的主意了。作為一個小國,土耳其既能保全本國尊嚴,又能在大國的縫隙中狠賺一筆,相比於有些國家如跳梁小丑般的左右逢源,這才是真正頂級的小國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