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成志宇是合肥蜀山區司法局三裡庵司法所所長。她曾經是一名新聞主播,那時她是群眾心中的「金嗓子」;如今她是一名基層司法行政工作者,是鄰裡間的「 和事佬」。
家庭成員有糾紛,她為居民開家庭會議;鄰裡之間動幹戈,她奔波在當事人中間;轄區出現群體性糾紛,她總衝在一線……成志宇在一次又一次矛盾糾紛中,梳理關係,歸納焦點,化解矛盾,調解成功率達98%。成志宇說:「調解是很好的普法渠道。看到百姓的笑臉,比什麼嘉獎都開心。」
從新聞主播到司法所長
成志宇原本在含山縣電視臺擔任一名新聞主播。2003 年,因為愛人工作調動,她選擇了來到合肥。十幾年間,成志宇分別在黨務、社區、社會事務、司法行政行業工作,如今是合肥蜀山區司法局三裡庵司法所所長。
「我調到司法所工作,上班第一天就有一位居民來找我幫她調解家庭糾紛,我有些緊張。雖然我也曾調解過糾紛,但那畢竟還是情理的成分多一些,如何依法調解,我心中沒底。」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成志宇說,後來這位居民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而居民信任的眼神也讓她感受到了身上的責任。
2012 年,成志宇決定報考安徽省委黨校法學研究生班系統地學習法律。「我每堂課都認真聽講,做好筆記,通過老師原理加案例的教學模式,我認真學習了各門類的法學知識,比如刑法、民商法、訴訟法等。」成志宇說,經過三年法學理念的灌輸,仿佛找到了精神指引,無形中心裡有了些底氣。回到工作中,面對複雜的矛盾糾紛,認真傾聽訴求、釐清主次矛盾、尋找法律依據,然後細細分析給當事人聽。
充當鄰裡間的「和事佬」
以前成志宇在電視臺主持的就是法制節目,那時她是通過話筒傳遞法制聲音。如今她是面對面跟百姓交流,長期在一線做調解工作,是鄰裡間的「和事佬」。
有一次,一位80 多歲的老人因腿腳不便,想把四樓的房子賣掉,換購帶電梯的房子,但她兒子不同意。只要有人上門看房,她兒子總是惡言相加,阻止母親賣房,老人被逼無奈只好住進了養老院。老人的女兒心疼母親,帶著母親來司法所求助。在成志宇的調解下,事情終於得到了圓滿解決。
「這個糾紛只是個很小的案例,在街道基層工作,我和我的同事們經歷過信訪、拆遷,見識過夫妻離心、合伙人反目,調解過家庭矛盾、鄰裡糾紛等。」成志宇說,「每當遇到問題『無解』的時候,我首先求助於法律。法律,不僅幫助我完成一件又一件工作任務,也維護了每一位百姓的合法權益。它像春風一樣,吹拂著人們的心,吹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編排情景劇為居民普法
「其實調解過程中,我們就是在傳遞法律知識,調解是很好的普法渠道。因為與居民自身切實相關的案例才能更加吸引他們的關注。」成志宇說,普法需要貫穿工作始終,要讓居民真正接收法律知識,光靠發宣傳單頁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讓他們參與其中。
記者了解到,編排情景劇、開展模擬法庭、拍視頻等都成了三裡庵街道的普法形式。「這些活動由司法所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全部和普法相關,主要傳遞的是遵法守法的理念,我認為這是宣傳法律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成志宇說,金融投資失敗、校園霸凌等案例都被編成了情景劇或者成了模擬法庭的內容,「這些劇本都由律師寫,以此保證專業性,居民們身處其中,自然印象深刻。」
「實際上,模擬法庭各地都有開展,開一個庭,就是一個案子,解決一個訴求,這個過程就是普法的過程,我讓它走進社區,走到居民身邊,同時也按照正規程序進行,請了專業律師,借了衣服道具,就是希望傳遞給居民最專業的法律知識。」成志宇說。
今年,合肥三裡庵街道又成立了「民師幫幫團」調解組織,讓社區居民和法律專業人士一起參與婚姻家庭糾紛的調解。「居民可以積極參與化解基層矛盾,體現了居民自治,最後讓律師從法律角度進行把關,用情理和法理合力化解矛盾。」成志宇向記者介紹,在司法工作方面,三裡庵街道拿了兩個第一:成立合肥市第一個商圈調解委員會和第一個合肥市商圈法律援助聯繫點。
「我當初學習法律的目的就是學法辨是非,用法止紛爭。我認為法律是最嚴肅的也是最溫情的,我們司法工作人員既是學習者也是傳播者。」成志宇說,很喜歡司法工作,沉浸其中很快樂,會選擇一直幹下去,也會向律師、法官等專業人士多學習,往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我很喜歡和老百姓打交道,在解決了居民糾紛之後,看到他們的笑臉,感覺這比什麼嘉獎都讓我開心。」
吳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見習記者汪豔 記者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