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4 14:5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賽男 通訊員 戴方琴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蔡老太一家難得聚到一起吃了一頓團圓飯。飯桌上,每個人都笑逐顏開,其樂融融。很難想像,就在一個月前,這家人還因為一筆遺產鬧得不可開交……
事件聚焦
父母留下的老房要拆遷
四姐弟分配不均鬧糾紛
蔡老太是杭州市江幹區彭埠街道的老居民,育有兩兒兩女,分別是大女兒阿雲、大兒子阿強、二女兒阿玉和小兒子阿森。一家人生活雖然清苦,但好在兄弟姐妹間相互扶持,日子過得倒也舒心。
後來,四姐弟相繼成家立業,蔡老太夫妻倆的年紀也大了,身體越發不好。按照當地農村的風俗習慣,父母年老通常由兒子贍養。於是,阿強和阿森兄弟倆經過協商,由阿強贍養父親,阿森負責母親的養老。遺憾的是,父親沒過多久就因病離世,此後,按照約定,蔡老太一直跟著阿森一家生活。
2006年,蔡老太名下的老房子被納入徵地拆遷範圍。按照當時的徵遷政策,蔡老太可獲得一套5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考慮到蔡老太一直由阿森照顧,幾個兄弟姐妹便默認了這套安置房今後歸阿森所有。
幾年之後,母親去世,阿森也在不久後離世。這套安置房便順理成章地歸阿森的妻子阿珍和女兒所有。不過,由於安置政策發生變化,阿珍決定選擇貨幣安置。
如此一來,阿強和兩姐妹也有了新想法,「以前是房子不好分配,現在既然選擇貨幣安置,四個子女理應都有份。」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哪有繼承家產之說?家產不是應該給兒子繼承的麼?」在阿珍看來,當時兩兄弟已經約定由阿森為蔡老太養老送終,如今由阿森來繼承房產,這是理所應當的。更何況,這麼多年來,其他子女並沒有盡到贍養義務……
雙方各有各理,爭執不下。不過,為了儘快拿到這筆徵遷款,四姐弟最終選擇退讓,申請由調解員見證,雙方籤訂一份《家庭協議》,約定阿強和兩姐妹各分得10萬元,其餘貨幣安置款項全部歸阿珍一家所有。
原本以為,這場遺產分配糾紛就此劃上句號,卻沒想到在最後的協議履行環節再生波瀾。
和事佬上陣
遺產繼承一波三折
老將出馬解決紛爭
2018年,隨著物價水平的不斷提升,杭州的房價更是「水漲船高」。按照周邊的拆遷安置情況,蔡老太留下的這套安置房的價值預估可達200萬元。這讓阿強幾人覺得吃了虧。
於是,原本的《家庭協議》被推翻,這場家庭糾紛又回到了原點。
阿雲、阿強和阿玉三人要求提高分配份額。阿珍則認為,當初已經籤好了協議,每個人都在上面籤了字、按了手印,如今就應該履行協議,不能出爾反爾。
無奈之下,四個兄弟姐妹找到了彭埠司法所。了解情況後,江幹區司法局、彭埠街道高度重視,當即指派了彭埠街道化解糾紛「助力團」的兩名有著30多年調解經驗的「老將」——柴水樵和高志雲負責此案。
兩名調解員了解情況後,先是更正了阿珍的傳統思想觀念。首先,子女贍養父母是法定的義務,兒子與女兒具有同等的法律義務。其次, 按照繼承法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繼承開始後,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因而,考慮到蔡老太的配偶和父母均已離世,阿雲、阿強、阿玉和阿森作為子女應享有均等的繼承權,如今阿森已經去世,阿珍及其女兒可以繼承阿森的份額。
經過調解員的現場普法,原本爭吵不休的調解現場漸漸平靜下來。
「我再增加30萬元,沒有更多的了!」阿珍首先打破了僵局。
隨後,阿強和兩個姐妹經過簡單商議後,當場拍板,與阿珍再次籤下了一份簡單的《家庭協議》,並約定等回遷安置政策正式落定後,再來調解室籤訂一份正式的《人民調解協議書》。
看到四人並沒有絲毫勉強的表情,兩名調解員也鬆了一口氣。
情理法並用
八小時調解終圓滿
2019年1月16日一早,按照約定,柴水樵和高志雲兩位調解員按照當初的調解約定,提前草擬了一份《人民調解協議書》,就等著當事人籤字了。但是讓調解員沒想到的是,電話聯繫上阿玉時,對方卻氣不打一處來,一口拒絕籤訂調解協議。
眼看著這場調解就要前功盡棄,調解員趕緊問明緣由。
原來,上次調解之後,阿珍仍心有不甘,在村子裡到處宣揚阿玉明明已經嫁出去了,還貪圖娘家的家產,「良心黑」「不要臉」。
後來,阿玉聽到這些風言風語,她認為,阿珍惡意傳播流言,嚴重損害了自己的名譽,必須賠償精神損失費。
一聽這場家庭糾紛再在生波折,調解員經過核實後,只好再次召集四名當事人開展新一輪調解。
調解現場,阿玉憋了一肚子火氣,強烈要求按照法定繼承,四個兄弟姐妹均等繼承蔡老太的遺產。阿珍一聽當場與阿玉吵到了一起。
眼看著矛盾愈演愈烈,兩名調解員只好採取「背靠背」的方式,分頭與四人進行談話。
「雖說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但是法律上同樣規定了,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高志雲說,既然蔡老太一直由阿珍一家贍養,現在她多分一些也是合理合法的。
一聽這話,阿玉頓時火起。阿玉一直認為蔡老太雖然與阿珍生活在一起,但這些年來並沒有照顧好母親,甚至因為生病沒有及時送醫,這才導致母親去世。正因為如此,這對姑嫂的關係一直不融洽,這也直接導致了這次矛盾的爆發。
了解矛盾的癥結所在,熟悉蔡老太一家情況的柴以樵打出了「情感牌」。
「這些年,阿森和阿珍照顧蔡老太是事實,更何況農村的一貫做法就是誰贍養誰繼承,我們也應該給以適當的尊重。」
「你們四個都是相互扶持的親姐弟,如果因為錢的事情不顧親情,實在不值得。而且,阿珍母女的經濟狀況並不好,你們作為哥哥、姐姐也應該適當照顧一下……」
看到阿玉漸漸消了火氣,柴以樵又嚴肅地批評起阿珍,「說話太難聽,損害阿玉名譽。」
從早上8點到下午4點,整整8個小時,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協議:阿珍拿出共計66萬元給阿強和兩姐妹自由分配。為了避免再生波瀾,調解員隨後將籤訂的人民調解協議書送交法院進行司法確認,為這場家庭糾紛劃上圓滿句號。
和事佬有話說
守住法律底線
本案講述的是一起家庭遺產繼承糾紛,原本可以嚴格按照法律的標準去化解,而且過程可能也更加簡單,但可以相像的是,如此結案了事,四個兄弟姐妹很可能也因此徹底決裂。
因而,調解員在調解過程中選擇了更為「複雜」的處理方式,先是從情感的角度,喚起四個兄弟姐妹對家庭親情的眷戀;再是從尊重農村的風俗習慣的角度,讓當事人更容易接受;最後守住法律這條底線,使得遺產分配更加公平公正。調解過程雖然一波三折,但最終還是解開了當事人之間的心結,也化解了這場家庭糾紛,可謂兩全其美。這也正是人民調解的魅力所在。
(本案所涉當事人除調解員外,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