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落碟文化。在經濟蕭條的年代,各行各業仿佛都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像什麼在肉聯廠工作,那家裡就不缺肉吃了,國營商鋪裡賣布料的,家裡的碎布頭就多,在工場裡工作的,家裡的鐵疙瘩就多了,那在銀行裡工作的呢,這個可真不敢拿呀,阿誰年月,貪汙200塊錢就可以吃一粒兒花生米。這話有點扯遠了,我們回到主題,故宮博物院也是國有的,那職工是不是也能近水樓臺呢?你猜對了,可以的。
70年月初,國家物資匱乏,什麼做衣服的布料呀,棉花呀,更是奇異之物,故宮裡那時有600多名職工,他們也都有妻兒長幼,也要穿衣服也要用飯,可是故宮裡面都是文物呀,這些文物不是陶瓷的,就是金銀玉器,它們不能穿也不能吃。率領出於好心,為體味決職工的穿衣問題,就想到了在堆棧裡聚積如山的鎧甲,這鎧甲有什麼用呢,這用處可大了,外面是牛皮的,上有銅製的鉚釘,鎧甲裡面的被襯是絲綿的,這可是江南絲綿,用它做棉襖,做被子啊,做褥子都是上好的質料。
率領向上級打報告,獲得核准後,就調集員工開會,說,「為了浮現上級對下層員工的關懷,現將一批封建帝制時代的鎧甲,以每套五角錢的價錢,作為福利賣給員工,每位員工都可以買,五角錢一套,每人最多買五套。記住,盔甲買回家後,必定要把它拆了,用它裡面的絲棉,給家裡的人做衣服,銅扣可以賣廢鐵。五角錢一套?如今看來確實太廉價了,如今的五角錢連一包餐巾紙都買不到。可那時的五角錢可真是值錢呀!一斤豬肉六角錢,油條七分錢,冰棍兒三分錢。所以這些盔甲在那時值錢也是「不菲」的。
這些鎧甲昔時可是御林軍用的,所以質地是非常堅貞的。職工將這些鎧甲拿回家後,為了拆出這些絲綿,費老鼻子勁了,什麼剪子、刀子、斧頭全用上了。經由一番「乒桌球乓」後,終於將絲棉拆下來了,可以做一件新棉襖了,愉快!聽說,那時在故宮裡,鎧甲有2萬多套,那次給職工賣了3000多套,還有1000多套給八一片子製片廠拿走了。阿誰年月人們對文物的呵護意識不是很強,這些工具都屬於「四舊」,所以用了就用了,拆了就拆了,如今的人,物質餬口程度已經相稱高了,我們體味不到那時老百姓餬口的艱苦,這件工作的整個經由,是沒有一小我存在私心的,所以沒有必要對他停止攻訐和駁詰。
不外這些文物,在那段特定的歷史時代,沒有好好的呵護起來,遭到了不成挽回的毀壞,這成效是讓我們如今很是痛心的。話說回來,我們試想一下,若是那時故宮博物院的哪位職工?多一個心眼兒,把採辦的鎧甲藏起來,如今拿出來,換一套北京的房子,那可是賺了!這是個玩笑話。這些文物,那時在他們眼裡,可真是一堆廢銅爛鐵破棉花。感謝閱讀,如果喜歡歷史故事就關注我,每天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