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在世界上,一個國家想要不受欺負,那麼他們就需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只有自己變強大了,其他國家才不會找你麻煩。這樣的道理是很簡單的,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就像在生活中,一些比較弱小的人經常會受到他人的欺負,不敢還手。若是你自身得到了提升,變得更強大更優秀了,那麼肯定沒有人會招惹你。就像是中國在中國古代,我國總是會受到一些強國的欺壓,從而籤下了很多不平等條約。
但這只是一時的。雖然我們曾受到過其他國家的欺負,但這並不代表我國不會變得強大。最終我國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戰鬥後,完成了美麗的蛻變,慢慢變得強大起來,現在我們的所生活得這個時代發展的很快速,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發展,可謂是十分幸福的。隨著我國實力的不斷強大,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對我們刮目相看,並主動要求跟我國進行密切合作,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國一直以誠信為本,跟眾多國家都建立了友好合作。
如今,我國的實力已經不允許其他國家來侵犯我們。說起我國的發展,可謂是十分成功的,而且也十分迅速。當然這都離不開國家的一些優秀人才,最重要的是離不開領導人的帶領。我國歷經坎坷之後的發展算是十分穩健的。然而有一個國家,曾149次請求想要加入我國,但這卻遭到了我國的拒絕。只是他們在失敗之後,卻並沒有放棄,還掛著中國的國旗,宣布自己屬於中國領土。
錫金國歷史
這個國家就是錫金國。早在公元7世紀,錫金就已經存在了。那時的錫金叫做哲孟雄,歸吐蕃帝國管理。直到公元9世紀,隨著尼泊爾和藏族人的大量襲來,錫金在這段時間裡便選擇獨立,直到公元1642年,蓬楚格·納姆伽爾統一了錫金,建立了錫金國而他則成為了錫金國的首位皇帝。
在良好合理的管制下,錫金王國裡的人們都相處得十分融洽,百姓安居樂業,各個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直到尼泊爾的強行入侵,導致錫金都城都被其佔領。為此國王被迫逃到了西藏,在當時,西藏地區是清朝來管理的,並且成為了中國版圖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對人多勢眾的尼泊爾軍隊,他們的實力是根本抵擋不住的,於是他們便向清政府發出了求救。
在當時,清政府是很有實力的。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清政府便派出了軍隊前去支援,最終將侵略者全部趕出了西藏。面對著清朝如此強勢的戰況與表現弱小的錫金王國對其感到很是欽佩,之後錫金國對大清的好感度直線上升,跟大清也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宗藩關係。後來,隨著清政府的日益腐敗,清王朝也落後於世界潮流,深受其他國家的欺負與侵略。
自從印度建立了殖民統治之後,英國就想著要佔領錫金國。結果到了1861年,英國殖民者便開始控制錫金並強行佔領。之後英國的胃口也越來越大,迫於無奈,英國讓清廷承認錫金之後歸英國保護,為此中國和錫金劃分了邊界,在其他方面日後再議。不過在多年之後,政權又重新回到了錫金國王手中。
就在錫金人民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時,獨立快速發展起來的印度在1949年派兵進駐錫金,並強行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在這段時間中是金海被迫籤署了《錫金協定》,並對錫金的內政和經濟負責。但印度這樣的做法及企圖收到了新人民的強烈反對,反抗運動也是常有的情況。只是當時的情況,被印度吞併已經不可避免了。那時候他們想著,與其被印度強行吞併,為什麼不能加入主動中國呢?
22天149次申請加入中國
為了能夠加入中國,從1974年5月29日~6月20日,錫金不斷向北京發出請求,想要加入中國。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僅僅就在這短短的22天裡,錫金就發來了149封申請。只是由於我國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並不是很好,為了顧全大局,我國最終婉拒了他們的請求。在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處於下跌狀態,根本沒有精力去支援錫金人民。
那時,錫金對於中國內地來說位置是很遠的,由於那個時候條件並不好,就連去到西藏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錫金,這對我國來說都是十分艱難的。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沒有一條公路可以從西藏通往錫金,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也都是沒有辦法及時跟上的。在這期間,中國的外交形勢也不樂觀。雖然在那時美國剛剛跟中國開始交往,但畢竟不是盟國,所以我國在當時已經自顧不暇了。
遭到拒絕後宣布屬於中國領土
可錫金國即便遭到了我國的拒絕,錫金也依舊沒有放棄,並宣布自己是中國的領土。除此之外,錫金還在國內的眾多地方都掛起了五星紅旗,他們以這樣的舉動是對印度強行吞併的行為所做出的強烈抗議。可這個弱小的國家在戰火面前所做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在短短時間內,錫金國就被印度強行佔領了。如今西京故土已經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
結語
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我國在那個時候並不是袖手旁觀,只是因為自己國家都處於危難狀態,根本沒有能力去幫助他們。但不管怎麼說,這並不是根本的辦法,最重要的還是要國家自身得到發展,只有你變得足夠強大,才不會被任意受欺。在生活中我們自己能夠解決的事情一定要自己解決,只有自己經歷了才能夠不斷學習進步,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最後,希望中國能夠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繁榮。
參考文獻:
《顧炎武名言錄》《史文明名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