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剛出生,
脖子總是歪向一邊。
是不是很可愛?
但寶爸寶媽們可別大意了,
這可不是什麼賣萌。
要警惕可能是小兒肌性斜頸!
最近,
福建一位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
就患上這病了!
寶寶睡覺愛歪頭,竟是小兒斜頸
幾個月,小蕾(化名)生了個漂亮寶寶,全家人沉浸在幸福與喜悅中,可是寶寶半個多月大時,細心的媽媽發現孩子睡覺、吃奶時頭老是偏向右側,而且,在寶寶的脖子右側居然還摸到了一個「硬硬的東西」。
起初懷疑是不是長了骨頭,結果一按壓,寶寶哭個不停,這下把全家人嚇壞了,趕緊帶到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檢查。
經檢查,這個「硬硬的東西」不是骨頭,而是肌肉纖維包塊。醫生診斷為:小兒肌性斜頸,建議到康復醫學科行康復治療。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寶寶脖子右側的硬塊明顯減小了,而且頭也正了很多。
小兒肌性斜頸
到底是什麼病?
家長該如何判斷
孩子出現「歪脖子」
是不是這種病?
小兒斜頸發生率有上升趨勢
小兒肌性斜頸
俗稱「歪脖子」,該病發病率大約在0.3%~1.9%之間,在寶寶出生後1~2周無論吃奶還是睡覺頭都向一側偏斜,同側頸部可觸及包塊,質地堅硬,呈梭形或不規則形,哭吵劇烈或頭部偏斜時包塊明顯增大,而正常的一邊臉部朝向另一側。
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郭小偉介紹,近幾年,小兒肌性斜頸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具體病因還不明,目前主要理論可能是因為胎位不正等因素導致肌肉的缺血、水腫以致胸鎖乳突肌肌肉彈性降低,出血部位纖維機化從而形成包塊樣的腫物。
郭小偉說,在門診中,經常會有神色慌張的家長,抱著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來就診。其實,肌性斜頸這種病例臨床上比較常見。
大部分孩子經過幾個月的牽伸按摩跟姿勢矯正,腫塊會明顯減小。小兒肌性斜頸的治療並不複雜,早期的小兒肌性斜頸治癒率達到70%-80%。
肌性斜頸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胸鎖乳突肌到底是哪塊肌肉呢?
郭小偉解釋,如要觸摸左側的胸鎖乳突肌時,可以把頭極力向右轉,這時左側頸部暴露出來的這根「筋」,就是左側胸鎖乳突肌了,反之亦然。
在寶寶胸鎖乳突肌的位置上可以觸摸到包塊,以中或下段多見,質地硬、橢圓形或梭形,可在出生或生後2周內觸摸到,腫塊表面不紅,皮膚正常,無壓痛。
除了包塊,由於胸鎖乳突肌的短縮而引起的頭部姿勢的異常,也應該引起重視:可表現為頭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向患側旋轉受限,因顏面發育不對稱而出現「大小臉」等。
不及時治療,引起這些疾病
如果年幼時不及時治療,隨著寶寶年齡增長,頸部包塊會增大,逐漸出現顱面部發育畸形,如單側扁頭、大小臉、大小眼等面部更加不對稱的表現,甚至由於兩眼不平行可引起視覺疲勞,影響視力,進一步還發生頸椎和胸椎的繼發畸形,造成小兒脊柱側彎。
如何治療?
運動療法是治療攣縮最基本的手段,針對小兒先天性斜頸一側胸鎖乳突肌發生的攣縮,既可預防又可治療。
2013年美國兒科物理治療協會發表的物理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中提出,手法牽伸是治療嬰幼兒肌性斜頸最推薦的方法。
郭小偉說,在斜頸患兒出生後1個月,即可進行康復治療矯正,治療方法包括手法牽伸、主動運動( 誘導患兒仰臥位旋轉、俯臥位上抬、立位側屈) ,並可配合推拿治療、超聲波松解等手段來伸展患側胸鎖乳突肌。
多項研究發現,在早期特別是半歲以內肌纖維尚未變性為結締組織時,進行康復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如果就診時間已遲,一般認為超過18月齡,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了。
郭小偉提醒,由於寶寶的頸椎尚未完全發育,為避免造成損傷,手法治療須由專業的醫生或治療師來完成,或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日常如何保健?
小兒肌性斜頸的日常保健主要以糾正姿勢為主:
➤睡覺時:
2個月以內的寶寶睡臥時可在其頭部兩側,各放置一個沙袋以糾正頭部姿勢。
➤餵奶或懷抱時:
寶寶餵奶、懷抱時,可以讓有頸部包塊的一側面部向上,訓練寶寶頸部肌肉。
➤玩耍時:
可以想辦法使寶寶將頭部轉向相反的方向,如在有頸部包塊的一側用玩具吸引,或者發出聲音、叫寶寶名字,讓寶寶尋找。
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症狀
一定要儘早就醫!
轉發提醒身邊的家長
END
福建衛生報記者: 張帥
通訊員:蔡悅
編輯:小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