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莉婷 通訊員 徐曉光
【閱讀提示】
生活中,有些寶寶喜歡「歪脖子」,不管是吃奶、睡覺,還是其他活動,常常習慣性地把頭偏向一邊。很多家長以為這只是習慣,甚至覺得寶寶這樣賣萌很可愛。然而,永安總醫院小兒骨科專家、主任醫師鄭凌雲說:寶寶總「歪脖子」很可能是種病——「先天性肌性斜頸」!
「小寶寶如果總是喜歡將頭歪向一側,或是吃奶的時候也總喜歡朝一側偏,如果有以上兩個習慣,家長們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有斜頸的可能。」鄭凌雲提醒道。
那麼,究竟什麼是「先天性肌性斜頸」?有哪些徵兆?該如何儘早發現、及時幹預?鄭凌雲一一作出解釋。
警惕!
寶寶頭和脖子總朝一側歪
前不久,永安總醫院收治了這樣一位患者。今年2周歲的玲玲(化名)長得像畫中的小女孩,圓圓的蘋果臉,兩隻葡萄般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十分可愛。可如此可愛的小女孩,她的頭和脖子卻一直是朝右歪著的。
「我們只要一把玲玲的頭往左扳,她就會哇哇大哭,看著讓人十分心疼,我們覺得應該沒多大關係,孩子長大就自然而然會自己矯正過來了。時間一長,也就由著孩子去了。」由於玲玲的爺爺奶奶長期居住在農村,又沒有讀過書,對「先天性肌性斜頸」並不了解。
不久前,在城裡工作的姑姑回來見到玲玲此種情況,便懷疑她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頸」,趕緊將玲玲送往永安總醫院。
小兒骨科專家、主任醫師鄭凌雲經過前期認真評估,為玲玲制定了詳實的手術方案。入院第三天,便為玲玲施行了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和胸骨頭切斷松解術。手術順利,玲玲脖子正了,頭也不往右偏了。
「歪脖」又稱先天性肌性斜頸
鄭凌雲告訴記者,「歪脖」又稱先天性肌性斜頸,是指胸鎖乳突肌的先天性單側攣縮,導致頭和頸的不對稱畸形,頭傾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是一側胸鎖乳突肌纖維性攣縮、頸部向同側偏斜的畸形。多因產傷、異常分娩或胎位異常,引起胸鎖乳突肌損傷、血腫機化、攣縮而致。
那麼該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上「先天性肌性斜頸」呢?鄭凌雲進一步作出解釋:有的新生兒出生時好端端的,但在出生後的兩周內,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的頸部一側會有一個橢圓形的腫塊,直徑大約2至3釐米。且患兒面部不對稱,頭經常被迫歪向一側。幼兒期,家長可在頸部摸到條索狀物,不痛不癢。新生兒在出生1至2個月後,橢圓形的腫塊會逐漸增大,之後腫塊大小維持不變或略有縮小。部分患兒在2至6個月內,腫塊會逐漸消失,不遺留斜頸。
「如不進行熱敷、牽引治療,患兒腫塊不會消失,其肌肉將發生纖維化並攣縮,形成頸部索條狀物,導致永久性斜頸。且患兒的頭逐漸被牽拉而傾向患側,頸部扭轉,面部傾斜,下頜偏向健側,向患側轉動受限。」鄭凌雲建議,若發現症狀,家長可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超聲顯像檢查,觀察孩子的雙側胸鎖乳突肌的連續性及腫塊的部位、大小內部回聲情況,以及與胸鎖乳突肌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儘早診斷、及早治療
「本病為先天性疾病,早診斷、早治療是本病的防治關鍵。」鄭凌雲說。
為此,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姿勢矯正,對斜頸的兒童應採取正確的姿勢糾正。如果患兒不滿周歲,家長可採取局部熱敷、按摩等手段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熱敷時,溫度40攝氏度至50攝氏度或以不燙自己的手背為度,每日3次,每次半小時。熱敷後,家長可輕柔按摩,然後雙手掌夾持患兒頭面部被動牽引扳正,使頭轉向健側,同時下頜轉向患側。每個動作緩慢進行,每天3次,每次10分鐘左右。
「此種方法可促進腫塊吸收。」鄭凌雲解釋道。
另外,產婦在哺乳時,患兒取患側臥位。睡覺時調整臥位位置,使陽光或燈光照在患兒病側,發聲和發光的玩具以及電視機、錄音機等聲音也要來自病側,並可用枕頭墊在病側。母親坐位橫抱患兒時要讓病側向上通過抬頭,來訓練頸部的肌肉。經一年左右的保守治療,76%至86%患兒可得到矯正。
「經保守治療無效,或未經治療的1歲以上患兒,由於肌肉已纖維化,面部出現畸形,只有通過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和胸骨頭切斷松解術才能矯正其畸形。」鄭凌雲建議,患兒手術最佳年齡為1歲至5歲,若超過5歲,患兒因繼發畸形較重,面部變形將較難恢復,因此,家長還應儘早診斷、及早治療。
來源: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