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體的起源與古譜今唱-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1 光明數字報

編者按

    我國自古就有詩詞吟唱的傳統,《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都是配樂的唱詞。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契機下,從中國傳統詩樂教育著眼,以古典詩詞的古樂譜吟唱為藍本,重塑古典詩詞的音樂形式,創作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古譜今唱優秀作品,是傳統文學、藝術教育創新的熱點。本期的三篇文章,《詞體的起源與古譜今唱》考證了詞體和詞樂調之源,為今人再現古樂譜詩詞吟唱提供了理論參考,啟發我們對重拾禮樂文化、實踐詩樂之教的思考;《弦歌〈詩經〉的禮樂傳承》以中國最早的《詩經》弦歌樂教為實踐範本,對《詩經》吟唱進行了脈絡梳理;《用吟唱開啟新境界》則闡發了現代社會吟唱古詩詞的美育意義。(劉冬穎)

    詞作為詩體,「要眇宜修」「清切婉麗」,它是古典文學;而其「樂守宮調」「句依曲拍」,宋代「姜譜」(《白石道人歌曲》)「張說」(《詞源》)尚存,按譜可歌可舞,它又是古典音樂。詞樂有二十八宮調,這與唐宋燕樂相同。這二十八宮調的主要特徵是所謂「沒有徵調」,其因為何,成為學術史上的千古之謎。而這一點正是破解燕樂宮調的形成與詞體起源的關鍵。

    太常所奏是「五調燕樂」,而這一以大唐雅樂為律本,用宮調律制集胡樂與道調法曲於一身,而又「無徵調」的新樂體,經過理論上充實為七均二十八調,成為盛行五百年的唐宋燕樂與延續至今的詞曲二體。

    宮調又稱均調,我國古代宮廷雅樂所用調式是以黃鐘為基調的五調十二均,每均五調,共計六十調。太常祭天、地與廟堂祭祀三大禮樂只用四調五均。此外,俗樂樂調為蘇祗婆律,不用雅樂宮調系列,如唐開元天寶之際的胡樂有沙陀五調,沙陀調是宮,大食調是商;教坊梨園法曲用清樂律,其宮稱黃鐘調,商稱水調,各部諸樂各自為律,沒有統一調名。直到天寶十三年(754)七月,唐玄宗「詔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新唐書·禮樂志》),將太樂署用朝廷三大祭禮樂的四調五均宮調之律、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祀天樂(大唐樂)作為黃鐘宮即律本,把太常、教坊、梨園諸部的胡漢樂曲二百二十二首,分隸五均十四調「立石刊於太常寺」「頒示中外」(《唐會要》卷三十三)。即:雅樂封泰山樂調為黃鐘宮;胡樂之宮,越調為黃鐘商;法曲之宮,黃鐘調為黃鐘羽;沙陀調改稱太簇宮(即後來的正宮);道調改稱林鐘宮。自此,大唐樂,即封泰山樂為黃鐘之宮,胡樂退而為商,法曲退而為羽。

    依此,道調應為黃鐘之徵,但太常律之徵為下徵,封泰山以夾鍾為黃鐘,恰是正律之下徵。下徵之下徵,低甚無以為調,黜徵而用商,故只收宮商羽角四調,即「無徵調」。此前太常所奏魏「五調燕樂」,經此一變,以大唐雅樂為律本,宮調律制集胡樂與道調法曲於一身而又「無徵調」的新樂體,經過理論上充實為七均二十八調,成為盛行五百年的唐宋燕樂與延續至今的詞曲二體。

    天寶十四調的遺存是日本唐樂,其唐樂古譜中有唐傳《五弦譜》,日傳《南宮琵琶譜》《博雅笛譜》《仁智要錄》(箏譜)《三五要錄》(琵琶譜),與我國發現的敦煌唐琵琶古譜同為有聲無辭的器樂半字譜(參見黃山書社2013年《現存日本唐樂古譜十種》)。日本所傳十三調唐樂,其沙陀調與越調(二調相當於今D調)為商,黃鐘調(今A調)為羽,太簇角一調只有均調而無俗調名,皆與天寶十四調相同,亦與日本保留唐代樂器實測相合。據此三調推算,天寶十四調之黃鐘宮當為C,恰為正律之下徵,此為破解唐宋燕樂「無徵調」「以夾鍾為律本」的實證。

    日本唐樂半字譜中又有「○」(今句號)與拍字,與我國敦煌唐琵琶古譜之「○」相同,日本人稱為「太鼓拍子」(擊大鼓以節樂處),唐宋人所稱樂句(「曲拍」「句拍」)。日本唐樂中一句拍或擊羯鼓四下或六下或八下,敦煌琵琶譜中一句拍或八個譜字或六個譜字或四個譜字,應為天寶十四調新樂太常句拍雅奏之遺軌。這一燕樂新體的宮廷器樂樂舞,在娛樂化、聲樂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起初稱作曲子、曲子詞的詞體。

    而自覺對這一燕樂新體依「曲拍為句」創作曲子是在「安史之亂」後,在宮廷樂舞流向宮外,進一步娛樂化、民俗化的大曆、貞元時期。歷晚唐五代至宋,此燕樂新體宮調理論俱備,曲子亦由單只小曲發展為引、序、慢、近、令諸體,曲調數百種。秦樓楚館、掖內塞上,有井水處皆有歌詞之聲。一些大曲、法曲、詞調作為鼓詞、纏令、唱賺、諸宮調及戲文、雜劇等宮廷內外娛樂之具,遂流衍為曲體。

    宋亡詞衰,曲體漸興,歷經數變,宋元南北曲至明嘉靖以來一統於崑曲,其已成為第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保留二十八宮調體系與大量宋元詞調,即曲牌。其散板曲猶為句拍形式,在清康熙六十年《南詞定律》中,詩餘體的引曲皆只註明句拍數不注板眼。崑曲中文人化的清曲,被稱作「活著的宋詞元曲」,其中有大量詞樂譜。清乾隆十一年(1746)內府刊印的《九宮大成》譜中有唐宋詞樂一百八十多首。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刻《碎金詞譜》,曲家增譜為八百多首,都是崑腔工尺譜,為首調唱名譜,其宮調一應笛色,句拍變成節拍(板眼)。其譜字、板眼皆與現在的簡譜、五線譜的唱名、節拍相對應,完全可以據譜演唱。而與崑曲同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自明代《浙音釋字琴譜》以來,其歌譜中就存有唐宋詞。琴樂是雅律,其黃鐘即正調,相當於今F調,與詞樂燕樂以正律之下徵C為黃鐘、商D為正宮不同。其節奏無崑腔之板眼、唐宋樂之句拍,其譜為減字譜,演奏前先需打譜,節奏會因彈奏者的理解不同而異。因而唐宋詞樂譜多不宜作琴曲演奏。

    現保留於日本作為明樂流傳的《魏氏樂譜》,是明末宮廷樂人魏之琰帶去日本的明代宮廷樂譜,其中有一百零一首唐宋元明詞。樂譜用工尺譜標音,移調記譜,即一律按D調記譜,再註明琵琶、月琴的定弦。譜中沒有崑腔譜的板眼而是用「○」(擊太鼓處)標出樂曲的句拍,用格子標出字拍,每格一字拍。每句有八格、六格、四格三種形式,與敦煌琵琶譜、日本唐樂譜相同。故此譜是破解唐宋燕樂與詞樂句拍的一把鑰匙。其作為明代宮廷樂舞總譜,樂譜中標有伴奏配器,現存譜一為絲弦(見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魏氏樂譜今譯》),一為管樂(見遼海出版社2010年《碎金詞譜全譯》附錄)。

    唐燕樂之器樂半字譜至宋統一用篳篥譜字,即燕樂俗字譜,以草體工尺字標寫,共十六字表示今之C、D、F等音高,現存宋代詞樂樂譜即為這種固定唱名的俗字譜。宋代詞樂總譜《樂府混成集》早已散佚,幸有明王驥德《曲律》存隻言片語。元刊《事林廣記》中載唱賺譜一套,有譜無詞,計有【願成雙令】【願成雙慢】【獅子序】【本宮破子】【賺】【雙聲子急】【三句兒】諸曲。宮調標為黃鐘宮,乃律調名,實為正黃鐘宮,即正宮。

    而最能保留宋詞樂樂譜原貌的則是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書中有十七首詞綴有俗字譜,此書現存為清乾隆以來翻刻陶宗儀影抄宋嘉泰刻本,主要有乾隆八年(1743)陸鍾輝四卷本、十四年(1749)張奕樞六卷本及彊村叢書收江炳炎抄本、沈增植影印本等(參見黃山書社2013年《唐宋詞古譜類存》)。書中旁譜十七首詞:【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為宋代流行歌曲,【玉梅令】為範成大譜曲,【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為姜夔譯自唐譜並填詞,其餘十二首為「自製曲」。這十七首樂譜諸本俗字筆畫皆有小訛,錯落不一,但經過比勘,皆可辨認。唯【角招】一首,「繞西湖」三字間缺一譜字。兩百年來是「缺譜」,還是「衍字」爭論不一。十多年前於《永樂大典》殘冊中發現姜夔的詞並旁譜,詞無「西」字,譜字不缺,證之宋陳雲龍《白石詞選》中此詞,亦無「西」字,其為衍字,遽可確定。再有【悽涼犯】一首,陸鍾輝刻本標作「仙呂犯商調」,詞曲中並無「仙呂犯商調」一說,校之陳元龍《白石詞選》與吳文英所填此調,實為「仙呂犯雙調」,乃南宋戲文習用之調。

    凡此種種,通過數代人大量校勘工作,此十七首詞樂真貌已逐漸顯現,而其樂譜的解讀破譯則需結合對唐宋燕樂與詞樂的全面研究,因為它是唐宋樂宮調音律與均拍節奏的實體。沈括《夢溪筆談》曰:「今教坊燕樂,比律高二均(弱)。」以《白石道人歌曲》與《事林廣記》唱賺譜看,宋代已將唐樂之太簇宮(正宮)作為黃鐘宮,以D調為黃鐘,確實比唐樂高了二律,且宋樂宮調已變為均調,即以均代表調高,以調(宮商羽)表示調式,其譜字也與宮調相應。

    此十七首樂譜共用六均九個宮調:無射宮(【惜紅衣】),為無射均之宮,調式為C調,結音在宮,譜字「下凡」,唱名作do(1)。越調(【石湖仙】【秋宵吟】【杏花天影】)為無射均之商調式為C調,結音在商,譜字「合」,唱名作re(2)。雙調【醉吟商】【翠樓吟】律調為夾鍾商,均高為F調,結音在商,譜字「上」,唱名亦作re(2)。中呂宮【揚州慢】【長亭怨慢】為仲呂均之宮調式,為G調,結音在宮,譜字「上」,唱名作do(1)。正平調(【淡黃柳】)即仲呂羽,仲呂均之羽調,亦為G調,結音在羽,譜字「下四」,唱名作la(6)。高平調(【玉梅令】)律調為林鐘羽,林鐘均之羽調式,調高為A,結音在羽,譜字「一」,唱名作la(6)。其仙呂宮即夷則宮(【暗香】【疏影】),結音為「下工」,唱名作do(1)。夷則商即商調(【霓裳中序第一】),結音在「下凡」,唱名作re(2)。仙呂調即夷則羽(【鬲溪梅令】【悽涼犯】),結音在「上」,唱名作la(6)。而姜夔所補【徵招】,實為律調黃鐘宮之徵,其結音在「」,唱名作so(5)。【角招】為其角,結音「下一」,唱名為降mi(3)。

    從表中看,下凡、下一等皆以圈標出,《白石道人歌曲》樂譜是為知樂者設,因每均都有固定音階故不標出,其譜中句拍也有省略,詞譜聲辭俱備,詞中自有句逗。其中【鬲溪梅令】【玉梅令】等令近體,皆以「」標句拍,【揚州慢】等慢詞用「」,又有敦住等符號表示延長一字拍或二字拍。譜中令引上下片各四句,即四句拍;慢詞上下片各八拍,即八句拍,應詞樂均拍之式。【醉吟商】小品,本為唐器樂曲中調子品,故無整齊句拍,亦不分片。至於【杏花天影】(【杏花天】),「影」或為「引」之借字,如歐陽修【賀聖朝影】即【賀聖朝】。【杏花天影】字拍恰與《魏氏樂譜》中【杏花天】之「搏拊拊」三拍子相合,音節旖旎舒曼,傳說「木笪人以歌【杏花天】得名,補教坊都管」,此調之流美可知。

    以上十七首宋譜倘加之以鼓板絲竹,並崑腔「冷板凳」之清曲,易「浙音」(南宋官腔)以歌之,則姜夔「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之「清空」境界可復得再現人間矣。

    (作者:劉崇德,系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木齋:《清平樂》的「樂」怎麼讀——兼論詞體形式的創製
    也涉及電視、網絡、朗誦有聲書等怎樣讀,更進一步來說,還涉及詞體形式怎麼來的問題,也就是詞體形式的起源發生問題。 詞這種文體形式是什麼時候起源發生的?又是怎麼形成的?胡念貽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詞的解釋是:詞是「合樂的歌詞」。這似乎是對詞較為權威的解釋,也可以說是對詞的曾用名「曲詞」的現代語闡釋。但這一闡釋,並不能將曲詞和中國詩歌的其他樣式區別開來。中國詩歌的傳統就是合樂,從《詩經》到樂府,乃至後來的元曲,都是合樂演唱的,因此,「合樂的歌詞」並不能作為詞體文學之專有。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古譜盡收 皆為善本-光明日報-光明網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孟子公開課課程安排-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辦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   鄒城市人民政府、光明日報國學版     授課地點:鄒城市擇鄰山莊會議中心    第一講 從孔子到孟子(2013年4月27日上午)    主講人:牟鍾鑑(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 我是《光明日報》的「老作者」|「往事只能回味」系列(之五)
    ,《光明日報》2004年10月19日(4)《如何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光明日報》2005年10月18日(5)《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礎清理與方法論省思》,《光明日報》2005年4月19日(6)《〈德意志意識形態〉: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光明日報》2006年8月14日(7)《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證:必要性和有限性》,《光明日報》2006年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讀《曲阜賦》有感        2月21日,正值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佳節時,翻開《光明日報》,偶然拜讀到了美文《曲阜賦》,一口氣讀完,很是感慨和激動,遂賦七律一首,以示祝賀。泱泱中華五千年,煌煌傳統曲阜銜。東方文化發端地,世界翹首尋本源。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光明網抖音光明網一直播
  • 「相向而行」之誤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當代「相向而行」常被用於外交場合,如:「中方願意與日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動兩國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光明日報》)、「要推動中日關係進一步改善,需要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人民日報·海外版》)。
  • 《光明日報》: 馮翠玲:「國際大家庭」的「穩壓器」
    內容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責任編輯/蒲建坤 鄭凱云
  • 「幫助他人是我的幸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記者 夏靜 光明網記者 張晶)
  • 光明日報-光明網
    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推進新媒體發展探索多元化之路    成立於2006年12月的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是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下屬的國有獨資文化企業。2009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將全部經營性資產注入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 「五筆輸入法之父」王永民教授做客光明網
    本報訊(光明網記者孫鵬宇)「五筆字型」發明人、中國王碼集團董事長王永民教授近日做客光明網,與光明網總裁陸先高就如何傳承漢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深入交流。    今年是「五筆字型」誕生30周年。
  • 談古話今說楹聯-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講人:姜玉峰  時間:2014年3月  地點: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秀麓光明講堂」     主持人楊千成(通海一中原校長、著名文化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前不久,由光明日報社,中共通海縣委、通海縣人民政府,玉溪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秀麓光明講堂」正式在秀山腳下古樂傳習館開講。
  • 以考古為依託涵育文化自信-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民胞物與-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溫故】    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
  • 光明日報評論員: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第一線
    作者:光明日報評論員(來源:光明網)
  • 從「豆腐」「玫瑰」發端的特色文化村-光明日報-光明網
    【社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合辦】     北京市密雲區巨各莊鎮的蔡家窪村,身兼「北京最美鄉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兩大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