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新手媽媽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弄懂寶寶為什麼哭。只要寶寶一哭,我們就會非常緊張。
通常是先檢查一下尿不溼,看看寶寶是不是不舒服。不行的話再給寶寶餵奶,看他是不是餓了。假如檢查完一圈寶寶還是哭個不停,我們就會非常著急。
有些媽媽甚至會產生愧疚感,怪自己聽不懂寶寶的話,沒辦法照顧好他。
其實,小嬰兒也是會說話的,只要仔細聆聽就會發現寶寶有不同需求時,發出的哭聲是不同的。只可惜大人們聽不懂這種獨特的語言。
幸運的是,澳大利亞的一位專家鄧斯坦通過常年的研究和調查,終於破解了寶寶語言的秘密。
她發現不管是什麼國籍、什麼膚色的嬰兒,都會發出5種相似的哭聲,來表達不同的需求。只要稍加練習,爸爸媽媽就能精通寶寶的語言,在寶寶哭的時候迅速安撫好他。
下面,小樣媽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藏在寶寶哭聲裡的奧秘。
哭聲1:我餓了
寶寶出生後,一天至少要喝8次奶。每次寶寶餓的時候,都會發出Neh的哭聲。這種聲音介於中文的「呢」和「內」之間。
之所以會發出這種聲音,是因為寶寶餓的時候會觸發吸吮反射,舌頭貼著上顎,就像我們發出拼音裡nei的聲音一樣。
一開始,寶寶會發出比較短促、有節奏的Neh聲。如果我們一直不餵他,寶寶越來越餓,就會發出比較響亮、拖長的哭聲。
寶寶的其他表現:
寶寶餓的時候除了哭,還會試圖吃自己的手,咋吧嘴,把手伸向媽媽或奶瓶。這個時候只要餵寶寶喝奶,就能止住他的哭聲。
哭聲2:我困了
寶寶困的時候,會發出Owh的哭聲,聽起來有點像中文的「奧」,或者我們被人踩了一跤時,疼得大喊「嗷」的聲音。
試著想像一下你困的時候忍不住打哈欠,嘴巴是不是會張得很大,還會發出類似的聲音呢?寶寶也是一樣的。
寶寶的其他表現:
困的時候,寶寶可能會揉眼睛,打哈欠,目光呆滯,或者表現出很煩躁的樣子。
如果你能儘快捕捉到寶寶困的信號,哄他睡覺,這時你聽到的哭聲就是上面這種「奧」的聲音,可能會比較緩慢和低沉。
但如果寶寶已經很困了,你還在逗他玩,筋疲力盡的寶寶很可能會放聲大哭,這時的哭聲就會比較像肚子餓時「內」的聲音了,安撫起來也會比較困難。
哭聲3:我不舒服了
當寶寶的皮膚感到不舒服,比如尿溼了,覺得太冷或太熱時,就會發出Heh的聲音。
這種聲音有點像山羊咩(mie)的叫聲,不過要把mie的m換成h,所以有點像是「嘿」和「咩」的結合體,類似「he」的聲音。
寶寶的其他表現:
當寶寶感到皮膚不舒服時,一開始,哭聲會比較溫和,並且是一陣一陣的。
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檢查寶寶的尿不溼,摸摸他脖頸處的溫度是否合適,看看衣服有沒有穿得太緊,排除可能讓寶寶不舒服的因素,及時安撫他。
不然寶寶會越哭越兇,那樣我們就很難分辨他為什麼哭了,心情也會變得很焦慮。
哭聲4:我需要打嗝
我們知道寶寶喝完奶後,需要輕輕地幫他拍嗝,以便把胃裡的空氣排出去。
假如空氣沒有排出,寶寶覺得不舒服,他們就會發出Eh的聲音。
這種聲音有點像英語單詞egg裡e的發音,嘴巴張得比較扁,和下面第5種哭聲不同。這種哭聲是從喉嚨裡發出的,而第5種哭聲則像是從腹部發出的。
寶寶的其他表現:
當寶寶需要拍嗝,發出Eh這種哭聲時,他的樣子會看起來很不舒服,皺著眉頭,扭動著身體。
如果你給他餵奶,寶寶會扭過頭拒絕你。而你要做的,只是把寶寶抱起來拍拍嗝。
哭聲5:我的肚子不舒服
如果寶寶不是皮膚不舒服,而是小肚肚覺得不舒服,有胃腸脹氣的情況,他就會發出Eairh的聲音。
這是一種什麼聲音呢?想像一下你的肚子收緊,腹部用力,然後發出低沉的「唉~」的聲音。
當寶寶沒辦法通過打嗝把氣體排出,腸道就會收縮,試圖把氣體排出,這時寶寶就會發出這種低沉的「唉」聲。
寶寶的其他表現:
因為肚子不舒服,寶寶可能會抬起腿,拱起背,表現出煩躁不安的樣子,並發出響亮、有節奏的哭聲。
有時寶寶排便的時候,也會做出類似的動作,發出低沉的「唉」聲。
當你聽到寶寶發出這種聲音時,可以幫他揉揉肚子,緩解腹部的不適。
另外也要注意日常保暖,避免著涼;不要等到寶寶太餓才餵他喝奶;用奶瓶餵養的話,要注意選擇尺寸合適的奶嘴。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上面這種語言只在0-3個月之間最為準確。
因為寶寶的很多反射行為會在3個月後消失。比如幫助寶寶學習進食的吸吮反射就會在4個月左右變成主動進食。
不過對媽媽們來說,3個月的時間已經能讓你和寶寶建立起非常親密的關係,也讓你更加了解寶寶的哭聲、肢體動作到底在對你訴說著什麼。
最重要的是,你是寶寶的心理支柱,是他平靜的來源。即使寶寶哭了,我們也一定要保持鎮定,仔細聆聽他到底需要什麼。
只有你平靜了,寶寶才能更快安靜下來。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