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春節前自殺事件
2020年春節前,村內一五十多歲婦女喝農藥自殺。有人查看路邊監控,發現她買完藥出門沒走幾步就仰脖喝了,看不到絲毫猶豫。藥力隨即發作後,她跑到路邊的樹林隱秘處倒下毒發身亡。婦女死後幾天才被人發現。大年三十,初一,家裡少了她,村裡人好看著一家人不慌不忙繼續過年。
她是撐著過日子的女強人,大兒子娶媳婦買房子全靠她支撐,丈夫好吃懶做一天三頓酒指望不上,小兒子已經成年但整天混網吧。她白天上班,早晨起來很早烙煎餅,下班後趕快回家推三輪就去賣煎餅,晚上接著烙煎餅。臨過年那幾天,家裡什麼年貨都沒買,對子也不貼,也沒有大掃除,她像往常一樣回家看見這冰鍋冷灶,髒亂不堪,男人還衝她發脾氣,成了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覺著活著沒了意思,於是喝藥自殺。
因為年後正趕上「新冠疫情」防護形勢很緊,喪事簡辦,她被找到後火花,沒有出殯而是草草掩埋。
她的死村裡都替她惋惜。
作為一個真實鮮活的案例。
我將具體內容發布到「凡渡心社」心理群體引發大家參與討論。
李懷水諮詢師認為:
這種情況,我以前在我們村也見過。當媽的當著丈夫面喝下毒藥。幾個兒子見到母親死,都無動於衷。
自己累死累活,還委屈。親人漠不關心,不領情。這女人可憐遭遇,其實也算命中注定。任何關係都是互動關係,看似她找了一個好吃懶做的丈夫,不得不衝上去獨自撐起這個家。但另一方面,按照深層次分析,也許因為她太能,太能幹,總是忍辱負重,事事包辦,反而剝奪了丈夫和孩子能動性,親手把丈夫和孩子都培養成了無能之輩。
張曉敏諮詢師則表示:
在家庭建立最初時期,她和丈夫沒有共同發展,包括責任、義務、權利、思想意識。在兒子們成長過程中,她大把的時間用於一味的「忙碌」和「獨擔」,缺乏了溝通與教育。
「家」是需要每個成員集體經營的,她獨攬了一切經營「機會」,其他成員無「用武之地」。
她既讓人惋惜,又讓人可憐,也讓人感覺「活該」。
社工師郇家娟表示:
這是一個失去了平衡的家庭,或許每個人都沒有在自己正確的位置上,她作為一個母親,妻子,承擔了其他角色的責任,卻一直得不到回應。
同時,因為她的大包大攬,家庭的其他成員沒有得到成長的機會,就越來越不能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成為一種循環,導致這個家庭最終失去了平衡。以她的死作為最終打破僵局。
武慶富老師則認為:
她的社會支持系統形同虛設、幾近坍塌,老公時常橫眉冷對酗酒度日,小兒子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唯一應該盡孝的大兒子、大兒媳並未盡到孝道。加之,春節期間,對於一個凡事好面子的人、一個自尊心超強的人,回家後看到家中的冷鍋冷灶、親人的冷麵孔、街坊鄰居的冷漠,心理上會掀起強烈的狂瀾。
心理情感的巨浪無處宣洩,最終衝破了理智的藩籬,她選擇了結束自我,在她看來這或許是證明自己不服輸的最好方式。
但在我們看來,這不是最佳的解決方式,如果她找比較親近的親戚或鄰居傾訴一下,去找村幹部反映一下,或許最終是另外一個結局。哀莫大於心死!
劉宸諮詢師認為:
她一直在為別人的活著,丈夫對自己怎樣攻擊也不敢還回去。意識層面是怕傷害到對方,可是越這 樣,自己越是覺得自己多年對家庭的付出沒有好報! 跟別人一比,就發現人家都是活的很有自我的, 我是活的沒有自我的。
別人的攻擊她不反擊,或許只是這眾多的事件當中的一個的問題,可能不一定是這個問題。真正的問題有可能是一個 50歲的女人 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主題和人生成長的問題。
所有行為背後都是有情緒的,情緒背後是有欲求的,她心中的真正的欲求 是什麼呢?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她諮詢,我希望對一個50歲的家庭主婦的生存狀態、情緒狀態,有一個更深的了解,看見埋藏在她心中的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具體的未來的圖景。
郝玉霞諮詢師認為:
為什麼她周圍的人都沒有責任感,孩子,丈夫。把所有的責任都自己承擔。所有的錯誤都認為是自己的錯。分不清邊界。
李敏諮詢師認為:
邊界,對一個農村婦女來說,真的不知道是什麼。
雖知道丈夫無法依靠,小兒讓她失望,唯有任勞任怨努力勞作,苦苦支撐,想改變家庭的狀況,卻不知道掙脫這種現狀。這也是這個年齡段的很多人骨子裡深刻的上輩人生活的烙印。可能她的父母輩原生家庭也是這樣,母親無怨無悔的付出。在自己無論如何終換不來起色和改善(包括人性、物質、情感)的時候,心底壓抑已久的失望與絕望轟然放大,又加春節這個特殊的時刻,讓她心底的絕望無限擴大化。丈夫的不負責任、小兒的墮落讓她沒了活下去的希望。哀莫大於心死,春節也是隱含的另一條導火索,換作平時她可能會忍耐過去。只是這是她忍不了了,但就在這最後時刻,她也保留著心底那點本能自尊與良善,躲到一隅結束了自己。
王欣(應用心理學本科)認為:
這個人已經五十歲了,可以看出這種日子她已經熬了很多年,可是卻突然崩潰並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首先,這件事發生在大年三十,周圍的氛圍都是熱熱鬧鬧普天同慶,只有自己的家裡冷鍋冷灶、丁點兒年味都沒有,這時候人心裡通常會有一種落差,我覺得可以用相對剝奪來解釋。而此時丈夫的發脾氣是推動這個人自殺的導火索,也就是老師說的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前過年過節這個人肯定也會有這種感覺,之所以能一直堅持到現在,我覺得是因為兩個孩子都已經成年並且再也讓她看不到一點兒希望,以前的她可以盼著自己兒子長大護自己周全,可是孩子卻並沒有預想的那樣爭氣,大兒子買房娶媳婦要靠著自己,小兒子也自甘墮落,讓她徹底死心了。當然,兒子們的成年也讓她選擇自殺沒有了後顧之憂,不會擔心兒子太小沒人照顧了。
案例說這個女人是個女強人,天天忙裡忙外像個「活機器」一樣,完全失去了自我,更像是為了家人而活。她在喝藥之後,選擇去隱秘的樹林倒下,也可以看出她自尊心很強,不想讓自己躺在馬路上被別人看到。.
我覺得她選擇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因為這樣的一生或許太累,而且沒有半點兒光明。不過,這是一條生命,願逝者安息。
社工師李文霞認為:
看得脊背直發涼,這麼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的付出,我們固然提倡,可是,這真的是丈夫、兒子們需要的嗎?一個人在生活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妻子、母親、家裡的頂梁柱……,而頂梁柱的角色不應該是丈夫和成年後的兒子的嗎?你都做了他們該做的,他們願意嗎?他們再做什麼?而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應該讓他們感到溫情的,是不是做到了,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的付出,是不是對方需要的。
趙靜老師認為:
她這是對這個家失望到底了,看不到前,也沒地方後退。她自己的要強也是一部分原因,我總覺得她自己的性格在這家庭中間也有很大的原因。一開始她就給自己在這個家的定位錯了。我其實還在想,她的娘家人呢,她在娘家又是個什麼位置。想想她在家裡的付出,也是想得到更多的溫暖,結果卻是越來越少。
胥莉諮詢師認為:
我覺得這是代償吧,她需要被需要,所以用不記回報的付出,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被需要是支撐她這麼久的動力,而現在,她忽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也許,她想要通過無私的付出得到自己想要的溫暖和關愛。許多農村老人就是圖個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我覺得,她最後是失望了,覺得越往後,越沒有路可走了。
我還覺得,對於每個女人來說,需要兒子,也需要丈夫。像她,很可能在丈夫那裡得不到關心和愛護,就會把情感都轉移到兒子身上。所以,在她的家庭中,會產生關係的混亂。所以古人說君臣父子關係,正常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許雁諮詢師認為:
她會不會有抑鬱症?我覺得她對家庭成員的絕望,對生活的絕望,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臨近年關,給出的材料中,她們家什麼也沒有準備,她對生活沒有希望,生活沒有動力,被動機械的一味付出,在外人眼睛裡,她是女強人,她很厲害,她是那個家庭裡的支柱,可是她也會有自己的需求,卻沒有人滿足她的需要,沒人和她溝通交流,她極度被忽略掉了。
也許正是這樣的反差,造就了她對生活,對家人的絕望,以至於對生命的絕望。我覺得自殺不是偶然的,衝動的,而是對絕望的一個積累了。正好丈夫的發脾氣,有了這樣一個契機。不過這都是我個人的想法,具體這婦女有啥心裡心理問題,應該和當事人溝通過後才可以知道,逝者為大,我也不好妄自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