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吳文翰先生,對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鄭悟清先生,在趙堡太極拳的成就和推廣傳承方面的全面敘述和充分的肯定。但在鄭悟清師爺家族史部分有誤,今特受鄭氏家族客居西安的後人委託。在微信平臺上發布予以更正。下面內容是西安鄭氏後人發過來的一段原話:(鄭老先生的爺爺輩是兄弟四個,分別是鄭嘉平、鄭嘉俊、鄭嘉和、鄭嘉田。父輩是兄弟三個,分別是:鄭湘、鄭裕、鄭緘。鄭梧卿老先生和鄭梧碧是鄭湘的兒子;鄭裕兩個兒子:鄭梧宣、鄭梧桐(我的父親);鄭緘兒子叫鄭梧春。也就是鄭梧卿老先生五個堂兄弟,非他一人。鄭梧卿老先生是1895年出生,不是1885年。吳之瀚『太極奇人鄭梧卿』一文在以上兩點與事實不附,應糾正。)
趙堡太極拳在當代得以中興弘揚,實多賴和慶喜、鄭悟清、鄭伯英師生之人之力,其中鄭悟清的一生尤其充滿著濃鬱的傳奇色彩。
一、療沉痾習拳得健
鄭悟清初名梧卿,後改悟清,字鳳臣。清光緒21年(1885),農曆9月初6日生在河南溫縣趙堡鎮一個半商半農的家庭裡。父諱湘,字楚三,在開封經營合盛布莊。弟兄四人,三人經商,一個務農,均無子嗣。鄭湘48歲才得子悟清,四房只此一子,自然視若珍寶,寵愛異常。過分的溺愛,不規則的生活,致使鄭悟清幼年身體十分虛弱,7歲上又患了「童子癆」,延遲到10歲方入私塾讀書。16歲父親送他到清化(今博愛縣)一家當鋪學徒,三年後升任前櫃會計,悟清19歲那年父親鄭湘病故,他悲傷過重,身體日漸衰弱,頭髮大半脫落,又因所在當鋪事煩任重,積勞成疾,得肺萎吐血症久治不效,幾乎不起,只得歸裡調養。悟清的同窗好友李俊秀,是中醫世家,又是太極拳愛好者,他認為鄭悟清的病不能光吃藥,還得鍛鍊身體,鍛鍊身體的最佳手段就是練太極拳。他一方面為鄭悟清診斷治療,一方面教鄭悟清打太極拳。經過三個月的調治和練拳,大見奇效,沉痾頓去。嘗到了練拳療病、習武健身甜頭的鄭悟清認識到,太極拳是身心雙修的的「神拳」,遂不顧將臻而立之年,正式拜在同村太極名師和慶喜(1857-1936)老師門下學藝,在和老師的精心教導下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和門弟子中的佼佼者。
二、遇明師獲得傳薪
說起和慶喜,也是一位值得介紹的太極拳家。他的祖父和兆元(字育基,1810-1890),受業於本鎮太極名家陳清平,拳藝甚高。和慶喜8歲跟隨祖父練拳到18歲(我過去在文章中曾談和慶喜自幼隨伯父和父親練拳。後來趙堡一位了解情況的老年人來信告訴我,和慶喜是和兆元長子和潤芝的長子,是長房長孫,何來伯父?他的叔父和敬芝比他只大兩歲,也不可能教他練拳,和慶喜的太極拳是跟他祖父學的。在此特做糾正,並向這位老同志表示感謝)。和慶喜32歲那年因家中生稍有拮据,棄農經商,中輟練拳。1928年當時政府大力提倡武術,各地開設國術館,年已72歲的和慶喜在當時形勢的鼓舞下,為了弘揚趙堡太極,不顧年邁,用功8個月回憶整理祖傳拳法,開門收徒授藝。他有教無類,弟子中年齡大的30餘歲,小的只有10歲,農民、商人、學生都有;他因材施教,因人講藝,在短短數年中就教出一大批象鄭悟清、鄭伯英、柴玉柱、郝玉朝、郭雲等各懷絕藝的弟子,成為日後弘揚趙堡太極拳的中堅力理。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這位教學有方的老師,稱和慶喜所授拳式為趙堡和式太極拳。
鄭悟清跟隨和慶喜學藝時已是29歲,又加上體質素弱,大病初癒,和老師就根據他的情況,授以和式「代理架」,拳勢架高,步活,迥小,勁捷,養生技擊兼而有之。鄭悟清在老師精心培育下,並不因自己年歲大、體質差而氣餒,而是按照老師要求,除每日刻苦鍛鍊外,每日走架不少於30遍,還苦練寒暑兩個「百日功」,時值他從事的典當業停業清理,每天有足夠的時間練拳,三年後他轉業到山西澤州美浮公司,常住河南會興鎮(在三門峽),在這裡呆了7年,環境也較清幽,得以練拳。在這十年間,鄭悟清潛心鑽研,勤奮練功,終於攀上了拳藝高峰。
在鄭悟清學藝期間,有兩件事值得介紹。
由於長年戰亂,和慶喜教拳時,趙堡已無太多的文字資料。1930年夏,鄭悟清的同學郝玉朝從本村陳桂林(醫生,也練太極拳,年歲比鄭悟清大數歲)家借到一本《九要論》,要鄭悟清抄寫。鄭悟清和其長子鄭瑞(當時是初小四年級學生)分工抄寫,用了一天多功夫抄了一份。據鄭瑞回憶,原件是手寫本,沒有作者和抄寫者姓名,文中也無太極拳等字句。鄭悟清認為這是一份較好的參考資料,就拿出讓師兄弟們抄寫,這就是後來收入某些太極拳書中的《九要論》或《十大論》(據此改寫)的最早來歷,這些書中寫的作者姓名,看來是無多大依據的。我認為《九要論》雖非太極拳專著,但有不少內容是練太極拳者可以借鑑的。鄭悟清就從中獲益不少。
其次,鄭悟清在練拳時結識了一位名馳黃河兩岸的「風水先生」安伯一(泗水人),風水古稱「堪輿」,是一門堪察、選擇、修整房舍和墓地的方術,大約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從事這項業務的人(如《易經》中就有「利用大作」的佔辭)。後來稱精於此術的人為「風水先生」或「堪輿家」。風水做為一種文化,如果剔除其迷信落後的糟粕,也有值得研究的東西。如羅盤針的發明家就是古代的風水先生,後來用於中外航海事業,功莫大焉。其他如房舍建築與自然關係、人類生態環境等論述在許多風水著作中都有記載,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點自然,天人合一等理論就頗有見地。擅長這一方術的風水先生其中有不少文化較高者,安伯一即是一位。鄭悟清幼年上學較晚,只在私塾讀過幾年書,文化不高,中年與安伯一交好,在文化上得到安氏不少指導,使他能閱讀《易經》、《內經》、《道德經》諸書,並把學習心得融化於太極拳中,這也是他能成為一代太極名家的重要原因。
鄭悟清說:「學好太極拳須有三個條件:一是個人和社會要有安定的環境。二是有道德高尚的老師,從藝術、武德兩方面教導。三是個人愛好而有恆。以上條件具備,大成方可有望矣」。這些話既是他個人習拳的經歷寫照,也是教學工作總結,的確是經驗之談,很有參考價值。
三、懂教法桃李成蔭
鄭悟清在良師益友的教導相助下,經過十年苦練,終於掌握太極真諦,演拳小巧細膩、速度均勻、柔軟靈活,體現了「以柔為體,以柔為用,以柔克剛」的拳藝特色;打手則圓小多變,制人而不傷人,所以人多服其拳藝。
雖已掌握太極真諦的鄭悟清,這時還是商人,練太極拳尚屬「玩票」,雖也教人習拳,多是業餘性質,真正「下海」成為職業拳師,則是接近50歲的事。1937年日寇侵華,1939年溫縣趙堡鎮也遭到日寇搶掠,鄭氏全家移居焦作,1942年又避地西安。為了生計經友人介紹開始了太極拳師的教學生涯長達 46年(到1981年返回溫縣原籍止),受教者不計其數,遍及西北數省。因他所授拳勢架高步活,圈小勁捷,速度均勻,人稱「和式小架」,為趙堡太極拳流行大西北做出了積極貢獻。
鄭悟清在帶徒方式上,遵循乃師和慶喜的教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生中仕農工學商,遍及各個階層;歲數大的、年齡小的、為了養生的、為了練技擊的,應有盡有。鄭氏則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並都能根據各人特點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言傳身教,一絲不苟。如對年老體弱者,教時以養生為主,拳藝次之,防身技法更次之;如是幼年學者,以拳藝為主,技擊次之,養生更次之;如果青壯年學者,技擊、拳藝、養生三者可以全學,要求更需嚴格。鄭氏認為太極拳拳藝、養生、技擊三者密不可分,但教時要因人不同,教法分出主次,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到較大的成績。實踐證明,這種因人施教、區分主次的教學方法,是頗為可取的。因此,他才教出一大批拳藝超群的弟子,成為當前弘揚趙堡太極的骨幹。如鄭氏之女弟子紀昌秀,後來移居香港,組建「香港趙堡和式太極武術(國際)總會」,積極開展教學活動,成績斐然,其弟子許瑪麗(泰國華僑)1984年在西安國際太極拳邀請賽上獲第二名;其女張萬珠,1988年杭州國際武術邀請賽上獲女子太極拳冠軍,現在澳大利亞教拳。鄭氏弟子李隨成再傳弟子孫金鬥、趙軍曾獲1984年陝西三個級別的推手冠軍。鄭氏弟子宋蘊華籌組「中國長安國際太極賽研究會」,充任泰中工商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並受聘於英國劍橋華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擔任《中國海外華人名人辭典》主編,積極向東南亞發展和式太極拳。鄭氏弟子劉瑞曾三下廣州傳藝。鄭氏弟子侯爾良等人還組建「華夏精悟武術研究會」研究和傳授鄭氏拳法。鄭氏不少傳人還著書立說,為弘揚趙堡太極拳而努力。
四、善養生得享遐齡
1976年,鄭悟清年邁思鄉,由西安街遷回溫縣趙堡鎮,1984年去世,享年九旬。鄭悟清以大病之餘,苦練太極拳,不僅治好了病,還得享高齡,他30歲前因病頭髮脫落,60歲後新發又生,晚年還滿口皓齒,談話聲如洪鐘,燈光下不戴花鏡能看書,走路足下生風,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太極拳在養生方面的神效。但太極拳家未享高齡的也大有人在,何以獨在鄭氏身上出此奇蹟,這還得從鄭悟清其他方面去探討,才能較全面的找到鄭氏的長壽之道,對後人也才有更多的啟迪。
前文說過,鄭氏早年生活比較充裕,環境比較安定。中年改業教拳,生活仍算小康,解放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安然度過,未被涉及。他家中人口雖多,卻很和睦。父親去世時他才19歲,多虧母親治家有方,二子一女都被教養成人。鄭悟清的嶽父和祖嶽父都是文秀才,所以鄭悟清的夫人也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輔夫教子,多有貢獻。他的長子鄭瑞從小在外學商,助父養家,二子鄭鈞忠厚有餘,任勞任怨,因此,鄭悟清的一生,很少為家務細事操心。
另外,鄭悟清為人豁達,淡薄名利,他在博愛練拳和在西安教拳期間,所交拳友很多,諸如博愛武師王秉瑞(精少林拳)、晉省武師荊國柱(精八卦、形意、太極)、西安武師鄭子毅、楊文軒、白玉祥、趙斌以及太極名家北京的崔毅士等,均以交流拳藝為原則,絕無門戶派別之見。這種以武會友的精神,深受同仁之尊重。他生活儉樸,沒有吸菸嗜酒等不良嗜好。平時除教拳、練拳、談拳外,即以讀書習字自娛。他舉止有方,用他的學生的話來形容:鄭師坐有坐樣,站有站樣,走有走樣,是他太極功底充實的又一寫照。他教學生除教拳技養生之術外,還教為人之道。他常和學生說:「太極拳乃養生健身之法寶,絕非一般技擊之術,爾等不可持技做違法之事;否則除自食苦果之外,我將率眾鳴鼓而攻之,不與之並列斯道之內。」鏗鏘語言,擲地有聲。所以他的弟子沒有持強生事者。他的弟子宋蘊華告訴我,他14歲就在鄭悟清老師門下學拳,課餘老師就教他讀白話四書和《左傳》等書。鄭老師的口頭禪是「劍膽琴心」。談琴棋書畫是人生一大樂事,宋蘊華就是在鄭老師的影響下看書習字、吹簫拉琴、自學成才,為他日後步入文化界打下了良好基礎。
鄭悟清的高風亮節,深受西北武林朋友和其弟子們的敬仰,1987年他的眾多弟子趕赴趙堡為鄭氏敬立紀念碑,碑文中讚許鄭氏「為人軒昂磊落,品格崢嶸,西北諸弟子在先生言傳身教懿德薰陶之下,各有心得。「足見弟子們對老師的感載之情,「仁者壽」這大概是鄭悟清這位太極名家得享高齡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不認識鄭悟清先生,未能一睹風採,親聆教誨。但他的為人和學業深深地感動著我。太極名家歷代輩出,而和鄭悟清情況相似者並不太多。請想:有鄭氏之技藝者,未必享有鄭氏之長壽;有鄭氏之長壽者,未必有鄭氏之技藝;有鄭氏之技藝和長壽者,未必似鄭氏以久病之軀,而立之年,始步入太極殿堂,而終獲驪珠;「授藝四十餘載,從學者遍及各行各業,脫穎者不計其數」(引文見《鄭悟清紀念碑》)。這就是鄭悟清的逾人之處,也是奇異所在。
我寫這篇短文,旨在供太極愛好者多多研究,也許能從鄭悟清的奇異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這對普及太極拳,提高太極拳藝,甚至對提高整個武術界的思想道德水平、拳藝水平都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