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有效性

2020-12-12 程帶你看娛樂

人類已進入資訊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轉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在課程實踐中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策略和課程內容有機融合,以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這是我們追求信息化教學的理想過程。

信息技術作為一項教學工具,能夠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中,如傳統教育中教師在上課時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屆時計算機演變成為真正的教學工具,教師最主要的任務不再是開發軟體,而是如何應用現有的軟體把計算機的優勢發揮出來,進行學科教學。目前農村中小學正積極響應教育主管部門的號召,為「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這一課題開展討論和探索實踐。

筆者認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激發學生學習的 ,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制定自己的奮鬥目標,樹立遠大的志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基礎上,教師就要藉助多媒體技術手段,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拓展課本以外的知識,滿足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需求,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導入,充分使用教材配套教育技術提供的音像資料,合理安排,儘可能為學生提供直觀的、符合生活實際的場景,讓學生去想像、探索。例如:五年級數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路上,師傅給三個徒弟分餅的過程,師傅分別給三個徒弟分了一張餅的1/4,2/8,4/16,八戒提出不公平,從而引入新課。教師抓住時機,提示課題。

再放手讓學生探討,這是以前沒學過的內容,學生正在興奮的時候,學習新知,順利地把新知接受了下來,解決了由他們自己提出的理由,忙而不亂,既發散又有重點。這種情境的創設調節了學生緊張疲勞的心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培養了學生探究創新的意識,同時豐富老師的教學手段。師生互動,共同體驗生活中的數學這一思路。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能產生生動活潑的效果。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更好地解決知識重難點。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探究過程,教師一般是通過板書分析、提問探討的辦法來解決。用多媒體手段後,可以把知識學習設計成相應理由場景,在直觀形象的演示中,教學課件融知識性、趣味性、靈活性、直觀性,動靜結合、聲色兼備,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解決了老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理由。

教學內容從抽象轉化為具體,從複雜轉化為簡單,從不可見轉化為可見,從平淡轉化為生動,這樣既縮短了教學時間,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效率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有助於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相關焦點

  • 試論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多媒體技術的課堂教學,給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它把學生帶入一個聲、像、圖、文並茂的新天地,所以在創設情境時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數學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等特點激起學生各種器官的參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 ,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 試論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層面上,應深入探究教學設計、教學策略,以形成教學模式,應結合教學理論和實踐,以推進語文教學的徹底變革。【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中語文 課程整合 教學模式網際網路和教育將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文/小希摘要:在我國的古代,孔子就發現了每個學者在個性和才能方面都存在差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現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以生為本」,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承認學生存在的主體差異,並針對不同的差異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 2020福建中小學新任教師招聘考試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考試大綱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1.考查考生了解《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信息技術部分、福建省小學信息技術現行教材所要求的學科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把握信息技術最新發展動態。2.考查考生掌握高等教育中與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英語學科課程內容要素整合
    課程內容六要素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課程內容六要素具體如下:涵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等內容,為學科育人提供話題和語境。包括口頭和書面語篇以及不同的文體形式,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訪談、對話等連續性文本,以及圖表、圖示、網頁、廣告、漫畫等非連續性文本,為語言學習提供文本素材。
  • 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整合途徑
    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育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對提高小學生英語學科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進行整合成為廣大英語教師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  1.
  • 小學語文學科與地方課程整合的已有經驗
    學校進行語文學科課程整合的途徑主要包括:學科內整合、學科間整合、課內與課外整合。這些整合裡面滲透著課程資源的整合、學生學習方式的整合、學習與生活的整合等,並以「學習包」的形式具體呈現。學習包就是利用國家課程各學科的知識體系,加強單元、章節的素材選取、信息呈現、知識整合,形成的有利於學生素養提升、探索能力加強、多元發展的綜合課程體系。主要由基礎性學習包、開發性學習包、拓展性學習包三部分組成。
  • 【教育雜談】初中信息技術學科中主題單元教學模式的嘗試
    這樣學生既學習了 word 基礎操作,又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信息處理,更重要的是將信息資源和知識技能進行重組,並轉化為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學生學習了技術也綜合運用了技術。2.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當前課程改革所積極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
  • 2020安徽教師招聘面試:初中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途徑》答辯
    【參考答案】我採用的是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明天天氣信息的生活實例導入方法。採用生活實例是因為信息技術學科本身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實踐原本就源自生活,是為生活服務的。因此,通過這樣的生活經歷過渡到本課的新知,會更加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5.鞏固提高環節是如何設置的,這樣設置的目的是什麼?
  • 課程綜合化與課程整合,有交集也有區別
    不過,對「課程整合」的理解,不少人還是一知半解。然而,全面理解「課程整合」,要放到世界課程發展史中討論。19世紀末,因為美國學校的「課程擴充」運動,導致學校課程臃腫,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並存,學校迫切需要梳理學科之間的關係,以形成穩定而有效的課程體系。於是,在此後的200多年,「課程綜合化」的努力在美國一直沒有停息。這些實踐的背後其實是人們關於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論爭。
  • 英語教學怎樣開展學科整合
    為此,培養英語學科師資的師範院校和有關綜合院校應圍繞中小學英語新課標和課改的最新要求,開展跨系跨學科合作教學,增設學科整合課程,在畢業實習階段引領學生開展學科整合教學實習,或與中小學英語教師共同探究學科整合的策略方法,或在中小學英語課觀摩過程中提出學科整合建議,以期在英語教師培養階段就使未來教師具備學科整合的知識和能力。
  • 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常考點:課程整合
    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常考點:課程整合如果一節課與教育專題進行了整合處理,在教學設計(教案)的教學目標中,不但要有本學科的教學目標,還應當有教育專題的教學目標。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網根據考試大綱特整理了課程整合的相關知識點,具體內容如下:一、課程整合的概念1.從廣義上講,課程整合是指將兩種、兩種以上的學科,融入到課程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創立綜合性課程文化。
  • 初中歷史學科跨學科整合教學, 是新時代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不僅如此,取代考綱作為未來中考命題依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也寫道:「特別要注意……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繫和滲透等。」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課程的關聯」中也提及了:「歷史課程的設計,既要注意與思想政治、語文、藝術(或音樂、美術)、地理、信息技術等課程的關聯,又要有助於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力圖使其與相關課程發揮整體作用,共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可見初中歷史學科跨學科整合教學,是新時代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 初中語文課程整合的方法、意義及特點
    以農耕文化為指導的初中語文學科課程整合,將教學中零散的知識點有機地連接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不僅帶來了課程內容組織的改革,也帶來了語文課程設計理念的創新。在初中語文課程整合中,根據學段的教學安排,調整教學順序,以實現課內外語文知識的整合、跨學科的課程。
  • 長治市教育系統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培訓開班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11月23日,為了提高全市教師的學科融合創新教學能力和技術保障維護能力,長治市教育系統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培訓在長治市委黨校振興分校(太行鄉村振興人才學院)開班,來自各縣區教育局和各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創新示範校「融合創新專家團隊」成員,
  • 技術可放大傑出,但不能代替平庸——記區教育信息化應用成果現場觀摩暨「天喻杯」2017武漢市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評比活動
    ,選拔優秀課例參加全國比賽,2017年11月14至15日,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新竹路校區承辦了東湖高新區教育信息化應用成果現場觀摩暨「天喻杯」2017武漢市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新技術新媒體)優質課評比活動。
  • 數據科學、計算機技術、商業分析——綜合學科——管理信息系統
    有的項目偏重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有的則由此衍生出圖書館信息管理的方向,有些則是希望能夠培養出整合IT實踐和商業技能為一體的學生。主要的核心課程大多涵蓋如下幾個方面:大數據、數據挖掘、高級算法、機器學習、語言編程、資料庫、網路、通信、社會媒體(計算機方面);項目管理、管理策略、領導力培養(管理方面)。
  • 東遼縣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集備活動如期開展
    7月17日,東遼縣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集備活動如期開展。活動採取「釘釘」視頻會議和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由縣教師進修學校信息中心組織,縣教師進修學校信息技術教研員孔海霞主持,全縣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以學校為單位利用「釘釘」平臺實時參與。
  • 主題式跨學科整合課程走在時代前沿
    通過關注不同課程形態的課程特點和課程內涵,圍繞一個主題,以「整合」的方式,把課程、師生、學習時空、學習技術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統合起來。「主題式跨學科整合課程的學習不同於單學科的學習,它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核心是打破學科內容之間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邊界,將學習與學生直接經驗的世界關聯起來。」
  •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把握總體目標,又要實現具體目標,既要明確顯性目標,又要重視隱性目標,既要達到終極 課程標準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