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教師隊伍信息能力和素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搭建樹立典型、推廣經驗、培育區域信息化應用專家團隊的平臺,展示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成果,選拔優秀課例參加全國比賽,2017年11月14至15日,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新竹路校區承辦了東湖高新區教育信息化應用成果現場觀摩暨「天喻杯」2017武漢市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新技術新媒體)優質課評比活動。
從區內173節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課中脫穎而出的十三位教師分別向我們展示了新媒體新技術支持下的異彩紛呈的課堂。平板授課、掃碼籤到、全程轉播、手機互動點評、教學助手、互動課堂、手機移動講臺、智慧校園、翻轉課堂、微課、慕課、電子白板、智能錄播、電子書包、在線教育、移動學習、雲計算、教育雲空間、彈幕、微信、創客教育、唱吧、Kahoot……眾多的新元素,新概念,帶我們走進新時代,新媒體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全新課程。
光谷一小新竹路校區的英語教師吳歡燕率先執教歌曲課《Mascots》,藉助信息技術,依託於武漢教育雲平臺,吳老師利用教學助手中的課前導學、互動課堂、課後作業等多種功能,充分幫助學生理解歌曲、提高學生綜合語運能力,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聽中促其思,在唱中促其學,在創中促其長。
光谷五小的語文教師李佩的《江上漁者》,在圖片、視頻及微課媒體選材上精心挑選,很典型、有特色,教師語言富有感染力,PPT製作精美,誦讀方式多樣化,彈幕互評技術直觀高效,學生的「喊麥」、創作歌曲、作業及時反饋與評價等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谷七小的英語教師易婷指教《When is your birthday?》,提供大量互動性真實情景的學習資源,運用多種學習方式充分激起了學生學習欲望,Kahoot遊戲與拼圖對月份知識的鞏固效果好,教師關注了語言與文化的融合併力求在語言課堂獲得多維度體驗和收穫。
光谷二十六小音樂教師秦臘帶來《京調》,教育雲空間的前置學習體現翻轉課堂的優勢,為學生直觀學習、分層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對京劇的理解、示範很透徹、專業,肢體語言豐富、動作標準,有助於學生觀察和模仿。結合微課視頻,學生體驗實體樂器,再用平板測試鞏固知識,效果好。學生的多次即興個體、小組、團隊表演形式多樣,對全曲的表達起到烘託作用。
光谷二十六小語文教師餘張鑫《話說長江》,使用了任務學習單前置自主學習,為課中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藉助教育雲空間課前交流,藉助微課視頻資源增強了課文閱讀情感,藉助精美課件資源呈現了長江(重慶)奇特景象,為師生解讀重慶提供了便利,利用大數據精準推送,及時反饋和評價學習效果。轉動的谷歌地球定位動態呈現,方便快捷地幫助學生理解。
光谷三小英語教師劉婷的《The dog》,各環節設計意圖清晰,建構關聯邏輯感強,目標得到了很好印證。翻轉理念給課堂內生創造深層次學習效果,課前導學和自學新單詞,學生能在教師的問題導向下完成知識的掌握與內化,用模仿演繹與表達相結合的活潑方式體現學生為課堂主人的理念。
光谷三小李佳旖帶來了美術課堂《畫家·凡高》,具有探究性學習的典型特點,生成性的任務、自主性的學習、課內外的交流等學習環節有機組合,特別是VR技術進入課堂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教師的美術專業功底紮實,新技術、新媒體運用有較大創新。
光谷二小的胡潔瓊老師通過網絡搜索及教育雲前置翻轉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北京等大城市的名勝古蹟及文化,《A visit to big cities》一課以網絡為主要學習環境,利用在線資源、在線軟體、在線場景有序開展學習探索,精細的教學活動設計為課堂創設開放環境,漫遊思維導圖自主選擇城市場景學習、交流、展示,整節課體現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現代學習型課堂。
光谷八小彭愛華老師,《動物輪廓我來勾》,信息技術學科如何與信息技術整合,誰整合誰受到了在場的老師、評委的高度關注。教育雲空間的翻轉前置學習是其中一個重要關注點,精美而通俗易懂的微課不再是教師的講授,而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隨時隨地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目標的精準把握是另一個重要關注點,各種軟體、各種通用操作方法、各種創意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剝開學科看學科是關注的焦點,教學活動設計無不滲透以生為本的理念,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我體驗、團隊互助、小組交流展示、線上線下分享互動,科學、技術、藝術、工程等知識在項目式學習中不斷升華,STEAM教育的綜合運用思維體現得淋漓盡致。
光谷二十六小胡可藝,在武漢市網際網路+繪本優質課比賽中成為賽場的焦點,在區名師工作室聯合活動中的展示讓觀摩的教師印象深刻,《Badluck for pat》一課自始至終能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對教育的熱情無盡燃燒,學生無時不刻在享受和愉快中學習、分享、表演,文化滲透、語言滲透、德育滲透、情感滲透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中透露出這位教師對課堂的靈性理解,技術放大優秀課堂,虛擬與現實結合,貼切、適度、潤物細無聲,直觀感受什麼是直線和線段的「無限延伸」。
光谷一小新竹路校區教師向陽,《線段、直線、線段》的數學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緊扣,教學活動實施有序且流暢。陽剛、陽光而親和的教態自始至終吸引著學生全身心、全過程、深層次思維,師生間、生生間、人機的頻繁交互,充分發揮了技術、媒體在數學課堂中的優勢作用,將抽象、固化、模型的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互動課堂與移動講臺等媒體介入為每個學生個體的數據賦予科學、精準的分析,並及時反饋在課堂和學生個體中,收穫看得見,效果落地有聲。
《帶上地圖去旅遊》,你看是什麼學科?不是信息技術也不是綜合實踐,而是不折不扣的具有科學的科學探究、創新實踐課。學習環境開放、思維開放、設計開放、教與學方式開放,目標聚焦,實施過程脈絡清晰,對學生課前學習要求高、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技術運用要求高、課堂生成與設計要求高以及對Imovie、Keynote、Baidumap、Eduereation等軟體的使用要求高,整節課教師少語而多謀,學生思維活躍度高潮迭起,課堂生成性強,STEAM跨界學習與運用在課堂中不斷引人深思。
光谷四小的江琳老師的課題《小小設計師》不拘泥於教材,突破常規,大膽創新。軸對稱、平移等創作對媒體與技術要求較高,趣味化的課堂讓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提升的同時,即時反饋的結果給教學目標達成度畫上圓滿的句號。學分的展示活動生動、形象、活潑,既啟發了同伴的創意思維,又激起了團隊的設計靈感。
與其說是比賽,不如說是一場課堂改革與創新成果的饕餮盛宴。本次比賽得到了光谷一小新竹路校區的大力支持,重新採購座椅、鋪設地板、添置和裝修觀摩室、觀察玻璃貼膜、增加兩臺移動一體機,開啟報告廳無線網絡覆蓋,平板硬體與軟體適配,錄播教室功能性操作培訓,外網直播主信號、鬥魚直播備用信號、區域城域網內直播信號等多方案備案,學校畫展布置,比賽學生安排及相關後勤安排,H5宣傳、「光谷教育」微信公眾號推送宣傳等一些列籌備工作,細緻入微,精誠團結。活動收到326位教師觀摩報名,在做了1公裡GPS定位、實名微信掃碼報名、報名才能籤到的三重限制下,現場觀摩籤到人數268人,報告廳觀摩的同時提供了微信互動評課上牆的環節,互動評課97條,光谷教育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淨增加到79人。
區教育發展研究院沈愛貞院長親臨現場觀摩,強調信息技術整合課勢頭猛、關注度高,要做好活動的總結工作,擴大活動的影響範圍,帶動和惠及更多教師,不斷探索和創新,走出光谷信息化特色道路。
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福軍副院長在正直中學期中考試期間抽空來到現場,直奔報告廳了解教師觀摩情況,對本次觀摩活動的現代化方案表示肯定,來到觀摩室與來自市教科院委派的洪山、武昌、青山等評委交流和問候,對正在比賽的教師在課堂中技術與學科的創新應用與融合,深感新技術、新媒體對課堂改革的力量和趨勢勢不可擋。
現年82歲的陶西平在2017未來教育家論壇上提到「技術可以放大傑出的教學,但是再偉大的技術也不能代替平庸」。深刻道出了技術在課堂中的作用。我區2014以前的整合課停留在優質數字資源輔助教學層面,到了2015年整合課中偏技術的勢頭衝擊著學科教學,而2016年的整合課中大量教師理性回歸學科本真,今年的整合課比賽中教師們的課堂展示了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藝術、學科與課程「跨界」的魅力。
讓我們期待選手們在後續的課堂教學改革中能在人工智慧、教育雲空間、大數據支持下的精準反饋與評價、翻轉課堂、項目是學習的創客與STEAM力量、技術支持下的核心素養落地等關鍵詞上進一步創新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