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毛選》?

2021-02-17 dedepan

文/胡漁

第一次接觸《毛選》大概是上高一(90年代中後期)的時候,那時候剛學寫議論文,「三段論」都寫不好,語文老師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示:請該生參考,讀一讀毛選裡的《實踐論》、《矛盾論》等文字。

學習毛主席,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就去鎮上一家舊書店淘了一本一卷本《毛選》,大約是1972年版,沒有封面,接著就讀了起來,囫圇吞棗,算是通讀了一次,壓根就沒從政治角度去解讀,而是學習其文法。後來上大學、參加工作,時刻把這部《毛選》都帶著,有空就翻一番,並未系統閱讀。

這期讀書會的主題,也是秉承讀書會的宗旨:品讀經典。《毛選》作為政治學經典作品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家也可能在閱讀中感受到了,《毛選》並非只有公務員系統的人閱讀,它有很多的方法論,包括如何處理實際工作,帶領團隊等,可以說在當下對我們個體仍有非常強烈的指導意義。我具體談談這次重讀的體驗。

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篇文獻原本也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分析國內各個階級與革命的關係,如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中國革命。之所以要分清敵我友三方及各種中間勢力,其實根本的目的也是結成統一戰線為當時的主要目標和長遠目標而奮鬥。大意如此,那麼今天我們讀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我想是有的,好比我們業餘做公益讀書會,推廣全民閱讀,什麼人都可以做讀書會,各種讀書會多如牛毛,參加我們讀書會的什麼人都有,這需要讀書會團隊有辨別力和分析能力,哪些人是可以作為讀書會的支持力量,哪些是搗亂的,來消解讀書會的,都需要在實際閱讀推廣工作中做一個基本區分,從而有區別的對待,這樣才能保證讀書會不忘初心,真正服務廣大喜歡閱讀的書友。

再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篇文章,最能體現毛澤東在成為職業革命家的時候,所體現的工作作風,如何就一個社會問題開展調查報告,真正從實踐中找方法,並發現事物的規律,以此來指導我們的革命和工作。這次重讀,有幾個小體會:

一是毛澤東的調查,是非常實在的,而非蜻蜓點水,這對於當下官僚主義作風,形式主義來說,是一針清醒劑;

二是,對我們個體而言,無論是否從政,但要把眼前的工作做好,不能沒有毛這樣的一種腳踏實地的考察精神。不論你是從事什麼行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可能看到,在一些公司和單位,初入職場的菜鳥,剛來幾天,就可以給公司提出一堆意見,嘰裡呱啦,好像很厲害。這種人其實也做不好工作的。我讀這篇文章,腦子會不自覺的聯繫到我們的讀書會,有些書友,對民間公益讀書會的性質和志願者不了解,沒有參加,或者參加過一次,道聽途說,給我提一堆意見,那簡直把自己當諸葛亮再世、姜子牙重生了。我真心建議這種人去讀一讀毛的另一篇文章《人的正確思想從哪裡來》,裡面有一句:要學會遊泳,必須到水裡去,你在岸上比劃一年都學不到什麼。同樣,你對讀書會了解多少,是要來參加幾次,或者主持一兩次,親自參與一下,才真正知道讀書會的「味道」。好比我們今天的這場讀書會,從時間安排、主題選擇、發布預告、建臨時微信群、在各個群裡徵集書友等,進行了大量繁瑣的準備工作,讀書會結束之後,還要徵集圖片、總結書友發言,進行編輯、校對、排版、審核等,真正徹底地「打掃戰場」,一場嚴肅認真,高質量的讀書會才算真正結束了!

三是在《考察報告》這篇文字裡,提到的農會概念問題,在毛的文章裡,農會完全是一個鄉村政權的概念,可以「包辦」「管理」鄉村的一切,這與我們今天的農會意義完全不同,可以說,從毛的著作裡可以派生出非常多的研究課題,如果我們的書友裡對此有興趣,是可以結合《毛選》裡面的一些文字,進行研究型閱讀,真正讀有所獲,學有所成。

還有《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岡山的鬥爭》,這幾篇文章應該屬於一個系列的,其實就是回答在革命低潮時期,中國的革命為什麼能向前發展,因為毛從當時的革命實踐、調查、研究出發得出結論,富有創見性的預示中國革命的高潮會到來,而且革命一定能夠成功。

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我們公益讀書會,為什麼能發展?因為有一群真正喜歡閱讀的書友,願意分享,行動起來推動它往前走,雖然在做推廣的過程中也有不同的聲音,甚至污衊,打擊的聲音都有,但不影響我們的初衷,我們和毛當年一樣,對此抱有信心,讀書會一定會做好,而且繼續前進!毛在寫這幾篇文章的時候,也是非常具有針對性,《星星之火》,這篇就是針對林彪等一部分黨內人士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所寫的,同樣我們要研究讀書會,也可以寫一篇關於讀書會的,如《民間公益讀書會為什麼能夠存在》,這也算是深度學習和運用吧。

當然今天,我們選擇閱讀這本書,並非要全盤不加辨別的吸收書中內容,而是針對我們當下的現實而學習,學習其方法論。包括後面的三卷,各位書友有時間也可以學習一二,無論從學習寫公文的角度,還是處理問題的角度,均有閱讀的必要。毛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提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說過一句很形象的話: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我改一改:與其讀十本垃圾書,不如深讀一部《毛選》!(完)

……………………………………………………………………

另外,給大家提供一個福利。

我想儘可能影響更多的人,知道毛主席方法論的偉大!

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影響1000人+

所以,我打算建一個毛選精華福利群,為期2個月,和大家專門談談毛主席的方法論,以微課的形式授課,一共9講;另外,大家也可以在群裡共讀、共思、共分享。

有意者,加我個人微信,我拉你入群,加微信時請備註毛選;已加個人微信的同學也請私信我毛選。

考慮到整理這些內容,花費了我太多精力,多了不少白頭髮,我象徵性地收大家一個紅包9元,非誠勿擾。

群正式期限:2020.11.1-2020.12.31

第一期是福利群,第二期2021開始,收費99元/ 人

另外,加微信的人預計也很多,處理起來不會那麼快,大家需要一些耐心,謝謝。

相關焦點

  • 【心理教育】讀《毛選》,治療知識學習焦慮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讀《毛選》,最初總是聽到大企業家在讀《毛選》,我們也知道任正非老爺子特別喜歡讀《毛選》,他治理企業的思路也是從《毛選》中來的。但是疫情過後,很多人都開始讀毛選,甚至出現了很多教《毛選》的機構,付費學習《毛選》,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我們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過去,我們發現毛選就代表著真理。但現在還有很多人不願意讀《毛選》,我建議他們都來讀一讀。讀完了會發現自己身上很多的缺點被照映了出來,無意中就改變了很多。
  • 愛讀《毛選》的人,看待問題時為什麼總能一針見血?
    我的回答是:「我讀《毛選》最大的收穫就是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時間久了我就能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看待問題時往往能一針見血、觸類旁通。」同時,我也發現《毛選》中確實有一些生澀難懂、不易消化的內容,這造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
  • 我們為什麼要讀文言文?
    從此,白話文登上舞臺,成為我們通用的書面語言。懂不懂文言文,都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文言文呢?-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另外一個問題來回答——既然有了數位相機和高清列印技術,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博物館看油畫呢?
  • 楊源水:背誦《毛選》的記憶
    正因為如此,我每天早晨一到學校就口不離書,讀了背,背了讀。全背過了之後,再練習著快速的背和用表情背,老師每次檢查我都能順利過關,卻很少聽到他的表揚和肯定。記得當時的一年級的語文課本,共有32篇短課文,我背誦最快時能用七八口氣全背下來。像三四年級的課文《北京的秋天》、《再見了親人》、《我們公社的大地上》、《樹老根多 人老話多》等,到現在還有很深的印象。
  • 我們為什麼讀小說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自覺好像已經成為中文系學生的原罪:我們為什麼讀小說?我為什麼要學文學? 如果我們把小說視為文學的一種,那麼這個問題等同於:文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並不新鮮。十九世紀德國有一個有名的詩人叫荷爾德林,他用詩歌的形式問過這個問題。他說:在貧乏的時代裡,詩人何為?
  • 85後基金經理的毛選讀後感:如何將毛選中的思想精華運用於投資世界...
    所以為了控制節奏,我們本文只能將篇幅集中在以下三個問題上。  毛選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我們在毛選中能學到什麼?  毛選中的思想精華在投資世界中存在什麼樣的映射?  毛選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在我們的青春期少年時代和大學時代,對於毛選和毛澤東思想顯然是無感甚至是嫌棄的。
  •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劉同在綿陽中學的演講獲得高中生極大共鳴,滿堂掌聲,原來很多學生不想考大學的原因是這樣的,原來孩子心裡是這樣想的,力薦各位家長、同學、老師閱讀。  綿陽中學的同學們,你們好。  我現在很緊張,印象裡,我人生大概有兩次極致的緊張。第一次是我高考的時候,因為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上大學。
  • 王財貴: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也不僅僅指古代經典,只要是人類最有價值的著作,包括西方和現代的經典作品我們都要讀,只不過現代的經典作品比較少,而且也還需要時間的沉澱,經過大浪淘沙才能發現哪些是真正永垂不朽的。如果我們重新篩選,恐怕要讀破萬卷書之後才能知道哪些書最好,那時候我們的頭髮可能都白了,還談什麼讀經?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是人為規定的,是因為它蘊藏了天地之心、修齊之道、治平之方、文學之美,雖歷經千年,仍有它的傳承價值,人類如果不讀這種書讀什麼呢?
  •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些《論語》?
    而他真正把《論語》讀完一遍的最大感受,就是:「我讀的太晚了!」我必須要為自己當初的無知和愚昧感到羞愧。因為真的認真通讀了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平時我們那麼多的格言、典故、成語和道理,都出自《論語》,而我當初還只是淺薄地認為孔子也就是個整天只會嘮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克己復禮」的老傢伙。
  •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不錯,對單一的事件,我們也是有探討的必要,考訂真假,當中有它的客觀性、獨立性,和不可代替性,但我們了解歷史,不是只了解事件,了解所謂客觀記錄。正如我們了解一個人,不是只了解他的身高、體重、他的個人記錄。這些記錄零零碎碎是沒有大用的,了解這些不是歷史的真義。所以我們為何讀歷史,究竟歷史是什麼?
  • 為什麼讀金融學在職研究生要選人民大學,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
    現如今,金融已經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從事金融或經濟等相關工作的在職人員來說,要想在行業裡不斷的走下去,就必須要進行全面的提升,其中有很多人選擇就讀金融學在職研究生課程,並且報考人民大學的人是不計其數。
  • 我們為什麼要讀屈原?
    而我們為什麼還要讀《離騷》、《天問》、《九歌》、《招魂》?因為屈原以一個不倦的歌者的姿態與天地萬物對話,不是後來吟風弄月式樣的作品可以比得的。用鄭振鐸的話來講,即是:它(楚辭)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於花卉,像火炬之於黑暗的無星之夜。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蘇霍姆林斯基?
    相信許多教師都曾有過這樣的疑惑,但當你翻開《給教師的建議》,便會明白為什麼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會成為「鮮活的」教育經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全國比較教育學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會會長肖甦從「鮮活的人」「鮮活理論和實踐鮮活」「教育的活水常讀常新」「鮮活的生命力超越時空」四方面解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 我們為什麼要讀《鹽鐵論》
    如果看書名,恐怕你不會想到去讀這本書。鹽和鐵,太沒意思了吧,誰還會關注這些東西,哪有《西遊記》好看。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鹽鐵論》就是這樣一部著作。《鹽鐵論》作者桓寬那麼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讀《鹽鐵論》,它的意義又在哪裡?
  • 劉同: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劉同在綿陽中學的演講獲得高中生極大共鳴,滿堂掌聲,原來很多學生不想考大學的原因是這樣的,原來孩子心裡是這樣想的,力薦各位家長老師閱讀。我讀高中的時候不如別人,排名落後,輸了同學一大步。但是進入社會之後,我很努力地工作,慢慢取得了成績,走到今天,我可以大聲地說一句,看,我並沒有輸。對我來說,人生不僅僅只有高考才是最重要的門檻,其實人生一段一段全都是檻。每個檻都要努力,都能努力,都有機會去努力。今天想和大家說的題目是「我們為什麼要考大學?」
  • 用《毛選》中的策略,提升自我價值,破解職場發展的困局
    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重要的是態度,以及找到思考、破局的策略與方法。通過研讀《毛選》發現,其中很多的戰略、策略、方法是可以借鑑的。讀得越透,這種感悟就會越深。分析國內一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企業家會發現,他們當中有不少都是與研讀《毛選》有一定的關係,如任正非、史玉柱等。這就有力地證明了《毛選》的價值所在。
  • 我們為什麼要讀MBA?一句話的事……
    為什麼眾多的青年學子,甚至包括許多工作多年的職業者,都要追逐MBA呢?從以前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如今的學好MBA、走遍天下都不怕。為什麼要考MBA?這也許是很多有志於報考MBA的人首先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在參加面試的時候,考官也會問你:為什麼要讀MBA?
  • 刷毛要軟硬適中 教你如何選牙刷
    原標題:刷毛要軟硬適中 教你如何選牙刷   這兩年,在接診過程中,湯衛華會不時遇到一天只刷一次牙、甚至不刷牙的中青年患者,其中不少人為了方便快捷,捨去了牙刷,而用漱口水代替。  在超市櫃檯,各類漱口水確實銷售情況良好,尤其深受白領們的喜愛。
  • 「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系「拉美思想譯叢」主編之一華南師大的滕威老師與南大西語系的張偉劼老師應梅園共讀小組邀請做客南京萬象書坊就拉美思想史與《面具與烏託邦》一書進行的對談,提問者為許金晶先生。Q:為什麼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拉美文學熱,但是相對而言對拉美思想、歷史處於相對漠視的狀態?
  • 讀《毛選》找力量吧
    現在我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焦慮,煩躁等問題在困擾著我們,在重拾文化自信的今天,我們如何讓我們內心回歸平靜,答案應該回《毛選》中找。,我們可以思考為何在抗美援朝中,我們以那麼大的裝備劣勢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抗美援朝為何又出現了那麼多邱少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