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去夏令營機構實習,組織第一批學生進行郊外野餐,考慮到大家初次見面男女生會拘謹,就將男女生分開來就餐。結果看到:男生們狼吞虎咽、互不相讓,接著就聊起打遊戲的事情來;而女生們也毫無所顧忌的吃著自己喜歡吃的菜、邊吃邊聊起明星八卦。兩桌都是杯盤狼藉。
夏令營結束當晚,再次組織學生就餐,這次是男女生同桌就餐,結果恰恰相反:男生女生都變得斯文、懂禮節,男生你謙我讓、彬彬有禮、盡顯紳士風度;女生細嚼慢咽、給人溫婉爾雅的淑女形象。
同樣是吃飯,為什麼前後表現大相逕庭呢?這就是異性效應。
&34;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青春期階段的孩子表現更明顯,異性效應不僅僅只有單純的心理因素造成的,還有一定的生物化學因素在起作用。
俗話說:&34;在活動過程中,男女共同參加活動,相比只有男生或女生參加,一般情況下,會獲得更多愉快的感受,同時表現更積極、也會更出色。是這樣的,當異性共同參加活動時,異性間的某種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激發對方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使得對方產生愉悅感受。所以,男女搭配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或處理問題時,大部分時候都會感覺比較順利。
處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由於性意識的萌發,明明對異性產生好奇,表現出來的卻是拒絕、排斥與異性交往,孩子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其實,男女異性交往很正常。可能這就是青春期的微妙之處,內心渴望卻表現相反,出於擔心自己的秘密被暴露。
在心理課上,組織了一場關於中學生追星的辯論賽,了解到很多孩子認為當下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其他活動將會影響學習。包括很多家長、老師也經常教育學生,當下重要的任務是學習,因此會阻止或反對孩子與異性交往,給孩子的正常社交、人際關係方面帶來了不必要的障礙,也加重了青少年交友的心理負擔。
青春期,正常的異性交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來說是大有好處的。正常的異性交往是孩子心理、社會發展的正常需求,有利於激發各自的能量、同時規範各自行為,成長更快。當然,也有非正常的異性交往影響學習的案例,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分散注意力而影響了學習,而是家長老師對於孩子的異性交往過度敏感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因為有男性,女性才變得更加溫柔;因為有女性,男性才變得更加紳士。這句話似乎很有道理,異性相互吸引也使得彼此在團隊或環境中產生自我完善的要求,同時,能夠激發男性女性各自的優點。青春期的孩子都想成為受歡迎的人,同時希望在異性面前展現自己,獲得認可,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會儘可能的完善自己,為自己營造了一個最佳的心理環境。
異性之間存在真正的友誼,青春期的美好往往在於這段純真的感情。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與異性正常交往呢,既有利於個人身心健康發展,又可以提高我們的人際關係。首先應大方、坦誠,特別是女孩子在與異性交往時不必緊張、故弄神秘,落落大方,自然磊落即可;其次男女交往要注意適度,孩子們在身體、生理上還是存在差異的,交往過程中需要注意距離,不可有過於親密的行為,做到互相尊重為前提,文明交友;最後希望孩子們在交往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希望父母不再缺位
心理教育不再缺失
孩子的遺憾不再發生
願你:悅納自我,感念生活!
關注我,將給您帶來更多有關青春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