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父母基本都知道數學的重要性了。對於孩子去認知世界和學習知識,數學思維是最底層的邏輯和思考工具。對我們這種家有學齡前兒童的爸爸媽媽來說,怎麼給孩子進行數學啟蒙則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科院長期從事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羅靜博士曾說過:「數學啟蒙,首先是讓孩子對數字感興趣,然後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邏輯理解能力。」
提到數學啟蒙,大部分中國家長或許還停留在1234567數數和1+1,1+2,2+2計算上面,事實上,數學認知不僅僅是數概念和運算,還有形狀、空間、排列、歸類、高矮長短大小多少粗細厚薄等量方面的概念。
在我國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3-4歲兒童應具備的數學認知能力:
1.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並能用相應的詞表示。
2.能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3.能手口一致地點數5個以內的物體,並能說出總數。能按數取物。
4.能用數詞描述事物或動作。如:我有4本圖書。
5.感知和發現周圍物體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對不同的形狀感興趣。
6.體驗和發現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數。
7.能注意物體較明顯的形狀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8.能感知物體基本的空間位置與方位,理解上下、前後、裡外等方位詞。
可見,按照教育部的指南,3歲左右幼兒的數學啟蒙應該包括:數與數字、形狀認知、歸類分類、測量和比較,以及空間感。
今天就說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
數學啟蒙第一步。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明白數與數字的含義。教孩子數數,除了乾巴巴的「12345」之外,我們應該注重將數與實物結合起來。
0-2歲階段:
比如我們家叮噹喜歡吃藍莓,每次吃的時候,一次5顆左右,我會一顆一顆邊數邊放進他的小碗裡面。吃掉1顆,剩4顆,數一數再吃,再數一數。
吃完了,沒有了,那就是0。
然後他還想吃,我們就再放5顆,一顆顆地放,一顆顆地數。放進去是加法,吃掉是減法。
平時搭積木的時候,也可以邊搭邊數,1個2個3個,我們這次搭了5個哦。
甚至是簡單的扳手指數數,都是不錯的「數字輸入」好方法。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經常這樣的進行「數字輸入」,慢慢地孩子就能理解數和數字了。
2歲後理解和運用:
和孩子一起尋找發現生活中用數字作為標識的事物,如電話號碼、時鐘、日曆和商品的價籤等。
通過實物操作引導孩子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並用「加」或「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如:
認識形狀,家裡有很多現成的道具。可以直接通過積木來進行,把形狀不一樣的積木拿出來讓孩子摸和看,直觀地感受和學習。
0-2歲階段:
我們可以通過經常地對孩子通過語言輸入來進行啟蒙。
搭積木的時候指認不同的形狀;
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具有明顯形狀的物品都可以給孩子進行指認和描述。
2歲後理解和運用:
可以利用形狀來做遊戲,找出家裡不同形狀的物品並且分類。
還可以引導孩子注意事物的形狀特徵,嘗試用表示形狀的詞來描述事物,體會描述的生動形象性和趣味性。如:
用多種方法幫助孩子在物體與幾何形體之間建立聯繫。如:
歸類、分類是數理邏輯知識裡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數學學習是非常關鍵的能力。
分類所涉及的思維分析、比較、觀察、判斷等基本過程能夠鍛鍊和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0-2歲階段:
可以多玩這些簡單的分類遊戲:
在盤子裡裝顏色、形狀、大小不一的糖,讓孩子嘗試把糖果分類;
讓孩子把有相同名稱的東西圈在一起或者擺放在一塊兒,說出它們的名稱;
讓孩子給各種生活情景中的集合取名稱,如從奶奶家帶來的衣服、姥姥愛吃的零食、媽媽買來的;
準備一個多層的架子,讓孩子根據繪本、小玩具分類,然後放入架子上的每一層;
2歲後理解和運用:
對於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逐漸擴大分類的範疇。隨時隨地地變幻遊戲。
按顏色:相同顏色的事物分為一組;
按形狀:按照形狀分組,如圓、方、三角、菱形等;
按材質:按照事物的不同材質分類,如木頭、塑料、紙、布、塑料等;
按功能:按照事物的不同功能分類,如玩具、廚房用品、洗滌用品等;
我們可以將分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逐漸讓孩子的思維具有條理性。下面列舉一些分類活動:
空間感包括空間方位、空間運動、空間定位等不同的空間關係感知能力。
兒童對於方位詞的理解,順序一般是上下裡外前後中間左右,3-4歲的孩子一般能理解上下、裡外、前後,對於左右的理解是最晚的,一般要5-6歲。
在日常中多輸入,依然是讓他們建立幾何和空間感的重要基礎。
0-2歲階段:
0-2歲這個年齡段正是探索遊戲的高峰期,寶寶們對自己的身體、對周圍環境裡的各種物品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有很多玩法可以幫助寶寶探索空間感、感受和體驗空間感。
給寶寶提供可以鑽的隧道/紙盒,體會從裡到外、從外到裡;
給寶寶一個目標物體來靠近,體會由遠及近;
給寶寶一些球來扔,體會重力和慣性帶來的空間運動,體會不同形狀物體的運動軌跡差異;
給寶寶收納盒和各種玩具,體會放進去、倒出來,體會裝滿、騰空;
給寶寶一些積木,讓寶寶一層一層搭高;
像我們家叮噹,我們乘電梯的時候,我都會念叨,我們乘電梯下樓咯,上樓咯;
上下臺階也會數臺階數,或者「上、上、上臺階」,「下臺階」,慢慢地。他就能在生活中理解「上」、「下」的概念和正確使用「上、下」了。
2歲後理解和運用:
2歲以後的寶寶會說會走了,之前我們主動的輸入模式可以換成對話形式。與此相關可以玩的遊戲也多了很多。
豐富孩子空間方位識別的經驗,引導孩子運用空間方位經驗解決問題。
大小、多少、高低、遠近,都算是比較的範疇。
0-2歲階段:
對於2歲以內的寶寶,可以針對生活中的身高的高矮、長度的長短、重量的輕重、體積的大小、面基的大小、時間的長短、溫度的高低來進行引導。
媽媽的手掌大,寶寶的手掌小;
吃水果時,蘋果大,葡萄小;
逛小區時,高高的是樹,和媽媽差不多高的是灌木,矮矮的是小草;
稱體重時媽媽先稱,45kg,寶寶稱,13kg,媽媽比寶寶重;
吃飯時,寶寶是小碗,媽媽是大碗,媽媽吃得多;
這些概念都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的語言溝通來獲得。經常性的語言輸入,就是孩子建立起「比較」概念的基礎。
2歲後理解和運用:
引導孩子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徵。如:
在孩子3歲之前,最好的數學啟蒙方法,就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之中,最好的啟蒙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滲透。
參考資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雪球媽媽(snowballmom),陪娃一起長大的80後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