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職業院校的教學,教師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備課。備課是「五課」(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教研的首要環節。這裡的「課」既指向授課計劃、課程內容,也指向課堂教學。備課有三重境界:其下備於物,其中備於心,其上備於神。基於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教師備課的實質是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須歷經備宏觀、備課程和備學情這「三部曲」,最終才可達到「備於神」的最高境界。
(一)備政策:掌握標尺與方向
教師備課時要掌握的上位政策文件,主要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關於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專業(類)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儀器設備配備規範)等國家職業教育標準體系;下位政策文件主要有學校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等教學制度文件。「備政策」的要點有二:
一是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原則要求,進一步「 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持續更新並推進教學標準在職業院校落地實施。「三對接」既是國家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的原則,也是學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剛性要求,更是教師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應遵循的理念、原則和方法。同時,國家頒發的職業院校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等,是規範、指導和引領職業院校辦學過程的綱領性要求,需要教師牢固確立質量意識和標準意識,對標對表,衡量差距所在,及時校準方向,確保標準落實不打折扣、不出偏差。
二是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主要精神,備課時注重體現這樣幾點:(1)在培養目標上,要求「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努力扭轉「強智、輕德、弱體、去美、厭勞」的傾向,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2)在培養規格上,要明確素質、知識和能力三要素及其內涵要求。把學生素質置於三要素之首,體現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3)在課程設置上,有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類。備課時要求課程內容緊密聯繫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4)在1+X證書制度的實踐上,要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關內容及要求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促進書證融通。(5)在畢業要求的體現上,須將「本專業的畢業要求逐條細化為可落實、可評價、有邏輯性和專業特點的指標點,引導教師有針對性地教學、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備課時可根據體現課程對畢業要求支撐關係的矩陣圖找到相對應的指標點(如表1 所示),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把握教學內容,確保完成教學計劃。
(二)備需求:掌握能力背景
教育的目標是實現社會本位價值和人本主義價值的有機統一。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既要滿足職業崗位對人才職業能力的需求,也要滿足學習者職業生涯持續發展的需求。能力本位課程開發的邏輯起點是職業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以及學習者完成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從工作領域分析中產生專業課程,由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項目,完成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則是教學的具體內容和應達成的目標。同時,學習者在獲得崗位所需素養、知識、能力的同時,還要獲得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從而為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
備需求,就是教師要通過追根溯源的方式,確定所教授的職業能力在崗位上對應的工作任務及其所涉的工作領域。備需求體現的是教師的課程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對一線工作崗位的工作領域、工作任務以及完成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有非常全面準確的把握,在備課時才能有效地還原實際工作情境,從而根據具體的內容設計相應的項目、案例、問題情境等,將職業能力滲透其中,使學生在項目實施、案例分析和問題解決中獲得勝任工作崗位所需的素養、知識、能力。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還要把握學習者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使其獲得跨學科、跨專業、跨職業普遍遷移的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方可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和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備全域:最大限度地讓課程內容與德育目標、能力發展產生聯結
備全域反映的是教師的人才觀、課程觀、教學觀和教師的視野與胸懷在教學中的體現。教師要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大局觀,備課中著重處理好以下兩個「域」:
一是著眼於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勞模精神: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3)勞動精神:勞動光榮、勞動偉大,愛崗敬業、爭創一流,淡泊名利、甘於奉獻,艱苦奮鬥、勇於創新;(4)工匠精神:精湛技藝、知行統一、精益求精、獨具匠心、責任擔當、德藝雙馨。教師在備課時要關注將「一觀、三精神」的實現全面融入每門課程、每個單元、每節課,應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有畫龍點睛式、專題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等。
二是精準定位「三型」人才培養目標。(1)按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維度,理實一體化整體設計課程,並有機嵌入1+X 證書有關要求;特別是要根據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統籌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2)按培養複合創新型人才維度,通盤考慮所授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做好與先導課程和後續課程之間的有機銜接;在課程內容中嵌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3)按國際視野型人才培養維度,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地理、歷史及文化,了解學生境外實習的實際需求以及與本課程相關的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標準要求等,相機在課程中進行滲透。
(一)備理念:實現認知升級和觀念更新
備課中的「備」主要體現教師對課程的理解。陶行知先生在《生利主義之課程》一文中指出:「職業學校之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每課有學理,有實習,二者聯絡無間,然後完一課,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學一事,是謂升課。自易至難,從簡入繁,所定諸課,皆以次學畢,是謂畢課。定課程者必使每課為一生利單位,俾學生畢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則生百利,然後方無愧於職業之課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從「公共的知識和預設的計劃」轉向「學習者的生活和未來職業的經驗歷程」,最根本的表現是課程回歸到學習者的生活、生涯和生命「三生」上。
基於「三生」的課程理念,課程不僅是既有的學習材料,也不應是僵化的知識堆積,而是活生生的經驗和體驗。由此,知識、技能、態度、責任心、忠誠、靈活性、獨立、理解、方法、安全、環保、質量、耐心、合作、元認知等可以構成或轉化為能力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應成為課程的重要內容。課程改革的思路是解構以學術為導向的學科知識體系,重構以實踐為導向的職業知識體系,形成問題導向、任務驅動、項目載體的能力本位課程。教師不是充當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課程的設計者,在備課時需要按照「課程統整」的方法,重點解決知識的結構化、情境化和條件化等關鍵問題。
推動教師產生「課程統整」意識的主要力量在於教師的知識觀和學習觀。經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的知識觀的演變,人們對知識的理解和習得逐步達成共識:知識不是游離於認識主體之外的純粹客觀的東西,而是在社會化交往中得以把握的,經由個體和社會互動及個體通過適應與發展而逐漸建構起來的。傳統的學習是「輸入—產出」,單純追求知識的傳遞,而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經驗的「知識建構」。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均衡,實現學習從「知識傳遞型」向「問題解決型」的轉變,從而讓學習者能夠憑藉自身的力量建構認知結構。
(二)備課標:掌握底線要求和價值取向
國家課程標準由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要求和實施建議等要素構成,是對學習者某門課程的學習結果最低限度的、共同的要求,「作為一種優先順序的框架,將有助於學校課程的再設計」。知識不等於文化,知識不等於素養;文化需要知識,但更需要精神的積澱;素養離不開知識,但更強調品格和能力。核心素養是人與工具、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良性互動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與價值觀念。把握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是衡量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標尺。在新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下,教師既不能「不作為」,故步自封於傳統的一套辦法,「以不變應萬變」而自欺欺人;也不能「亂作為」,撇開國家課標,自說自話,另起爐灶。
基於核心素養理念的備課,應按照「課程標準—模塊設計—課時計劃」的環節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關鍵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課程模塊設計,要打破學科知識邏輯,克服僅僅關注知識點、技能點的不足,突出以核心素養為主進行人才培養的邏輯,轉向包括項目、任務、問題等的課程內容設計。模塊設計按照「做事的打算、做事的過程、做事的結果」進行,並依據核心素養要求提出、整合和確定知識點與技能點,真正實現教學設計與素養目標的有效對接。教學方案由名稱、課時、素養目標、情境、任務、活動、資源、評價等組成,並按照規範格式進行呈現。
(三)備教材:掌握結構組織和內容呈現的依據
教材是教學材料的統稱。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認為:「所謂教材,就是在一個有目的情境的發展過程中所觀察的、回憶的、閱讀的和談論的種種事實以及所提出的種種概念。」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材編寫正從關注學科到關注人、從關注知識到關注素養轉變,逐步呈現信息功能、結構化功能和學習指導功能等新特點。就職業院校而言,教材僅是教學的指南、師生對話的文本和「活性因子」。在教學實踐中,「教教材」與「用教材教」反映了教師不同的教材觀。
在備課環節中,教師要「備教材」但不能「唯教材」,需要處理好教材內容的取捨和教材組織形式的重構兩個問題。首先,職業教育的教材內容要緊跟崗位一線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不能用昨天的知識去教明天的學生。其次,職業教育的教材內容組織形式也要貼近工作過程,以工作任務邏輯取代學科知識邏輯。「知識的組織方式往往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為正是它讓我們學會了如何應用知識。」杜威說「教材即知識」,但這裡的知識絕對不是靜態的、現成的知識,而是動態的、生成的知識。後一種知識主要靠教師在備課環節中結合具體教學情境,根據不同教學對象,對教材不斷進行整合、開發和創造才能生成。
教師的備課要打通教材通向學生生命體的渠道。教材的設計不僅與學習者學習內容相關,而且與學習者學習方式有關。教材是教學的「腳手架」,是教師用於教學的工具。教師要由教材的忠實傳授者轉變為教材使用的決策者,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確立自己作為課程教材實施主體和創造者的意識。教師不僅要理解教材陳述的知識、闡發的道理,還要找到教材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的結合點,即陶行知先生「以學定教」理論所述「事情怎麼做的就怎麼學,怎麼學的就怎麼教」。備教材還要使教材裡知識與技能的排序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職業能力成長的規律,方能體現教師用教材教的智慧。
(一)備需要:重視學習者生存、生活、生命發展的學習訴求
需要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攝取狀態」。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發展,就是其生理、心理、情感、道德和自我實現等需要不斷改變和發展的過程。職業院校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習者身上「多元智能」的存在,不斷滿足其學生存技能、學生活經驗、學生命意義等方面的需要。
一是滿足學習者學生存技能的需要。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需要滿腹經綸,而是要具備很強的社會實踐能力;不僅要注重學習生產生活技能,更要在情商、樂商以及生存能力上有所提高。生存技能既包括硬技能,如崗位專有技能和職業通用技能,特別是人工智慧時代下富有情感性和創造性的智力技能;也包括軟技能,如道德操守、文明禮儀等個人修養和安全、環保、質量等職業素養。名師出高徒,教師只有具備「匠技、匠心、匠魂」,方可培養出未來的工匠大師。
二是滿足學習者學生活經驗的需要。杜威曾說「: 一切學習和思維都始於經驗,而這種經驗必須是個人在實際生活中親身經歷的活動,它能夠促使個體更加深入地理解學習和思維的對象。」只有當知識學習與學習者的經驗融合,知識才能與個體發生意義關係,才能對個體生命的建構真正發揮作用。最理想的教學應是創設學生可直接投入和參與的情境,讓學習者實現具身性體驗學習,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教學中還要超越課堂的限制,充分利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的體驗活動,不斷拓展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和空間。
三是滿足學習者學生命意義的需要。教育最應關注的是學習者的生命發展、最應觀照的是學習者的生命價值。學習過程是一種體驗過程,既要「以身體之」,還要「以情感之」,更要「以心驗之」。德國哲學家布伯說過:「要認識樹是什麼,我們就要把自己想像成一棵樹,將樹當作自己的朋友,與它展開對話。」教師必須以尊重生命為根本,重視教學過程的幸福與完整;以身心舒展為前提,觀照學習者的經驗和個體差異性,凸顯個性發展;以生命共同體為基石,強調師生共同成長。
(二)備已知:掌握教學生發的基礎和前提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建構起新的經驗,因此備課需要準確地備學生的已知。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已知,教師才能在教學時準確地與新知之間建立聯繫,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同化與順應。也正是通過備學生的已知,教師才能找到已知與新知之間的距離,確定新授內容是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找到教學的難點。教師可藉助學習分析、知識圖譜和數字畫像等技術手段,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況、認知特徵、優勢潛能和學習偏好。
教師備已知在操作層面上有三個維度:(1)已有的知識水平。即了解學生先前已經學習並掌握的理念知識有哪些,從而找到與本課所教知識之間的聯繫,方能確定先行組織者,為學生搭建好學習「腳手架」,促進知識的遷移。(2)已有的技能水平。即了解學生先前已經能獨立進行的實踐操作有哪些,哪些技能可以為新授的技能做鋪墊和基礎。(3)已有的認知水平。即了解學生先前已經獲得的學習策略有哪些,對於新授知識與技能學生可以通過哪些學習策略和方法來獲得。充分備好已知有利於教師把握學情,確定難點,並根據學情選擇最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的教學方法。
(三)備動機:注意激發學習者的內部動機
學習動機即為驅使人學習的內部力量,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內驅力。如好奇心、求知慾等,是「有意義學習中的一種最重要的動機」,通過求知活動本身獲得滿足。二是自我提高內驅力。學習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諸如受人尊重、有較高影響力等社會地位的滿足,包含強烈的情感因素如成功後的期盼、渴望與激動、失敗後的焦慮、不安與恐懼等。三是附屬內驅力。學習者通過聽話、順從,從父母、教師或同伴中獲得讚許、認可和自尊心的滿足等。
如果學習者由內部動機驅使行動,那就是學習的主人。若主要受外部動機驅使,學習者就會被外部因素如物質獎懲等左右而遺忘原初動機——人的好奇心和成長的快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好之—樂之,這是學習者學習動機激發的三個層次。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教師一輩子都在備課,而案頭工作只要15 分鐘」。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校教師,做好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須譜好備課「三部曲」,在「九備」上下足功夫,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職業院校教師備課「三部曲」
作者: 馬成榮
馬成榮,南通職業大學(江蘇南通,226007)校長,研究員(二級)。
刊於《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20年第8期
《江蘇教育》職業教育
2020年第8期
視 點
1 「三教」改革貴在創新/南海
高層吹風
6 聚焦深度和高度打造職教「江蘇高地」/葛道凱
專 題
深耕「教學」
9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梗阻與破解/趙蒙成
15 高職教育有效教學的意蘊內涵與系統實踐
——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王丹中徐胤莉張文姍
19 職業院校「三有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基於學習動機理論的思考/鄭豔秋葉玉曼張翔
25 中職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陳金國
30 職業院校教師備課「三部曲」/馬成榮
解 讀
36 新時代職教教師隊伍建設的緣起、目標與策略
——《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解讀/梁卿
管 理
41 高素質專業化中職師資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改革對策/何文明
46 「三教」改革視域下的職教師資隊伍治理研究/孫建波 張勝軍
課 程
50 信息化環境下校企協同開展課程設計的實踐/殷利
55 基於現代學徒制的軌道交通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
——以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徐新玉
五年制高職
61 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模擬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基於「園校共同體深度合作」的實踐背景/張華
銳 評
66 普高擴容後中職如何突破困境/許夕根
68 辦好職業教育要畫好「停車位」/王春生
70 職業院校須謹慎選聘兼職教師/劉飛飛
討 論
72 如何讓職校課堂教學改革走向深入
73 從教師入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林德華
75 推動職校教改在「情境行動」中走向深入/徐健
77 職業教育要在教學中體現類型特色/牛曉紅
觀 點
79 以形象化教學助力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劉振海
聚 焦
封二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工程訓練中心
封三 「水潤」德育描繪思政新畫卷
——江蘇省姜堰中等專業學校養成教育活動掠影
封底人物 宿遷高等師範學校 李先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