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看不見的 " 流行病 " 正在蔓延:每年全球近 10 億人受精神健康問題影響,但大部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諮詢和治療。
作者 | 唐義誠
近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提到:全球範圍內,精神健康已經是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問題。每年全球有近 10 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影響。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應有的諮詢和治療。
譚德塞在 8 月 27 日的記者會上強調心理(精神)健康問題。|China Daily
事實上,精神健康問題的頻發很大程度上源於公眾的心理健康素養匱乏,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民眾對於心理、精神疾病的知曉率尚不足半數。
精神健康問題有多可怕?哪些精神健康問題,對人們影響最為深遠?以及,作為普通人,該如何自我判斷精神健康問題,尋求幫助呢?
今天我們就來集中了解一下,這些 " 隱形殺手 "。
生命的頭號敵人:抑鬱症
提到精神健康問題,就繞不開眾病之王——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2015 年全世界有 3.22 億人受抑鬱症的困擾,約佔全球人口的 4.4%,幾乎每 25 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抑鬱症。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抑鬱症是一類複雜疾病,患者的高級神經功能發生了改變,包括五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出現失調,導致控制情緒、認知、軀體功能的各個神經環路出現問題。同時,抑鬱症也是一種高風險的疾病,據估計,中國每年有超過 10 萬的抑鬱症患者自殺。
抑鬱症是威脅生命的頭號精神大敵。
|athomeinspace.com
抑鬱症的全球蔓延與現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脫不開干係。在世界範圍內,抑鬱症發病率和各國人均 GDP 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而在一個國家內部,比如美國和英國,抑鬱症的發病率也在一代代人之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持續升高。出生於 1945 年之後的人,相比出生於 1945 年之前的人,抑鬱症發病率整體高出了 10 倍。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像睡眠紊亂、缺少親情和友情、生活環境的劇烈變動、失業、離婚……這些生活中的常見事件,都能提高抑鬱症的發病率。而這些問題在最近半個多世紀裡,在人類世界中越來越普遍。
近年來,年輕人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也被認為是抑鬱症的相關因素之一。在社交媒體上遭受網絡霸凌、排擠,都可能增加抑鬱風險,甚而成為自殺的觸發事件。
偏愛女性的殺手:進食障礙
另一種紮根於現代文化的精神疾病是進食障礙。進食障礙,通俗地說,就是與不能好好吃飯有關的疾病,包括厭食症、貪食症以及暴食症等。發病年齡主要在 15~30 歲之間,在美國有 500~1000 萬女性經受著進食障礙的折磨。我國近年來的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女性患者的數量高出男性約 10-20 倍,其中 50%~75%的患者同時患有抑鬱症。
進食障礙尤其偏愛女性,這與現代社會對成功女性的形象要求休戚相關。正如保羅 · 福塞爾在《格調》一書中描述的:" 今天,肥胖是中下階層的標誌。與中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相比,中下階層的肥胖者是前者的 4 倍。我們確信在這個國家存在一種精英外貌:它要求女人要瘦。"
這種社會審美發展到極端,就催生了進食障礙。患者為了追求苗條的身材,在吃飯這件事上出現了心理偏差,要麼不吃,要麼狂吃,吃完了再用吐、瀉等辦法把食物排出去,長此以往,缺乏能量的身體開始發出警報,出現了心律過緩、骨質疏鬆、皮膚乾燥、脫髮、頭暈、疲倦等症狀,包括臉在內的全身都會長出一層柔軟的細毛,因為飢餓的身體需要保持體溫,許多進食障礙患者最終會因為心臟衰竭或其他身體併發症而死。
社會審美發展到極端,催生心理障礙。
|touchofcolorr.blogspot.it
看不見的流行病:成癮
除了抑鬱症與進食障礙,還有一類看不見的致命流行病——成癮。據 2016 年統計,全球約共有 1.7 億藥物濫用者,其中 2700 萬名被診斷為藥物使用障礙者,每年有 40 多萬人死亡。另據 WHO 報告,全球大約還有 20 億飲酒者以及 13 億吸菸者。在開頭提到世衛組織記者會上,總幹事譚德賽也強調了 " 有害使用酒精導致每年 300 萬人死亡 "。
過去,我們認為 " 成癮 " 是一個很沒出息的行為,是意志不堅定的人才會有的現象。事實上,成癮是自我療愈的一種錯誤方式,它有害,但短期內又可以止痛,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治癒方式,也就只有依賴下去,但長期來看只會對自己產生更糟糕的負面影響。
譬如:酒癮者在一醉方休時,會暫時忘記生活中的煩惱和壓力,暫時 " 屏蔽 " 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會思考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法。而逃避問題,只會讓問題變本加厲,很不利於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反而容易積累有害物質,造成身體疾病。
飲酒只能暫時麻痺自己,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instagram.com
重大災難下的創傷與恐慌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全球性的精神健康問題是由於重大災害導致的。譬如: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席捲全球,疫情構成了集體性的創傷。
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包括醫護人員、志願者在內的疫情親歷者,他們本身可能不是疫情直接的受害者,但是他們在經歷了幫助病人治療過程中的種種事件以後,也經常會感到非常悲痛。 這種情況,我們把它稱為替代創傷。替代創傷,就是說在大型災難性事件中,自己並沒有親身經歷創傷事件,但目睹、聽說、閱讀到別人的創傷經歷,也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傷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的心理問題往往在疫情消散後才得以呈現,在疫情肆虐最嚴重時,一線人員處在應激狀態下,即使是暴露在被傳染的風險之下,或者短時間面對了大量的死亡,在求生欲的作用下,心理上的問題也會被暫時壓抑住。而當疫情逐漸消散之後,身體安全了,許多一線人員開始出現了記憶閃回、解離、情緒失控等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
而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疫情導致的信息焦慮值得重視,頻繁地刷疫情相關消息導致人們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影響身心健康,嚴重時會導致疑病焦慮等症狀。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伊桑 · 克羅斯(Ethan Kross)將這種現象稱為 " 突發新聞恐慌症 "。當人們覺得自己有危險的時候,大腦為了求生會索取更多的信息,而社交媒體上各種聳人聽聞的信息,加重了這種危機感。網際網路的高度發達與疫情結合在一起,讓恐慌信息空前快速地傳播,這種全球性的彌散性恐慌情緒是許多社會衝突事件的緣起,長此以往,對社會穩定也會有消極影響。
一些精神衛生專業人士擔憂,與新冠疫情相關的社交隔離、財務困難等,也會加重人們的焦慮與恐慌,為時下上升的自殺率雪上加霜。
災難會給人留下創傷。|feliciachiao.tumblr.com
我們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了解了這麼多的精神健康問題,你也許會擔心自己是否也處在精神健康風險中。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比如工作沒勁頭,跟對象吵架覺得心煩,被別人冤枉了很委屈,等等,大多數的困擾在我們的覺察和反省與切實調整中就可以得到改善。但是,不排除有些精神健康問題是需要向專業人員求助的。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簡單地自我判斷。
第一,從時間上看,這個問題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仍然沒有好轉。
第二,從影響上看,問題已經開始幹擾你的正常生活了,比如出現了失眠、精力無法集中,學習工作效率下降等情況。
第三,從性質上看,問題已經發生了泛化。什麼是泛化呢?舉個例子,一般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有特定的原因,比如你與上司不合,開始只是遇見他就心煩。但慢慢的,你一進公司就心煩,一進看見單位就心煩,最後甚至早晨起來一睜眼想到要上班就心煩,這就是問題發生了泛化。
遇到以上三種情況,就需要儘快找專業人員尋求解決。
誰是專業人士呢? 在我國,可以求助的專業人士有三類。
一類是在醫療機構工作的精神科醫師。精神科醫師側重通過藥物來幹預大腦的活動,實現對感知覺、思維、情緒、意志和行為的調節。所以,他們是依據《精神衛生法》,唯一具有處方權和診斷權,可以對病人進行診斷,運用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來進行治療的專業人士。
在醫療機構中工作的還有另外一類專業人士,被稱為心理治療師。他們不是醫生,但受過系統的心理治療的訓練,主要通過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來幫助病人。
第三類專業人士是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是心理學背景的專業人士,他們受到過不同程度的心理學,特別是臨床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的訓練,主要通過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幫助來訪者。他們不是醫生,沒有處方權,也沒有診斷權。
如果一個人一直不能走出來,可以首先去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因為他可以給出一個合法的、科學的診斷,看來訪者是否已經到了需要治療或諮詢的程度。然後,來訪者可以在接受精神科醫生藥物治療的同時,去接受心理治療或者心理諮詢,處理深層的心理創傷。
說到底,每個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身心健康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礎,關照身心健康,是每個現代人應有的素養。
【來源:科普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