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私募排排網
時至年末,又一資管大佬加入私募行業陣營。深圳誠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2020年12月22日完成備案登記,機構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均為餘海華。
內外因推動,資管人士「奔私」陣營又擴容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深圳誠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1月26日,在2020年12月22日完成備案,登記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註冊資本實繳比例32%,目前公司有5名員工,且均已取得基金從業資格。
從誠諾資產法定代表人、總經理餘海華的履歷來看,不僅擁有券商從業經歷,還曾擔任華林證券資產管理部權益投資負責人。私募排排網(微信ID:simuppw)數據顯示,餘海華具有十年以上證券從業經驗,遵循價值投資理念,堅持基本面研究為出發點,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擅長從政策面、行業景氣度、產業周期、公司商業模式等基本面挖掘投資機會,過往管理業績每年均實現正收益。
在過往的採訪中,餘海華在談及投資心得時表示,從投資角度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熱愛,熱愛投資是最大的動力,在投資當中要保持知行合一,勤奮是必不可少的,還要多做研究工作,並根據資金周期來制定相應的投資計劃等。
今年知名奔私的資管大佬還有慎知資產的餘海豐。在創立慎知資產前,餘海豐曾先後在紅塔證券、渤海證券、中國銀河證券、光大永明資產等機構任職,還是泰康資產的基金經理,從2014年2月24日開始管理泰康資產的創新動力。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慎知資產目前已經備案10隻產品,管理規模在1-10億元。
對於2020年再度演繹牛市才有的「奔私」大潮原因,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梁濱介紹,2020年公募基金普遍業績明顯優於私募,之所以更多的公募資管人才創業做私募有兩方面原因,優秀的業績極大增加了資管人才的自信心,另外則是市場環境不斷改善。
廣州雪球投資董事長李昌民表示,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缺乏長效激勵機制,激勵制度仍然存在制度障礙,產品端的激勵機制也存在一定的合規性障礙,是近年來不少優秀資管人才湧入私募的主要原因。而私募沒有公募那麼多條條框框束縛,激勵制度也較為到位。
「公奔私」不再是吸金招牌,規模業績並不盡如人意
雖有債市爆雷影響,但是對於權益類資產來說,2020年依舊是較為舒適的投資年份。根據私募排排網(微信ID:simuppw)數據,通過統計公司運行中股票策略產品數量在3隻以上(含3隻),30%的股票策略產品當月淨值已更新,且公司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上的私募機構,滿足該條件的367家私募機構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35.23%,更有98%的私募機構今年以來取得正收益,其中更有6家機構年內收益翻倍。
在疫情影響下,歐美各國貨幣政策放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整體有所上漲,CTA基金表現也乘東風上漲。從不同規模期貨期貨私募機構的表現,平均收益最高的是1-10億的私募,平均收益達36.29%,50億規模以上期貨私募機構更是全部斬獲正收益。
基金賺錢效應明顯,更是吸引了不少公募、券商資管人士紛紛自立門戶創立私募公司。在今年公奔私的基金經理中,最知名的當屬林鵬的和諧匯一資產。和諧匯一資產在10月19日開啟旗下產品首發,根據媒體報導,林鵬奔私後的首批產品單日熱賣150億元。
不僅如此,今年更有原工銀瑞信基金公司董事長郭特華成功備案海南富道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富國基金明星基金經理于洋與百億私募研究總監合夥成立上海欽沐資產管理合夥企業。原大成基金研究總監、大成基金社保投資部總監王文祥也是加盟了新銳百億私募——聚鳴投資。
雖然擁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經理數量也不在少數,但是業績也並非全部給力。根據私募排排網(微信ID:simuppw)數據,在私募公司擔任公司法人、公司高管、基金經理等核心職務人員中,就有597位基金經理擁有公募從業背景。上述公募派基金經理今年以來平均收益23.12%,但是業績分化也是極為明顯。今年以來有13位公募派基金經理業績翻倍,但也有多位基金經理年內跌幅超過30%,最大跌幅更是達到73.75%。
此外,從近年來公奔私的基金經理來看,雖有前興業基金楊東的寧泉資產與前東方紅資管林鵬的和諧匯一資產規模得到快速增長,其餘公奔私基金經理所在公司規模發展也是較為平穩。
對於奔私機構規模和業績並不十分突出的原因,冬拓投資總經理王春秀分析稱,一方面是研發能力的下滑,公募基金強大的研發能力是創業型私募基金不能比的,脫離原有的研發平臺必然導致研發能力的下滑。另一方面是基金經理專注力的下降,在奔私後募資、管理、研發、投資都要自己搞定,這些瑣事會造成多方面的精力消耗,基金經理專注力的下降必然導致研發和投資能力的全面下降,進而影響到基金產品的業績。
廣州雪球投資董事長李昌民也表示,公奔私的機構大多知名度有限,能帶來的增量資金也相對有限,離開原有體系營銷也是一個短板。在原有公有體系中生長起來壓力較小,但來到私募公司後,業績與基金經理自身收益掛勾,壓力大且競爭者眾多,投資思路也很難客觀,從而造成投資業績不達預期。
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梁濱認為,公募奔私在營銷上是具備明顯的優勢,在公募基金積累的良好業績很容易受到渠道方青睞,而在奔私後業績並不十分突出,除了受制於投研團隊的改變,在追求相對收益到絕對收益的過程中,也可能對基金收益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