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財聯社(上海,記者覃澤俊)訊,12月6日晚間,上市券商11月業績已全部發布,同時交出的還有券商資管的成績單。從11月份的情況來看,華泰資管在營收、淨利潤和淨資產三項關鍵指標上領先同行;東證融匯和招證資管以61%左右的淨利潤率並駕齊驅,領先第三名超過10%,行業格局呈現一定分化。
華泰資管領銜三大指標
從11月券商資管營收來看,華泰資管仍以絕對優勢領先,單月營收突破2億元。單月營收前三分別是華泰資管、東證資管和財通資管。營收排名末尾的是興證資管、浙商資管和長江資管。增速上看,月增速前三依次是東證融匯(+49.39%)、華泰資管(+26.56%)和財通資管(+14.50%),增速末尾分別是興證資管(-52.85%)、海通資管(-27.01%)和浙商資管(-16%)。
淨利潤方面,華泰資管以9845.75萬元一騎絕塵,超過排名第二的招證資管和排名第三的廣發資管的利潤總和。浙商資管以-116.36萬元的負利潤排在末尾,也是唯一一家單月虧損的券商資管公司;銀河金匯以43.35萬元的微利排在倒數第二。增速方面,東證融匯(+67.42%)遙遙領先,其次為財通資管(+40.50%)和國君資管(+21.70%);浙商資管以-142.08%的環比降幅墊底,其次是興證資管(-79.71%)和海通資管(-62.44%)。
淨資產方面,華泰資管以69.5億元領先,其次為廣發資管(52.7億元)和國君資管(49.6億元);財通資管(8.9億元)、興證資管(9.7億元)和東證融匯(9.8億元)列後三位。增速方面,財通資管以4.72%淨增速排在首位,後面依次是東證融匯(+2.27%)和華泰資管(+1.44%);增速排後三位的為浙商資管(-0.07%)、海通資管(-2.21%)和廣發資管(-2.88%)。
經過一年多的行業洗牌,華泰證券資管逐步走向前列。在資管行業整體承壓的大環境下,華泰證券資管為何能逆勢增長?公司相關負責人士曾對媒體表示,自資管新規落地以來,公司不斷優化存量並加強產品創設,旗下的公募固收類基金和貨幣基金在產品規模與業績上較為理想,因此拉動了整體業績收入。
資管利潤率分化明顯
根據證券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6月30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1.67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規模13.46萬億元,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12.53萬億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8.93萬億元,基金公司管理的養老金規模2.01萬億元,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約1268億元,私募基金規模13.33萬億元,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規模1.46萬億元。
2018年4月份監管層發布的資管新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對百萬億級的資管業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2018年,證券業資管淨收入為275億元,同比下滑11%。
2017年一季度末,券商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8.77萬億元,至今年6月30日,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12.53萬億元,較最高峰時縮水三成左右。
根據證券業協會披露,2019年前三季度,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190.64億元,同比2018年的203.01億元,下降6.1%左右。
從11月份的淨利潤率情況來看,東證融匯(+61.37%)、招證資管(+61.18%)、華泰資管(+48.77%)排在前三位;末尾三名分別是東證資管(13.93%)、銀河金匯(+1.26%)和淨利潤率虧損5.49%的浙商資管。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當前仍處於資管新規過渡期,整體行業仍在不斷適應監管新要求,去通道、去槓桿、去剛兌在持續進行中。在這一過程中,券商資管在經營上面臨不小的壓力,未來業績分化將更加明顯。
信達證券分析師認為,國內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方向可主要概括為三類:一是網際網路基因優勢明顯,利用流量創收。代表公司是東方財富;二是通過數位化平臺,深度挖掘存量客戶需求。代表公司是華泰證券;三是針對高淨值客戶,提供高端定製服務。代表公司為國泰君安。
該分析師進一步解釋,三個方向逐層遞進,但由於各家券商先天稟賦不同,所以轉型的發力點亦不相同。財富管理業務目前的需求在於大類資產配置,券商行業的普遍短板是境外產品的缺乏,目前在這一塊能做好的券商非常少。從業務資格來看,國泰君安和華泰擁有明顯的優勢。中小券商亦可尋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