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鄒晨輝)訊,中國證券業協會近日發布了2019年度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情況,證券公司年度資產管理業務收入排名情況隨之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在2019年證券公司年度資產管理業務收入排名方面,東方證券位列第一,去年實現資管收入17.10億元;國泰君安排名第二,實現資管收入15.64億元;華泰證券位列第三,實現資管收入15.52億元。
此外,去年證券公司年度資產管理業務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還包括廣發證券(12.25億元)、申萬宏源(11.96億元)、中信證券(11.74億元)、光大證券(11.06億元)、財通證券(10.05億元)、海通證券(8.80億元)、招商證券(8.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財通證券和海通證券年度資管收入是近三年(2017年至2019年,下同)來排名前十的新面孔。作為中小券商的財通證券成為去年最大黑馬,資管收入超過海通證券,招商證券等多家綜合實力強大的老牌券商,位居第八。海通證券在2017年和2018年無緣前十後,今年終於殺入前十,資管收入超過招商證券,位居第九。
東證資管收入連續霸榜第一,國君近三年躍升四位排至第二
財聯社記者梳理近三年(2017~2019)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收入排名發現,一向自稱資產管理業務長期業績優異的東證資管連續三年霸榜第一,但期間資管收入波動較大,2017~2019三年資管收入分別為19.15億元、22.94億元、17.10億元。
國泰君安近三年資管收入排名一路躍升,排名從2017年的第六躍升至2019年的第二。2017年,國泰君安資管收入為10.31億元,位列華融證券之後,排在第六位。2018年,國泰君安資管收入為11.83億元,排名進一步提升,超過中信證券,廣發證券,位列第二。2019年,國泰君安資管收入為15.64億元,排名則進一步靠前,超越此前一直位列第二的華泰證券。
華泰證券近三年資管收入排名則保持在第二和第三之間。2017年和2018年,華泰證券資管收入分別為14.83億元和13.37億元,僅次於同期的東方證券資管收入,連續兩年位列第二。2019年,華泰證券資管收入為15.52億元,排在第三位。
廣發證券資管2017~2019三年收入分別為14.5億元,10.89億元,12.25億元,總體出現下滑。在排名方面,2017年排名第三,後兩年則穩定在第四位。
中信證券近三年資管收入分別為10.89億元,9.96億元,11.74億元,排名有所下降,2017年排名第三,2018、2019分別排在第四和第五位。
光大證券資管收入排名相對穩定。數據顯示,近三年光大證券資管收入分別為8.96億元、7.47億元和11.06億元,均排在第七位。招商證券近三年資管收入分別為7.05億元、7.45億元和8.6億元,2017年與2018年排在第八名,2019年則下滑至第十名。
去年最大的黑馬當屬財通資管,財聯社記者梳理此前兩年相關排名時發現,財通證券此前並未上榜,2019年財通資管收入為10.05億元,超過海通證券、招商證券等多家綜合實力強大的老牌券商,位居第八。
海通證券資管在2017年和2018年收入排名均無緣前十,2109年殺入前十,超過招商證券,位居第九。數據顯示,2019年海通證券資管收入為8.8億元。
券商資管逐步進入公募化時代,多家機構產品改造加速推進
回顧過去幾年券商資管發展可以發現,2017年券商資管規模達到高峰後開始去通道化,實現轉型,主動管理佔比逐步提升。隨著資管新規細則不斷完善,打破剛兌、規範資金池模式、遏制通道業務效果逐漸顯現,行業生態新格局正在進一步重塑。
東方證券就在去年年報中透露,監管層將證券基金行業發展已提出更高的規範性要求,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落地,行業生態新格局進一步重塑,券商資管逐步進入公募化時代。
早在2018年底,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對大集合產品進一步對標公募基金、實現規範發展的標準與程序進行細化明確。經規範後,大集合產品將轉為公募基金或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持續穩定運作。
從今年以來各家券商機構的動作來看,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速度明顯提升。尤其是頭部機構,均已完成不止一隻的產品改造。
公開報導顯示,中金資產管理部推出的「中金安心回報靈活配置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於5月11日上線,該產品採取了絕對收益策略,完成公募化改造後,已於7月13日在中國銀行全渠道進行發售。目前,中金公司大集合資管產品的改造穩步推進,七隻大集合產品中的五隻已通過所在轄區證監局審批,四隻獲得中國證監會批覆,兩隻產品已完成改造。
去年首批就已獲得改造批文的中信證券,今年以來的動作也更為迅速。7月1日,中信證券公募化大集合產品「中信證券卓越成長」迎來了二次發售,僅一個小時募集金額就超過了50億元。
中信證券公開表示,截至2020年7月10日,公司共有大集合產品18隻(含1隻以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設立的大集合),已完成5隻公募化改造,6隻大集合產品已取得深圳證監局檢查驗收的確認函,其餘7隻產品的改造正在進行中。
同為去年首批獲得改造批文的國泰君安證券,也在今年5月推出了其第4隻公募化改造產品國泰君安君得誠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據不完全統計,廣發資管、興證資管、海通資管等多家券商目前均推出了公募化改造產品。
粵開證券分析師李興表示,券商大集合產品納入公募監管體系,利好資管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但同時也要面臨100餘家公募基金的激烈競爭。從成熟市場經驗來看,券商資管應滿足客戶的多樣化服務需求,抓住當前證券市場 改革創新的契機,推出多種適合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滿足客戶的多樣化投資需求。此外,還應加強渠道建設,包括內部和外部渠道。
李興還認為,券商未來還應該提升投研能力,回歸主動管理。在資產管理機構回歸主動管理本源的背景下,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成了券商資管的當務之急。券商資管可以從內外兩方面著手,內部可以加強投研人才培養或者以優秀激勵機制吸引卓越投研人才加盟;外部則是發揮券商研究所的特長,打通跨部門合作通道,建立資管部門和研究所的聯合研究機制,在產品創新策略研究上多下功夫,這一點也是券商相對於銀行信託的優勢,應當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