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晚間,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了今年三季度券商資管月均規模前20名和主動管理資產規模前20名的榜單。從數據來看,前20家券商資管月均總規模達8.9萬億元,其中有18家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最高下滑超2000億元。作為券商轉型的主要出路,主動管理能力至關重要。數據顯示,前20家券商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合計為2.98萬億,其中有5家規模較上季度出現上升,最高增加超100億元。
18家規模出現下滑,華泰資管月均規模直降超2000億元
據基金君統計,前20家券商資管月均總規模達8.9萬億元,佔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總規模的62.8%。券商資管頭部效應繼續顯現。
從券商資產管理月均規模來看,有7家規模在5000億元以上,其中,中信證券、國君資管、申萬宏源、華泰資管和招商資管排在前五名,中信證券以15115.87億元的規模持續位居第一,也是唯一一個資管規模超過1萬億元的券商。
值得注意的是,國開證券掉出前20名,第一創業成功上榜,以2031.25億元的月均規模排在第17名。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此前公布的數據,截至9月末,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已由年初的16.57萬億元降至14.18萬億元,而從前20名券商的月均資產規模變化中仍可管中窺豹。
具體來看,20家券商中,除去新上榜的第一創業,還有18家券商資管月均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截止三季度末,中信建投資產管理月均規模為6175.39億元,較上季度增加41.9億元,是20家券商中唯一一家規模變化為正的。
17家券商資管月均規模較上季度減少超過100億元,其中11家下降超過300億元。截止三季度末,華泰資管月均規模為7108.06億元,較上季度減少2120.4億元,是20家中規模下降最大的。中信證券和江海證券則分別較上季度減少了954億元和945.3億元。
5家券商主動管理規模較上季度有所增加
去通道,轉型主動管理儼然早已成為券商的主基調。中泰證券資管CEO葉展日前在接受基金君採訪時曾表示,主動管理是資產管理公司唯一出路。「在行業的寒冬期,唯一的思路可能就是轉型,你不轉型真的是會被凍死。」
而從數據來看,各家在主動管理上的努力可見一斑。20家券商中,有5家規模較上季度有所增加,分別為申萬宏源、中信建投、招商資管、中銀國際和光大資管。其中,截止三季度末,申萬宏源主動管理規模為1443.12億元,較上季度增加了100.1億元,是20家中增幅最大的。中信建投和招商資管主動資管規模分別為1560.04億元和957.45億元,較上季度增加了78.1億元和5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浙商資管和德邦證券掉出前20,銀河金匯和長城證券成功上榜。
13家券商的主動管理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華融證券和廣發資管下降幅度超過100億元。截止三季度末,華融證券主動管理規模為1502.2億元,廣發資管為2537.86億元,分別較上季度減少了122.2億元和115.2億元。
從名次上來看,中銀國際進步較大,排在第15名,較上季度名次上升3位。長江資管名次退後了2位,排在第19名。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