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歸來》與原著的不同之處

2020-12-19 海外網

陸犯焉識

拋開過高的期待與要求,《歸來》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的,至少可以平靜的講述一個故事,不再靠濃烈色彩或是花哨特效,鞏利的眼神中也重新泛出《秋菊打官司》的倔強來。

不過相比原著,這幾乎已經是兩個不同的故事了。

原著的時間跨度從三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講述了一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其家庭半個世紀的變遷。

沒看過原著的人以為像電影中的女兒出賣父親,愛人相見不相識已經夠慘了,看過原著才會明白電影真是太光明溫暖了。

原著中陸焉識和馮婉喻是包辦婚姻,年輕的陸焉識覺得自己和馮之間完全沒有愛情,所以結完婚就跑去美國風流,讓馮守活寡,回來之後,對馮的感情也只有「可憐」而已,但馮卻完全認命,覺得陸對她的一點點好都是恩賞,為了討陸的一點歡心,變賣了祖傳的珠寶給馮賣了塊金表,但陸卻一點也不喜歡。

後來抗戰爆發,陸一個人遷去重慶教書,在重慶又有了「愛情」,馮留在上海給他照看繼母和子女,苦苦支撐一個家,餓的形銷骨瘦,這簡直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看到這,你能把風流的陸公子和電影的深情好男人陳道明聯繫起來嗎?

陸焉識真正感覺到了「愛」,卻是在被打成右派判處無期後,在殘酷的流放青海的生涯裡,越來越覺得思念馮婉喻,他開始相信自己是愛馮婉喻的。

可是讀到這我卻疑惑了,這是「發現真愛」,還是因為他已經一無所有,馮幾乎是生命中唯一還對他好的人,如果這是愛情,那麼為何當初在一起時卻毫無感覺呢。與其說是愛,倒更像是生命中只有剩下了這唯一的寄託,可以給他勇氣活下去,甚至逃亡的力量。

在陸漫長的流放時光中,一遍遍對過去的回憶中,那些當初對包辦婚姻的厭惡,無愛婚姻帶來的精神苦悶,與隨時可能被餓死凍死的艱苦環境相比,真是無比甜蜜的回憶了。所以陸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情調被連狼都餓瘋了的大草原真正的改造了,他認識到了以前的自己是多麼的「無病呻吟」「不知感恩」,當著教授,住著三層洋樓,拿著一月三十斤米的「高薪」和海外親人匯款,卻還認為自己沒有精神上的自由,他要追求「獨立的自我」,結果把「民主人士」和左派全得罪了,抗戰時不按「教材」上課坐了國民黨兩年牢不知教訓,抗戰後又寫文章諷刺「接收大員」們,左派人員來爭取他了,他偏又自命清高的說「我和你們不是一路人」,到最後打成右派給判了三十年,還和法官辯論要求在判決書上寫「永不加刑」,結果給改了死刑,被推上萬人公審法場的時候,還要嘴硬說「我自己走。」

這種「頑固不化」「死要面子」等到他在大草原大饑荒中熬了十幾年後已經蕩然無存,那時他為了去看有自己女兒一個影頭的記錄片拿馮婉喻當初給他買的金表去行賄,在雪地裡和狼打滾,被凍的全身的皮都扯掉了,為了活下去他什麼都能忍,「越是活下不去越想活」,在腦子中默寫了幾十萬字的書稿和信件,一邊是肉身的極度卑賤,一邊是靈魂上痛苦刺激出的狂野才華,直到這時那個動不動覺得「沒有自由」「精神苦悶」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才真正成為洞悉了人性和世界的真相的天才,饑荒,狼群和子彈都消滅不了他,裝瘋賣傻二十年,上演史上最不可能的大逃亡,穿越無人區從青海跑回上海,順便還在路上「拐騙」了一小女孩作掩護,就為回上海吃碗陽春麵,躲在遠處看妻兒一眼然後就回去自首了。如果拍這一段簡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V》,《越獄》弱爆了!在經過廣闊天地冰刀霜劍改造過的知識分子面前,007又算個鳥啊!

原著中陸焉識是自首的而不是被女兒檢舉的,這也是原著中少有比電影更「相信人性」的地方。但電影中刪去了兒女們如何把歸來的父親當老傭人使喚,想佔他的房子,最後誰也不願贍養他那些「一地雞毛」的瑣事,只留下了陸焉識和馮婉喻相守卻不相認的感人情節。

但我仍然懷疑,原著小說中,陸焉識和馮婉喻真愛過嗎?又或者他們所思念的對方,不過是他們幻想出來的那個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念象」。

一深想更覺可怕,這或許就是最後馮婉瑜認不出陸焉識的真正原因,因為前半生她並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情,陸焉識也從來沒有給過她,他對她的只有前半生對一個「可憐女人」的憐憫,和後半生對一位「唯一親人」的依賴。

馮婉喻就這樣作為一個悲劇女性這一生都為「陸焉識」這個名字而活著,等待他歸來是她生命的意義,當他真的回來了,她卻失去了這個「幻夢」,真正的陸焉識和那個停留在二十年前記憶,並通過二十年來的幻想不斷美化的年輕才俊的他相距太遠,她的潛意識中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在我想來,如果兩人真的相愛,不論腦子壞成什麼樣,相見的那一刻記憶立刻就會回來,誰會忘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世上最遠的距離,並不是我愛你,卻已經認不出你。而是我以為我愛你,其實我已經把你忘記。

對馮婉瑜來說,她愛不愛陸焉識,這問題毫無意義。因為她都一樣會去車站接他,一次又一次,那是她活著的意義。愛與不愛,不過是年輕人才會為之糾結煩惱的無聊問題。

在那個離亂承合的大時代裡,人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活下去的理由,而愛與自由,實在是太奢侈的東西了,以至只能欺騙自己說:其實我是愛過的,有一個人在遠方等我,雖然,我已經忘記了他(她)的模樣。

在原著中,馮婉喻死去後,陸焉識再次回到了草原,那個他曾經不顧一切想逃離的地方,成了他最後的心靈歸宿,回到那裡,他終於可以放下一切,得到真正的自由。

其實我也寧願相信,他們是有真愛的,這樣這個故事就不會那麼冷入骨髓的悲涼。因為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其實都不會太去思考愛與自由的命題。想的太多,就難免變成陸焉識,「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痛苦著,掙扎著,一直到把自己折騰到脫皮斷骨,毫無尊嚴。還有他的女兒丹珏,帶著自己的高傲與才情,最後卻也不得不屈從於毫無浪漫的現實,仿佛就是一代代人無法擺脫的宿命。

歸來的是陸焉識,永不歸來的也是陸焉識。二十年前的那個狂傲清高自以為可以笑談世事的陸焉識,三十年前祖屋中咬著耳朵和她輕輕說話的陸焉識,五十年前初見時讓少女馮婉瑜嗅到氣息便臉紅心跳的陸焉識,早已被大浪淘去,被風沙改造,被時光掩埋。馮婉瑜是對的,「你不是陸焉識。」她能作的,只有在車站舉著寫著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文/今何在)

書籍信息:《陸犯焉識》,嚴歌苓,作家出版社,2014-5

(責編:於川)

相關焦點

  • 《歸來》:電影與原著主題都不是批判
    《歸來》公映之前,有聲音對其進行了激烈批評,認為張藝謀避重就輕、躲避歷史、缺乏批判鋒芒,《歸來》就是一部老年版的《山楂樹之戀》,這是基於對原著《陸犯焉識》的了解而給出的結論。    同原著相比,《歸來》要平和甚至平淡許多。
  • 《歸來》:張藝謀的奮力一搏 電影與原著主題非批判
    《歸來》公映之前,有聲音對其進行了激烈批評,認為張藝謀避重就輕、躲避歷史、缺乏批判鋒芒,《歸來》就是一部老年版的《山楂樹之戀》,這是基於對原著《陸犯焉識》的了解而給出的結論。  同原著相比,《歸來》要平和甚至平淡許多。
  • 從《歸來》看藝術電影的歸來
    本文就《歸來》這部影片,從多個方面淺析這部藝術影片的成功之處,分析這部票房口碑皆不錯的片子是如何成功的,從電影《歸來》看中國藝術片未來的發展前景。《山楂樹之戀》雖然被稱為「史上最乾淨的愛情」,但仍感覺缺了些什麼,而這部影片《歸來》,總算是拍出了張藝謀鼎盛時期的水平。這部電影的整體基調非常內斂,節奏平緩、冷靜,流露一種生命的沉重、堅韌與無可奈何。電影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節制的,就連色彩都一改張藝謀一貫的張揚風格。對於《歸來》,李安評價說:「人在變,社會在變,我們的印象、我們的記憶究竟是什麼,在《歸來》中都能找到答案。」
  • 張藝謀新作《歸來》首日票房3000萬 專訪電影劇本原著作者嚴歌苓
    昨日(5月16日),張藝謀新作《歸來》全國上映,旋即稱霸影市,登頂院線排片量。據初步統計,張藝謀的新作《歸來》的首日票房達到了3000萬。作為一部純正的文藝片,《歸來》的表現不俗,這個成績好於前不久柏林電影節金熊影片《白日焰火》的票房,也遠遠超過了張藝謀此前的純愛文藝片《山楂樹之戀》的票房。
  • 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湯姆·提克威導演的《香水》改編自派屈克·聚斯金德暢銷國際的同名小說,原著自1985年出版以來,始終高居德國暢銷書排行榜前十,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四十種文字全球發售。作為新世紀德國電影的先鋒,出生於1965年的提克威,從11歲起就是德國有名的電影神童,與他共事的電影創作人都稱他為「電影娃娃」。
  • 如何評價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日全食之日,在懸空寺,妖王準備將童男童女投入丹爐中,江流兒卻衝進了道場,最後一戰開始了。《西遊記》是中國神話的巔峰之作,原著中有很多的環節,引起了國人一次又一次的解讀浪潮,如1995年《大話西遊》,2000年網絡文學《悟空傳》,都令人耳目一新,但中國的動畫電影還未見到過西遊記的題材,於是製作方經過8年的醞釀和3年的製作,3D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誕生。
  • 一部治癒系電影,關於人性的回歸,而非揭露其醜惡——《歸來》
    小編覺得《歸來》挺好的,國師的電影其實和原作沒有什麼關係,放在別的時空也是依然成立的,這是一部誠意之作。其實影片裡有一幕是丹丹抱著好幾本相冊去讓陳道明挑照片,好幾本得有多少倆人的合影啊。在那個年代,能在一起照那麼多合影,其實也側面能夠證明倆人之前確實愛情很甜蜜生活很豐富吧。
  • 張藝謀《歸來》引爭議 觀眾吐槽與原著相差甚遠
    張藝謀《歸來》引爭議 觀眾吐槽與原著相差甚遠 《歸來》除了是張藝謀時隔多年回歸文藝風格外,更是首次採用了世界最尖端的製作技術,是中國電影史上首部IMAX文藝大片,該片也是張藝謀與鞏俐繼《滿城盡帶黃金甲》7年後的再次合作。
  • 電影《霸王別姬》與原著小說有哪些不同?
    李碧華名作《霸王別姬》,我沒看過原著,只看了電影。之前東鱗西爪地聽人講過這故事,略有了解。又在電視裡瞥到幾眼片段。一直耿耿於懷。為了表示對這部嚮往已久的好片子的尊重,破天荒地買了正版影碟。然後在一個冬夜裹著棉被捧著紅茶看完。
  • 你雖看不懂小說原著,卻看得懂電影,這就是《降臨》的成功之處!
    電影《降臨》上映之後,雖然因為題材原因在中國票房平平,但是十分受到北美觀眾的青睞,上映當年,即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8項提名。《降臨》是一部很難界定題材的電影,若說它是硬科幻,好像不太貼切,若說它是一部劇情長片,科幻的佔比也很大。有很多觀眾看完電影,好像看的似懂非懂,想要找一找電影原著,從原著中探尋一些細節,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電影。但是沒想到,電影能看懂,原著反而一點也看不懂。
  • 藝謀歸來,焉識丟了
    《歸來》改編自小說《陸犯焉識》,電影只選擇了原著的後30頁,將一個知識分子半世紀的命運歷程講成了老年婚姻戀曲。評論人徐鵬遠認為:原著中的陸焉識通過典型化的處理,具備了一種代表性,電影犧牲掉這一特質追求膚淺地平易使作品變得平庸,角色表現出的堅守也失掉了情感來源,於是所謂感動來得勉強。或許整個2014年,都不會再有一部電影可以獲得如《歸來》一般的關注、期待與爭論了。
  • 豆瓣評分7.9║張藝謀電影《歸來》:你已歸來,時光已不在!
    本片改自於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與原著不同的是,電影只截取了其中結尾大約20頁的部分。陸焉識與馮婉瑜從相識、相怨、相離、相思到相聚,整個過程如果完全展現出來,其個人的愛恨糾纏和時代的波瀾壯闊,應該不比《活著》遜色。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與原著的不同和相同
    很喜歡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瑰麗奇異的畫面,奇幻故事背後殘忍的吃人故事,都讓人無法不去想它。電影看了好幾遍,原著也看了一遍。相對於原著來說,電影做了很多的改編。原著裡大段大段關於動物園和動物的描寫,還寫到了在《瘋狂動物城》裡大熱的樹獺,可這些都不是重點。我一直在等漂流的故事開始。在漂流的故事開始前,是派名字的來歷,是他依次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很奇怪為什麼沒有信仰佛教呢?)。
  •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發布英文預告片
    時光網訊 由高路動畫、橫店影視、光線影業、十月動畫、微影科技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將於2月6號參加柏林電影節展映。片方日前曝光了英文先導預告片,「不一樣的西遊」呼之欲出。
  • 娛評:《歸來》人物沒共鳴 非張藝謀最差作品
    ……  伴隨多次業內點映、觀眾試映,最近,幾乎所有人都要被老謀子的新片《歸來》刷屏了。《歸來》究竟好不好看?算不算得上張藝謀的文藝巔峰迴歸之作?與原著《陸犯焉識》的大膽厚重是否相符?……大家關心的問題,在5月16日公映後,仍難有準確答案,而是形成了一場影評人、學者、媒體、甚至觀眾之間的激辯。
  • 電影《追風箏的人》相比原著改編得如何?值得一看嗎?
    電影《追風箏的人》雖然不及原著給人的飽滿傷感,但此次改編也算得上精良了,畢竟一部長達2個小時的影片,並不能和幾十萬文字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其中對於故事的描述和情感表達難免會有不足之處,想要完美濃縮為一部影片,原著中一些重要情節也難免會遭到刪減和忽視。
  • 《權力的遊戲》電視劇和原著的15個不同之處,夜王根本就不存在!
    其實在第五季之後,大部分情節都屬於劇集原創了,其實不光是後三季,前面五季,和原著也有著許多的不同,有一些角色在原著中還活著,但是在劇集中已經死了,還有一些原著中並未出現原創角色,下面是15個電視劇和原著的15個有趣的差異,其中一些可能改變權力的遊戲的走向!
  • 只待你歸來——評張藝謀電影《歸來》
    電影《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小說原本講的是一個男人歸家的故事,然而導演張藝謀將其改編為以馮婉瑜和陸焉識的愛情為主線,將原小說中陸焉識的形象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變,影片講述了因文革的關係陸焉識被迫下放但他途中逃走,因為女兒的舉報,妻子為了見逃走的丈夫一面而受傷,在丈夫被下放的日子裡漸漸忘記丈夫的樣子
  • 電影《歸來》他陪失憶的妻子找自己
    電影《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但嚴格的講只是截取了小說中愛情的片段,講述了一段詩意愛情故事。這部電影同多年前張藝謀導演拍攝的悲劇小說《活著》,失卻了原著的意味。沉澱的苦難二十年的右派身份,帶來的是二十年的骨肉分離,我們不難想像,當陸焉識還是二十幾歲的風華正茂之時,離開三歲的女兒,等到回來時,妻子馮婉瑜的記憶裡已經完全沒有了印象。分析這個原因,不只是歲月流逝帶來的印象模糊,還有陸焉識逃回家沒能進到家中、女兒的告發行為,都讓馮婉瑜無力面對離別多年的丈夫。
  • 電影《歸來》:小說《陸犯焉識》的最後30頁
    嚴歌苓的原著《陸犯焉識》是400多頁的長篇小說,不過張藝謀只選取了「丈夫逃獄」的部分情節以及原作最後的30頁「妻子失憶」來拍了電影。對於主人公所處時代的「反右」、文革背景,《歸來》雖然沒有完全迴避,但也沒有詳細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