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電影與原著主題都不是批判

2020-12-19 華龍網

    《歸來》公映之前,有聲音對其進行了激烈批評,認為張藝謀避重就輕、躲避歷史、缺乏批判鋒芒,《歸來》就是一部老年版的《山楂樹之戀》,這是基於對原著《陸犯焉識》的了解而給出的結論。

    同原著相比,《歸來》要平和甚至平淡許多。原著中,陸焉識在大雪夜逃離農場打算看一眼女兒演的電影,逃跑過程被描寫得悲傷壯烈;農場的殘酷生活以及陸焉識與管教幹部之間的故事,也盡顯特殊時期人性的扭曲。這些,無論對於場面刻畫、歷史感營造還是凸現批判立場,都完全可以手到擒來、為我所用,但張藝謀放棄了遵循原著。

    影片擷取了陸焉識平反回家作為故事切入點。原著裡陸焉識歸來經過短期的激動後,很快陷進凡俗的生活漩渦,最終與老妻相見的他,卻在世俗的阻撓下無法親近和相愛,子女對他的冷漠,在繼續傷害著這個老右派的心。而在張藝謀的電影中,陸焉識一輩子陪著心因性失憶的妻子去火車站迎接「陸焉識」,讓這部電影變成了一個知音體的煽情故事。

    心因性失憶成為承擔《歸來》故事核心的一根薄弱大梁,一旦抽調這根大梁,故事連能否成立都很難說。不讓陸焉識像原著那樣繼續過著他倉皇不安的生活,是張藝謀最大的改變之處,他既不敢通過陸焉識來直面生活的殘忍,也不敢給陸焉識一個《活著》中福貴的悲痛結局,「一輩子的愛」成為《歸來》唯一的、圓滿的句號。

    《歸來》的蒼白無力和它有沒有批判「文革」關係不大,原著《陸犯焉識》的第一主題也不是批判「文革」,而是寫人的一種生存態度,寫浪漫與殘酷、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順帶用戲謔的筆觸調侃一下人性。原著的可貴之處在於塑造的人物真實可信,而電影的二度創作把主角架在一個既上不去又下不來的故事殼裡。站在原著的肩膀可以創作出更好的電影作品,明明可以為之卻不這麼做,只能這麼解釋:張藝謀不是覺得自己的故事更高明,而是他認為只有這樣,電影才可以安全地拍出來並且上映。

    故事與意味在《歸來》中時而聚合,時而分散,平淡的故事如果有濃烈的意味纏繞,影片的藝術性或會更強一些,幸虧這些意味的存在,讓《歸來》擁有了一些解讀空間,否則,它就真的成為一個黃昏戀故事了。

    第五代的輝煌早已過去,《歸來》可以視為張藝謀的奮力一搏,他還有想法,對電影還有激情,這就值得欣慰,請多給他一些時間,「歸來」之後,相信他的下一部作品會拍得更好。

    (文/韓浩月)

相關焦點

  • 《歸來》:張藝謀的奮力一搏 電影與原著主題非批判
    《歸來》公映之前,有聲音對其進行了激烈批評,認為張藝謀避重就輕、躲避歷史、缺乏批判鋒芒,《歸來》就是一部老年版的《山楂樹之戀》,這是基於對原著《陸犯焉識》的了解而給出的結論。  同原著相比,《歸來》要平和甚至平淡許多。
  • 電影《歸來》與原著的不同之處
    陸犯焉識 拋開過高的期待與要求,《歸來》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的,至少可以平靜的講述一個故事,不再靠濃烈色彩或是花哨特效,鞏利的眼神中也重新泛出《秋菊打官司》的倔強來。 不過相比原著,這幾乎已經是兩個不同的故事了。 原著的時間跨度從三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講述了一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其家庭半個世紀的變遷。 沒看過原著的人以為像電影中的女兒出賣父親,愛人相見不相識已經夠慘了,看過原著才會明白電影真是太光明溫暖了。
  • 從《歸來》看藝術電影的歸來
    《山楂樹之戀》雖然被稱為「史上最乾淨的愛情」,但仍感覺缺了些什麼,而這部影片《歸來》,總算是拍出了張藝謀鼎盛時期的水平。這部電影的整體基調非常內斂,節奏平緩、冷靜,流露一種生命的沉重、堅韌與無可奈何。電影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節制的,就連色彩都一改張藝謀一貫的張揚風格。對於《歸來》,李安評價說:「人在變,社會在變,我們的印象、我們的記憶究竟是什麼,在《歸來》中都能找到答案。」
  • 張藝謀新作《歸來》首日票房3000萬 專訪電影劇本原著作者嚴歌苓
    這是真正的陳釀,度數不是最高,但會流遍全身,進入靈魂深處,久久揮之不去。更有不少觀眾被《歸來》中感人的細節煽情到哭,「我身邊就坐著一個女孩,電影開始不久,她就一直哭。哭得我莫名其妙。」一位姓孫的觀眾告訴記者。
  • 《風聲》原著和電影裡的「老鬼」不是同一人,原著的刻畫更為精彩
    然而在麥家所寫的《風聲》原著裡,「老鬼」並不是顧曉夢,吳志國也並非共黨,第一個死去的被懷疑者也不是白小年……《風聲》原著比電影更精彩,原因就在於原著中,「老鬼」只有一人!在陷入敵營,沒有希望、沒有同僚,只有死亡的陰影籠罩下,老鬼只能靠ta自己的智慧和計謀脫身,做最後的努力。
  • 電影《歸來》他陪失憶的妻子找自己
    電影《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但嚴格的講只是截取了小說中愛情的片段,講述了一段詩意愛情故事。這部電影同多年前張藝謀導演拍攝的悲劇小說《活著》,失卻了原著的意味。分析這個原因,不只是歲月流逝帶來的印象模糊,還有陸焉識逃回家沒能進到家中、女兒的告發行為,都讓馮婉瑜無力面對離別多年的丈夫。這些證據,在影片中是有徵兆的,陸焉識蓬頭垢面的在屋外敲門,妻子向窗外張望著,她看到女兒回來了,也看到了盯梢的人,為了女兒的前途,她只能讓丈夫在門外盤桓;而在後來,門後的「不要鎖門」,則徹底證明了馮婉瑜對丈夫的虧欠,不是她不願意和丈夫相見,而是當時的情形,被逼無奈做出的選擇。
  • 張藝謀《歸來》引爭議 觀眾吐槽與原著相差甚遠
    鞏俐在「歸來」中重塑自我  從《紅高粱》到《大紅燈籠高高掛》,從《藝伎回憶錄》到《邁阿密風雲》,鞏俐出演的各種角色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在縱橫影壇20多年之後,一切都仿佛得心應手的鞏俐,為什麼把她在新片《歸來》中飾演的馮婉瑜這個角色,稱為有史以來她演過的最難的一個角色呢?
  • 體制下僅存的溫情——評電影《歸來》的主題意蘊
    體制下僅存的溫情 ----評電影《歸來》的主題意蘊作為張藝謀的又一部經典力作,《歸來》仍秉承著張藝謀的一貫風格 ,動人心弦的視聽配置,生命之美的承現都是其作品的標誌。文革時期的題材歷來都受導演們的追捧、但作為一部愛情劇,《歸來》的確在影壇中是獨樹一幟的,它深刻地為我們詮釋了守候,堪稱愛情故事中的典範,在不經意所傳達的情感引發了觀眾對愛情的重新定義。 在《歸來》中,導演以一個名不經傳的愛情故事很好地映射出了其想要反映的主旨,它以高雅的視聽語言闡述了守護一詞的定義,用平凡的小事推動精神世界的呈現,是一首激情歲月褪去的輓歌。
  • 豆瓣評分7.9║張藝謀電影《歸來》:你已歸來,時光已不在!
    《歸來》是我一直很喜歡的電影,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張藝謀的作品,還因為它是少有的涉及到文*革*題材的作品。這也是張藝謀在《活著》之後,第二次觸及這個題材。但是《歸來》不是《活著》,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好像該有的都有了,但卻總是差一口氣。
  • 只待你歸來——評張藝謀電影《歸來》
    電影《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小說原本講的是一個男人歸家的故事,然而導演張藝謀將其改編為以馮婉瑜和陸焉識的愛情為主線,將原小說中陸焉識的形象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變,影片講述了因文革的關係陸焉識被迫下放但他途中逃走,因為女兒的舉報,妻子為了見逃走的丈夫一面而受傷,在丈夫被下放的日子裡漸漸忘記丈夫的樣子
  • 娛評:《歸來》人物沒共鳴 非張藝謀最差作品
    有人批判,電影屏蔽了原著中幾乎所有的時代感,完全變成一部愛情片;有人則替老謀子說情,電影本就是小說節選,在如今的審查制度下挑這種刺兒,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話到此,挑刺兒的繼續挑刺兒:「即便抽離歷史,只要故事講得好、感情講得真,一樣可以很感人。」說情的接著說情:「誰說不感人,我都哭了。」
  • 評:《悲慘世界》歸來與顛倒的世界
    在原著作者雨果筆下,冉阿讓既是19世紀上半葉「悲慘世界」的受害者——因偷一塊麵包而被判處19年苦役,又是那個時代的拯救者——他在完成內心救贖之後成為善良的資本家和市長,進而拯救遭受凌辱的妓女芳汀及其女珂賽特,這種通過幾個典型人物來全景式再現時代的創作方式,被命名為批判現實主義。
  • 嚴歌苓談《歸來》:鞏俐演馮婉喻讓我折服(圖)
    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等。嚴歌苓擅於用中文、英文寫作,多部作品翻譯成法、荷、西、日等多國文字。  《歸來》熱映,原著《陸犯焉識》再版推出,作者嚴歌苓接受本報專訪:  日前,電影《歸來》的原著小說《陸犯焉識》(新版)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
  • 《安德的遊戲》不是兒童電影,只要看原著
    許多電影都是改編自小說,《安德的遊戲》是美國當代著名科幻小說家奧森斯科特的代表作,他是《紐約時報》的第一本暢銷書,並連續佔據了亞馬遜的166本暢銷書,這也是每家書店都能看到的經典傑作。小說出版不久,就獲得了科幻小說最高獎、星雲獎和雨果獎。
  • 一部治癒系電影,關於人性的回歸,而非揭露其醜惡——《歸來》
    個人認為《歸來》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不去糾結影片有沒有完全表現出當時的大背景;至少,電影讓小編看到的那個時代的愛情,讓人動容。喜歡這種真性情的表達,撇去了電影的不足,更注重裡面的情懷,最起碼這部電影出發點是好的。其實並非好的電影都要大起大落激烈衝突,這個背景放在歸來裡,只是對人物跌宕人生的一種概括吧,讓人有個大致的印象。
  • 《歸來》影評:吐得一口好槽
    畢竟名導新作,《歸來》上映後,照例吸引來很多評論,包括很多掛著「影評」字樣的文章。但看下來,不少充其量也只能說是吐得一口好槽。收穫倒也有,雖然這些所謂「影評」沒能示範影評該怎麼寫,但起碼讓我體會到影評不能怎麼寫。
  • 電影《歸來》:小說《陸犯焉識》的最後30頁
    嚴歌苓的原著《陸犯焉識》是400多頁的長篇小說,不過張藝謀只選取了「丈夫逃獄」的部分情節以及原作最後的30頁「妻子失憶」來拍了電影。對於主人公所處時代的「反右」、文革背景,《歸來》雖然沒有完全迴避,但也沒有詳細描寫。
  • 藝謀歸來,焉識丟了
    《歸來》改編自小說《陸犯焉識》,電影只選擇了原著的後30頁,將一個知識分子半世紀的命運歷程講成了老年婚姻戀曲。評論人徐鵬遠認為:原著中的陸焉識通過典型化的處理,具備了一種代表性,電影犧牲掉這一特質追求膚淺地平易使作品變得平庸,角色表現出的堅守也失掉了情感來源,於是所謂感動來得勉強。或許整個2014年,都不會再有一部電影可以獲得如《歸來》一般的關注、期待與爭論了。
  • 《芳華》電影裡沒忍心告訴你的殘酷現實,原著都說全了
    據嚴歌苓在一篇創作談的文章裡提過,「大概在四年前,馮小剛導演跟我說:我們倆拍一個文工團的電影吧,你我都是文工團的,我現在特別懷念那段生活。」如果說電影是屬於馮小剛的回憶錄,那麼小說則是嚴歌苓極具現實主義批判的懺悔錄。和小說一樣,電影同樣是以蕭穗子的身份、視角和口吻敘述他們在文工團的青春故事。
  • 《歸來》發布「家」主題特輯 倡導親情回歸生活
    《歸來》發布「家」主題特輯 倡導親情回歸生活 《歸來》發布「家」主題特輯 端午節引領親情回歸 時長:02:02 來源: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