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日電 據韓國媒體報導,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2日消息,當天在納米比亞首都溫荷克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將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4國聯合申遺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拔河成為韓國第18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報導稱,拔河作為祈願豐收的一種農耕遊戲在包括韓國在內的稻米文化圈廣泛流行。去年3月,韓國與越南、柬埔寨、菲律賓聯合為拔河申遺。今年11月,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委 員會執行附屬機構對拔河申遺給出了「補充信息」的意見,認為拔河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充分的價值,但需要完善相關說明。執行附屬機構通過評審會對申遺項目給出「準予列入」、「不予列入」和「補充信息」等三種意見,其結果提交給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進行最終評定。拔河得到「補充信息」的意見意味著其被列入非遺名錄只有五成把握,但上述四國有關人士在當地對委員會成員國進行了大量說服工作,最終使拔河申遺成功。
由此,韓國共有18個項目列入教科文 組織非遺名錄。此前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次是宗廟祭禮及宗廟祭禮樂(2001年)、板索裡(2003年)、江陵端午祭(2005年)、圓圈舞、男寺黨表演、靈山齋、濟州Chilmeori堂靈登巫術、處容舞(以上2009年)、傳統歌曲、大木匠、鷹獵(以上2010年)、傳統武術跆根、傳統技藝走繩、韓 山薴麻紡織工藝(以上2011年)、傳統民謠《阿里郎》(2012年)、越冬泡菜文化(2013)和韓國農樂(2014)。另外,濟州海女文化的申遺結果 將於2016年揭曉。
新聞延伸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拔河」活動
拔河為雙方各執繩一端進行角力的體育活動,屬於我國的傳統運動項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隋書•地理志》稱,故楚地南郡、襄陽一帶「有牽鉤之戲,雲從講武所出。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流遷不改,習以相傳。鉤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云:以此厭勝,用致豐穰,其事亦傳於他郡。」這裡的「牽鉤之戲」,實際上是當時配合水戰的一種軍事技能。
唐代,拔河活動較多,且進一步規範。《新唐書•兵志》載:「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採,食梁肉,壯者為角牴、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說明到了唐代,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經成為廣泛流行的「風俗」活動,民間通常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拔河活動。
宋代,拔河活動也偶有記載。宋梅堯臣《江學士畫鬼拔河篇》:「分明八鬼拔河戲,中建二旗觀卻前。」元代以後,關於拔河的記載很少見到,大概是拔河活動衰落所致。
晚清時期,拔河遊戲在民間仍有流行。例如光緒年間,在甘肅的洮州地區,「每歲正月元旦及歲時各節,皆無異俗。惟正月初五午後,有扯繩之戲。其俗在東西門外河灘。以大麻繩作兩二股,長數丈。另將小繩均掛大繩之末。分上下二朋,兩鉤齊挽。少壯威,牽繩首,極力扯之。老弱旁觀。鼓譟聲可撼嶽。以西城門為界,上下齊扯。凡家居上者,上扯;家居下者,則下扯。勝者踴躍歡呼,負者頗為失意。其說,以為扯勢之勝負,即以佔年豐欠焉。相沿已久,不知自按襄漢拔河之舉、上古牽鉤之俗?(《洮州府志•風俗》)」
清朝末年,西方的拔河運動傳入我國,被列入學校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此後,我國古代的拔河形式逐漸消失。
還有哪些中國文化「被韓國」
編者按:下述為2010年人民網報導
熊夢霞說,拔河運動在我國其實也是深入人心的,各地的拔河文化活動也在不斷地開展,尤其是甘肅臨潭縣每年元宵節舉行的萬人拔河比賽。中國的渾天儀,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萬元韓幣的背面,成了韓國人的專利,甚至連「豆漿的發源地」也挪移到韓國了。
韓國人又出手了!他們這回搶的是「拔河」,這個在中國已流傳2000多年的遺產,即將被韓國唐津郡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一名湖南瀏陽的女子出來發聲,稱通過多方查證,認為拔河源於我國春秋時期的荊楚之地,為魯班所創,只有中國才有資格申報。
[留學]發現中國遺產被「搶註」
今年4月,留學於韓國釜山釜慶大學的熊夢霞,得知韓國唐津郡舉辦國際拔河節,邀請了世界11個國家1萬多人參與。拔河節的盛況讓熊夢霞興奮不已,但拔河節後,韓國牽頭成立國際拔河交流委員會,而這個委員會的交流主題是把拔河作為韓國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我所知,拔河是源於春秋時期的一項軍事遊戲,怎麼會是他們的遺產?」聽說韓國即將把拔河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熊夢霞急了,她以個人身份報名參加了這次拔河節,並爭取到了唯一的一個中國民間組織名額。交流會上,面對各國專家「一邊倒」的論調,一向溫柔有禮的熊夢霞「發怒」了,她逐一進行了反駁,堅決主張,中國才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
[求證]拔河是魯班發明的
熊夢霞主修歷史學,她細緻研究發現,關於「拔河」,《墨子 魯問》就有記載。
楚國與越國之間進行水上舟戰,楚國聘請來楚地遊歷的魯班,為其設計一種名為「鉤強」的器具,在舟戰佔優勢的情況下可以用它鉤住敵舟,不讓其逃脫,在失利時可以用它抵住敵舟,不讓其接近。這種配合水戰的軍事技能,後演變為荊襄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各項史料說明,「施鉤之戲」起源於楚地的襄陽和南郡江陵一帶,爾後「傳於他郡」。「到隋唐五代,拔河還有祈求年豐和炫耀國力之意。」熊夢霞說。正式定名為「拔河」始見於唐代,並由荊楚地區的地方性習俗,迅速發展為全民性競技項目。
[呼籲]守住拔河這項遺產
作為後來者的韓國,對於拔河運動、拔河文化的推廣非常重視。拔河是韓國政府公布的「第75號無形文化財」。
熊夢霞說,拔河運動在我國其實也是深入人心的,各地的拔河文化活動也在不斷地開展,尤其是甘肅臨潭縣每年元宵節舉行的萬人拔河比賽。
但是,跟韓國相比,我國的拔河文化仍然缺乏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和持續的推動力。 「2011年唐津郡舉行的研討會將會對拔河的起源地進行最終的討論,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引起對傳統文化有專業探討的專家的注意,我們大家一起 守住 拔河這項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用確鑿的事實證明拔河最初的起源在中國。」 (三湘)
熊夢霞說,拔河運動在我國其實也是深入人心的,各地的拔河文化活動也在不斷地開展,尤其是甘肅臨潭縣每年元宵節舉行的萬人拔河比賽。中國的渾天儀,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萬元韓幣的背面,成了韓國人的專利,甚至連「豆漿的發源地」也挪移到韓國了。
中國神話「被韓國」
2007年,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鄭在書主張,《山海經》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風伯等東夷系的神均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出現,很多神話傳說都是源自韓國。
中國名人「被韓國」
有消息稱,韓國學者打算將幾百年歷史的傳統祭孔大典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韓國學者認為孔子是朝鮮民族祖先的後代。同樣被歸入「韓國籍」的還有西施、李白和李時珍。
中國道教「被韓國」
不久前,韓國首爾大學的一名歷史學教授聲稱,道教鼻祖張道陵是真真正正的韓國人。他認為春秋時期的韓國即為古代移居到中國的朝鮮人所建立的政權,而張道陵是張良的8代孫,並且張良在跟隨劉邦創立漢朝之前恰恰就是韓國人。
中國漢字「被韓國」
2006年,韓國首爾大學歷史教授樸正秀說,他認為是朝鮮民族最先發明了漢字。他將建議韓國政府向聯合國申請漢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節日「被韓國」
2005年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中國發明「被韓國」
不久前,韓國人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中國的渾天儀,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萬元韓幣的背面,成了韓國人的專利,甚至連「豆漿的發源地」也挪移到韓國了。
中醫「被韓國」
作為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在1986年之前,韓國的醫療體系從未有「韓醫」一說。1596年朝鮮的許浚通過參考大量中國古醫書於編纂了一部《東醫寶鑑》。前不久,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的該書初刊本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但該書95%的內容均輯錄自中醫著作,並非原創。
中國風水「被韓國」
從2003年開始,韓國對「中國風水」進行了重新梳理,還將其列為韓國國家遺產名錄和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