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了文藻,接下來說說我對臺灣的印象吧。在臺交換期間,去過臺北,臺中,南投,嘉義,臺南,墾丁,臺東,花蓮。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北臺灣比南臺灣會更現代一點。主要也就是臺北,很多公司企業集中在臺北,青年人也會更願意去臺北發展,所以臺北集中了大部分人口。到臺北坐捷運有種回到了上海的感覺。高雄雖號稱臺灣第二大城市,但看起來還沒有合肥發展得好。臺中近年發展不錯,臺灣同學說都快趕超高雄成為第二大城市了。而東部像臺東和花蓮,囿於地理條件,其實發展類似小縣城,人口也相對較少。跟小縣城又不同的是,在臺東和花蓮街頭,foreigners的身影並不罕見,有很多背包客。來東部,主要體驗的是自然風光。
臺灣的交通一大「特色」,機車超級多,尤其在南部和東部。高雄的公車我覺得還是挺方便的,但常常車都是空的,只有幾個人,公共資源有點浪費。臺中公車10公裡以內免費搭乘,初衷就是想鼓勵大家多搭乘公車。在墾丁,臺東和花蓮,公車班次是極少的,大多數遊客會選擇租機車遊玩。出了花蓮火車站,看到的租車店最多。我在墾丁玩的時候,跟同伴一起租了一輛小電驢(電池相當可以)。兩人同行,在墾丁真的很適合租車遊玩。路線比較好認,車也不多(請避開連假)。在墾丁的兩天,是在臺灣玩得最爽的兩天。瀟灑地騎車,任性地飆車(對我來說已經是在飆車了,實際上車速遠沒有達到)。有段路根本就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公路超美,墾丁的海也超美。在這些公共運輸不是很發達的地方,為了促進旅遊業,臺灣交通部有一種公車,叫「臺灣好行」,有很多線可以搭乘,有需要的話可以去官網查看。 臺灣西部比較發達,從高雄新左營到臺北有一條高鐵線,所以也比較好認,只有南下或是北上。東部是沒有高鐵的,只有臺鐵,就是火車,火車中自強號最快。臺灣的火車,座位是很舒適的,座位之間空隙足夠,一點也不顯得擁擠,更不會像大陸有的火車車廂氣味難聞。臺鐵中有一種「區間車」,很適合短途搭乘,價格很便宜,不用買票,可以直接刷一卡通或是悠遊卡進站,就像坐地鐵一樣。缺點就是每站都停,相對比較慢。車的時間都是可以在臺鐵官網查詢到時刻表。
臺灣的人美,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確實是這樣不誇張,主要體現在服務滿分!是不是經常在大陸有被服務人員氣到,「什麼態度啊」。在臺灣,這樣的情況不太會發生,從公車上的司機和乘客,上車下車會互相說謝謝,到住過的民宿,小飯館的老闆,超市裡的收銀員,都非常客氣禮貌。這邊做生意也不太會跟你賴什麼的,說什麼就是什麼,信任還是有的。雖然這麼說,但應該還是有個別例外,也許會碰到對大陸人態度很不好的,這也很正常,敞開胸襟,不要在意就好,不過真的很少。
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從公車,公廁,到很多建築樓,都會設有無障礙樓梯。從小見大,可見臺灣社會給予殘障人士足夠的尊重。在文藻校園,看到不少坐著輪椅的學生,也是跟正常學生一樣上課。我會想到大陸,殘障學生在哪裡?殘障學生還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嗎?
臺灣的文創產業也是一大特色。高雄有駁二藝術特區,內有駐村藝術家,花蓮有個文創產業園,臺北就更不用說了。到臺灣,誠品書店成為必遊景點,也正體現出文創產業的成熟發展。
臺灣受日本文化影響非常大,從日妝,日本護膚品,日料,建築風格,都有著日本的身影。比如臺灣高鐵引進的就是日本高鐵技術,花蓮到臺北的太魯閣號和普悠瑪號引進的也是日本最新的列車。比如阿里山小火車就是日治時代日本人用來運送阿里山木材的,太魯閣的英文是Taroko,也是日治時期成立的公園。除了受日本影響較深以外,在臺的越南人,印度尼西亞人也較多,主要因為蔡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參加host family項目的時候,遇到印尼朋友和越南朋友,都是到臺灣來讀研究生,我問她們為什麼到這裡來讀,她們說臺灣政府提供獎學金可以完全覆蓋學費。
剛來的時候,文化衝擊還是有的。雖說說的都是中文,但真的不一樣啊。尤其我普通話太標準了,一張口臺灣人就能聽出來是大陸來的。兩岸有很多用語不一樣,比如我最愛的酸奶,臺灣叫「優酪」(ge, 第三聲),喝了味道不大一樣,鹹鹹的,結果我後來只喝鮮奶了。比如吃飯的時候老闆會問你「外帶還是內用」,比如自行車叫腳踏車,比如公交車叫公車,U盤叫隨身碟,視頻叫影片,簡訊叫簡訊,地鐵叫捷運,等等。兩岸的英文譯名也不一樣,歐巴馬是歐巴馬,川普是川普,普京是普丁,希拉蕊是希拉蕊……剛來的時候也是什麼都不知道,慢慢地學起來吧。
四個月的生活,難以用五千字盡數概括。我只想說,這段經歷很難得,我也是受益匪淺,即使錯過了大三暑期申請夏令營的機會,我依然不後悔來到臺灣。這四個月,認識了很多很棒的朋友,自己也得到了成長。希望更多的交換生可以做兩岸交流的使者,只要兩岸交流不斷,兩岸的矛盾就有可能解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