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藻:有一種鄉愁叫「檀氏獎學」

2021-02-13 檀談家事
高考揭榜後,福建永泰縣一個叫文藻的村莊捷報頻傳:就讀於福州一中的檀治平,被上海復旦大學錄取;就讀於上海國際學校的檀婉榕,被美國史丹福大學錄取;中國石油大學碩士畢業生檀之舟,被廈門大學錄取攻讀博士……8月18日上午,文藻檀氏親友與領導嘉賓歡聚祠堂,為今年考上本科以上的優秀學子進行頒獎表彰。

▲福州電視臺活動當天製作的微視頻

這樣的「儀式感」已堅持24年。永泰縣檀氏教育基金會成立於1995年,最早由文藻鄉賢檀金樂等人倡導發起,後由退休幹部檀遵華接任會長。至今基金會共募資200餘萬元,先後獎助360多位學子,發放獎學金40多萬元。檀遵泉遺孀林麗玉女士,年輕時任教於文藻小學(校址曾設在檀氏祠堂),旅居香港多年,近日返鄉探親,為檀氏教育基金會樂捐25萬元人民幣。其子檀東輝,1974年生,2006年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指紋技術專家,任職於香港警隊。

▲林麗玉女士(左一)上個月出席檀文博士掛匾儀式

95歲的「福建好人」檀永鈿老先生,在女兒陪同下特地從福清市趕回老家,與永泰縣、同安鎮有關領導,共同站臺為學子們頒獎。檀永鈿原為福建師範大學著名教授,感懷檀氏宗親崇尚教育、扶貧濟困的大愛,2017年,他將畢生省吃儉用積攢下的20萬元捐出,成立檀永鈿獎學助學基金會,以激勵、幫助更多的檀氏學子。

今年26名優秀學子,從這兩個基金會獲得2000元至1萬元不等的獎學助學金。

▲「福建好人」檀永鈿從江曉鳴副主任手上接過榮譽證書

▲親們駐足觀看「金榜題名」

紅榜「一博三碩士」中的檀之舟,是象牙塔中的驕子。本科就讀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卓越班,輔修英語雙學位,大二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H獎(國家二等獎),大四被評為第16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阿聯賽區傑出志願者,並以「優秀畢業生」被保送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攻讀金融學全英文碩士班,2018年7月獲第二屆新能源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今年被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錄取,攻讀博士學位。檀東力畢業於福州大學,被廈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系計算機專業錄取,攻讀碩士學位;檀晨舒與檀學文,均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分別被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安徽醫科大學臨床藥理藥學專業錄取,攻讀碩士學位。

▲檀之舟父親檀國金代表獲獎學生家長代表上臺發言

生長於書香門第,才貌出眾,講一口流利英語的檀婉榕,以優異的成績被排名世界前十的史丹福大學錄取讀本科,譜寫了文藻教育史上的新篇章,這也是近年來繼檀紫穎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讀碩、檀秀香被清華大學公派到荷蘭馬斯垂克大學讀博之後,又一位躋身國際一流名校的檀家才女。婉榕代表獲獎學子發表感言,接受媒體採訪,穩健大方的颱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愧是中國高中生辯論比賽(CWSDC)第九最佳辯手、2019年國際高中生辯論比賽(WSDC)中國隊國家隊員、2019年美國海外女童子軍金獎得主。「有其女必有其父」,她的父親檀文,上個月剛剛在檀氏宗祠舉行了博士掛匾儀式,他的從一而終的韌力,他的學業、事業、家業的成就,使得他成為新一代讀書人的榜樣。

▲被史丹福大學錄取的檀婉榕和她的父親檀文博士

出身教育世家的檀治平,也是一枚女學霸。她的高祖父檀儒隆,生於清朝末年,質樸厚重,學有所得,1914年福建法學政專科畢業,曾在杭州棲職鹽監,後返鄉創辦國語學堂,首充國學教師,可謂文藻開辦國學的元勳。祖父檀東風是當地小學名師,還是福建省科協第一屆會員,曾發明聾啞人助聽器,媽媽任教於職業中專學校,爸爸也在中學裡執教過,後轉行從警。檀治平遺傳了祖上勤勉好學、樂善好施的基因和家風,中考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被福州一中錄取,高考又如願被復旦大學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錄取。雖斯文嫻靜,卻特別獨立,尤長寫作,多次獲獎,在純文學期刊發過散文。不得不提的是,主持頒獎儀式的檀彥超,曾是永泰縣中考女狀元,2013年被華東師範大學錄取時,得到檀氏教育基金會的重獎。本碩求學期間,屢獲國家獎學金、華東師大優秀學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傑出青年、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在2018屆全國中學生人工智慧大賽上,擔任初中組評委,現為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讀博士。

▲浙江大學在讀博士檀彥超在主持

▲三個男人的「名牌棉襖」(左起:檀彥超、檀治平、檀婉榕)

文藻崇文尚武、尊師重教的鄉風與成果,無不令來者嘖嘖稱羨。頒獎儀式現場,每一面印有個人照片及簡介的「金榜題名」展、檀積漢「武術世家」、檀仁梅「優秀教育世家」、「文藻檀氏宗親博士牆」,成為眾親聚焦和自拍的靚麗背景。宗祠內高高懸掛、比比皆是的榮譽牌匾,更是讓人仰望點讚。「理化財經幾見諸科皆博士,工商政教欣聞百業匯名流」。同安鎮黨委書記張衛忠指出,歷代檀氏子弟人才輩出,文風鼎盛,當代就走出了十幾位博士,在讀的還有兩位,今又新增一位,檀仁梅一家更是創造了一門五博士的輝煌。碩士學士不計其數,各類人才遍及各行各業,許多人成為所在行業的佼佼者。

▲福建文藻成為聞名遐邇的「碩博村」

永泰縣關工委副主任江曉鳴說,檀氏教育基金會的設立,走在全縣的前列,帶動了全縣教育基金會的蓬勃發展,為推動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樹立了標杆。永泰縣教育局督查室主任林明生多次感動於檀永鈿老先生的善舉,他在頒獎講話中除了恭喜、感謝,還寄語獲獎者,希望通過新生榜樣的力量,引領遠近學子,好學成才,報效國家。

▲檀木林律師和張衛忠書記探討「文藻武術文化村」之規劃建設

自前年始,檀氏教育基金會將頒獎活動從「走家串戶」改為「集中一堂」。檀遵華會長說,改動的目的是想讓外出打拼的宗親們記住鄉愁,重溫祠堂文化。宗祠翹首可見的牌匾與楹聯,是文藻檀氏500多年源遠流長的真實記載,是讀書知禮、習武健身、勤儉持家、積善積德祖訓的具體寫照,站在這裡,每個檀氏後人都可以尋找到自己的根,看到自己的「胎記」。

▲集體合影

▲同安鎮黨委書記張衛忠在頒獎儀式上講話

相關焦點

  • 【人物篇】福建永泰文藻檀氏鄉賢為家鄉教育基金會捐資20萬元
    2021年新年前夕,福建永泰文藻檀氏教育基金會收到已故檀氏宗親檀文興生前積攢的20萬元現金,這筆款項系檀文興生前委託其堂弟檀東鍟,
  • 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有一種鄉愁叫重慶
    有一種鄉愁叫重慶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2018年2月10日 14:30重慶悅來溫德姆酒店喜悅廳主辦:重慶悅來投資集團余光中,著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曾經在重慶度過7年的少年時光。帶著是「郵票」、是「船票」,也是「淺淺的海峽」的「鄉愁」,也帶著自己對曾經生活過的重慶悅來場的深深眷戀,走完了人生旅程,於2017年12月14日去世,享年89歲。
  • 余光中少年故地舉辦朗讀會:有一種鄉愁叫重慶
    10日,「有一種鄉愁叫重慶——余光中『悅來時光』情景朗讀會」在重慶舉行,緬懷這位文學大師記憶裡的少年時光。  「在大型的中國地圖冊裡,你不會找到『悅來場』這個地方」,朗誦者以余光中《思蜀》的這句話引出詩人在重慶悅來生活的7年。  生於南京的余光中10歲時隨母親躲避戰亂落腳到作為抗日戰爭大後方的重慶。
  • 【福建葉氏•動態】平和葉氏舉行獎學助學活動
    2019年8月3日,世葉總會福建平和分會獎學、助學大會在平和蘆溪正壽公葉氏宗祠隆重舉行。       天道酬勤,金榜題名,前程似錦。       平和縣葉氏分會自2017年以來,每年都舉辦獎學助學活動,對本縣考上全國十大名牌大學的優秀學子和家庭困難的學子,分別發給獎學金和助學金,幾年來已累計發放獎學助學善款數萬元。       2017年度獎學:葉錦州(男、大溪鎮)清華大學、葉宗鑫(男、南勝鎮)中山大學。助學:葉偲誠(男、蘆溪鎮)廈門理工學院。葉妙惠(女、蘆溪鎮)仰恩大學。
  • 散文:有一種鄉愁,叫家的味道
    月色如洗,一剪清輝裡上下空明,夜幕下,世事安然,萬物有一種繁華落盡的寧靜。月亮孤獨地掛在城市高樓的上方,浮世裡的喧囂暗了誰的流年?將欄杆拍遍,燈花挑盡,鄉愁難敘。在那老舊的窗下,有為遊縫衣裳的慈母;高高的谷垛邊,有給孩子講事的老人;村口的小河邊,有乘舟垂釣的老漢。走過繁華歲月,看過浮世滄桑,才終於明白,這世間,唯山河草木可親,日月星辰相伴。世態紛繁,浮煙瀰漫,心若倦了,繁花著錦不堪看,燈紅酒綠,人群喧嚷瘦減華年。想要在往來光陰裡,離群索居,逍遙山水,將幾段溫情的回憶一一翻遍。
  • 有一種鄉愁,叫家鄉的地鍋雞……
    有天下午,我突然聞到了一股濃鬱的老家地鍋雞貼餅子的香氣,幻覺,這一定是幻覺!因為十幾秒之後,這股香氣又突然沒有了。啊,一定是我太想吃家鄉的地鍋雞了!於是上網搜地鍋雞圖片,望圖流口水!上網查了一下得知:地鍋菜起源於微山湖地區。
  • 有一種鄉愁叫臺灣
    花蓮城區不大,街道也不寬,很少高樓大廈,街巷兩邊的建築半新不舊,而且基本沒有雷同,每一棟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卻被一種舊舊的精緻和諧地統一著,透著別致慵懶的情調。比如,有一家舊舊的看上去幾乎快要坍塌的日式民宿,叫「說時依舊」。Bingo!熱愛三毛的文藝青年們立即對上了暗號。比如,我們第二天入住的民宿叫「國王陛下」,那它的斜對面,就赫然有一家叫「皇后」的小小咖啡館。實際上,「國王陛下」的住客是由「皇后」陛下招待早餐哦!
  • 有一種鄉愁叫淘寶,豆芽機;麵條機風靡海外華人圈
    一味解鄉愁。豆漿機、雨傘、手機殼……淘寶成為楊沐與祖國之間最深的羈絆,最便捷的紐帶。澳洲版天貓APP淘寶已徹底改變了澳洲當地華人們的生活。自去年7月,「天貓出海」進入澳洲,從最開始能夠購買衣服、辦公用品、各類食材等小件商品。
  • ​回味|在旬陽有一種鄉愁,叫「酸菜面」
    每日更新,發布請聯繫微信號dailu0915安康酸菜面,便是安康人的鄉愁提到安康酸菜,那先得從安康的幾個諺子說起,「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這應該是傳播最廣的一個安康諺子,流露的是安康人對酸的依賴和偏好。
  • 在廣東的福建人,為什麼吃什麼菜都是鄉愁的味道
    對一個土生土長的吃閩菜長大的福建人,即使不在廣州吃沙縣小吃,也一樣能尋到家鄉的味道。恐怕在中國的土地上,找不到第二個讓我吃出濃濃鄉愁的他鄉。在廣東呆久了,結婚,然後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反認他鄉作故鄉了。
  • 臺灣文藻外語大學與常州工學院洽談合作
    臺灣文藻外語大學與常州工學院洽談合作 2016年05月16日 08:04: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上海外國語大學與臺灣文藻外語大學籤署師生交流合作協議
    上海外國語大學與臺灣文藻外語大學籤署師生交流合作協議 http://www.huaue.com  2013年10月30日  來源:上海外國語大學   10月26日上午,上海外國語大學與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師生交流合作協議籤字儀式在虹口校區凱旋廳舉行
  • 有一種鄉愁和美味,叫雲南人的殺豬飯!
    有一種鄉愁和美味叫殺豬飯令人難以抗拒勾起遠在他鄉務工人士的濃厚記憶殺豬飯是雲南廣大農村地區年尾的一道農家盛宴眼下年關將近一大群人把豬捉來綁起來,這個過程比較費勁,一般年輕力壯的四五個男人來完成,如果不注意就有可能受傷。記得小時候,村子裡一家人殺豬過年,結果豬沒有捆綁好,有個人的手就被豬咬到了!接下來就是殺豬匠下刀了,這也是有講究的,刀子沒下好,豬半天斷不了氣,看著也是挺痛苦的!
  • 七絕(青蛙叫聲憶鄉愁):天上月亮微微笑,原野青蛙呱呱叫
    文/古往今來晚,七時旁,飯後散步閒,走在鄉間阡陌上,天上繁星閃,月亮伴我往,四處都是青蛙叫,怡情神亦爽。四月中旬,呱呱呱,呱呱呱,鄉間熟悉而又陌生的青蛙叫聲在耳邊此起彼伏地叫著,對於土生土長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名的親切」,像是一種優美的弦律,腦海中會產生一種「自然的五線譜」,勾勒起諸多鄉愁記憶。
  • 【文藻外語大學】在花蓮青旅裡敲出的一篇攻略
    講完了文藻,接下來說說我對臺灣的印象吧。在臺交換期間,去過臺北,臺中,南投,嘉義,臺南,墾丁,臺東,花蓮。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北臺灣比南臺灣會更現代一點。主要也就是臺北,很多公司企業集中在臺北,青年人也會更願意去臺北發展,所以臺北集中了大部分人口。到臺北坐捷運有種回到了上海的感覺。高雄雖號稱臺灣第二大城市,但看起來還沒有合肥發展得好。
  • 臺灣文藻大學赴南開大學交流 共話兩岸青年發展
    由研究助理介紹引導,學生活動中心一樓陳列眾多素描展品,由教育部支持舉辦,包含知名眾多校友,臺灣文藻大學林老師和參觀學生均表示十分感謝能夠欣賞到如此美妙有意義的作品。同時存在年輕人的就業空間被有經驗者或退休者大幅擠壓的情況。研究中心助理針對這一情況對文藻大學同學的問題擔憂作出回應:表示畢業生在大陸同樣面臨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殘忍的就業競爭等系列挑戰。但研究助理認為,選擇北上廣等大城市或者是選擇小城市都取決於做出決定的自己。既然選擇了大城市的高薪資,高機遇就必然要承受大城市所帶來的高挑戰,高壓力,高競爭。
  • 詩人的鄉愁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九首經典鄉愁詩歌!
    這時候的鄉愁最為清楚最為難受!白居易多少次望著故鄉的方向,人間多少次月圓,就有多少次鄉愁。鄉愁抵達不過故鄉的山高水長!第五名:燕歌行魏晉:曹丕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牽牛織女啊遠遠的互相觀望,你們究竟有什麼罪過,被天河阻擋。曹丕身為帝王,將鄉愁寫成了閨怨詩,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第六名:秋宿湘江遇雨唐代:譚用之江上陰雲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
  • 臺灣文藻外語大學與天津外大學生共話媒體融合
    昨天下午,臺灣文藻外語大學的師生借參加市臺辦、今晚報社主辦2017年「愛媒·講」未來媒體人體驗營的時機,來到姊妹學校天津外國語大學,與這裡師生第一次面對面互動交流。同為外國語大學,又同讀傳媒專業,兩校學生面臨著相同的境遇,迎接著相同的挑戰。
  • 新歌:觸碰海內外遊子記憶點的《一字鄉愁》
    後記:筆者來自福建的一個小山村,是尤溪籍本土詩人,在穿越農村到城裡的漫長歲月之間,睹物思情創作了這首《一字鄉愁》。歌詞以十個「一」把故鄉的古厝、泥燕、小河、小船、水車、礦泉、小麥等用電影畫面的形式展現出來。意在畫中有聲,聲中有畫,描繪出家鄉古老的愁韻,希望是一首永遠讀不完的小詩。
  • 人民法院報:延續文脈 守護鄉愁——福建永泰縣法院推進古厝司法...
    11月16日,《人民法院報》刊發《延續文脈 守護鄉愁——福建永泰縣法院推進古厝司法保護紀實》,點讚永泰法院古厝司法保護工作。現對全文予以轉載。延續文脈守護鄉愁——福建永泰縣法院推進古厝司法保護紀實你未經審批擅自搭蓋,不僅有礙觀瞻,也影響青石寨的安全。」最終在法官細緻調解下,張某表示願意拆除建築物,矛盾得到順利化解。永泰法院以健全訴非聯動工作機制為抓手,聯合當地政府建立文化遺產保護行政、司法、社會綜合協調解決機制,通過政府牽頭化解、法官居中調解、莊寨理事會共同參與等方式,開啟古厝保護「政府引導+司法助力+理事會主體+社會參與」的互動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