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顆真心,傳作文真經。大家好!教師節快要到了,不知道您是否會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回想起自己的老師呢?今天,我和大家談談我的老師們,談談我和老師的故事。
第一位:啟蒙時代周老師——給我溫暖,教我自信。
我沒有讀過幼兒園,更沒有經歷過如今時興的早教,啟蒙要從八歲讀小學一年級算起。
我的啟蒙老師是一年級時教我語文的周老師。我在《言為心聲——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三十二)》一文https://www.toutiao.com/i6849200398620688900/中寫到:「在講《獨享冬陽的秘密》時,我即興回顧了自己讀小學一年級時,啟蒙老師周老師讓背書背得好的同學破例在教室外享受冬日的陽光——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孩子冬天裡的最好禮物。(其實也是老師唯一能拿得出的「獎品」了)我從此愛上了語文,成績一路領先。」寫的正是周老師關愛我們的往事。
如果說周老師發給我們的「獎品」是免費的熱源——冬天的太陽的話,那麼,在教室窗戶上蒙上塑料薄膜就算是一種惠及全班同學的「福利」了。
記憶中的童年,冬天特別冷,地處皖南的家鄉,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幾場雪。家門前的池塘結了厚厚的冰,膽大的小夥伴可以從冰面上走到對岸。即使在這天寒地凍的時候,我們依舊沒有減少對學習的熱情。彼時的農村小學,條件極其簡陋。嚴寒基本靠「扛」。教室裡的窗戶玻璃早就被人砸碎,一到冬天,刺骨的寒風鑽進形同虛設的窗戶,讓本就寒冷的教室冷得像一個冰窖。教室裡,每個座位下面,都擺放著家長從家裡搬來的木製火桶。然而,等火桶裡的炭火已經不再暖和時,我們每個孩子還是會感到徹骨的寒冷。
當時,我的父親利用冬季農閒時,在和學校僅僅一牆之隔的木器廠鋸木板。冬天到來之前,周老師找到我父親,兩人把那些派不上用處的板膘(當地稱鋸木板時剩下的邊角料為「板膘」)搬到教室窗外。先用周老師自己買來農村育秧苗的塑料薄膜把窗戶蒙上,再用板膘加固。周老師和父親在窗外忙碌著,我們這些孩子就在教室裡好奇地望著,直到靠校外的兩扇窗戶都被蒙得嚴嚴實實時為止。雖說塑料薄膜沒有玻璃那麼透亮,但是畢竟擋住了寒風。那個冬天,我們的小手沒有再生凍瘡。
後來,幾乎每年冬天到來之前,周老師都會找到我父親,一起把窗戶換上新的塑料薄膜。那些年的冬天,因為有周老師,我們少受了一些苦。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知識分子處於斷層的狀態,有些人高中畢業就任教了。但是,就是那一部分民辦教師一定程度上撐起了那個年代的教育。當時他們的目的是認真教書期待著可以轉成公辦教師,所以他們比較認真敬業。周老師就是其中一位。記憶中,周老師家裡有農田,農忙季節,他都是洗腳上田,穿鞋入校,衣服上沾上一些泥土也是常有的事。
一年級,我們最初接觸的就是漢語拼音。第一個要會寫的漢語拼音字母是ā、á、ǎ、à,可是我一開始總是寫不好字母上面的「小尾巴」。老師手把手教我好多次,我還是不會,從小性格偏內向的我只知道哭。終於,周老師的耐心達到了限度,生氣地說:「哭哭哭,就知道哭,哭就能哭會嗎?要想哭,就回家去哭,把家裡的水缸哭滿!學校是學知識的地方,你要對自己有信心。」說來也怪,周老師一番訓斥後,幼小的我居然收起來眼淚,乖乖地跟著老師一筆一划的學習。不但很快跟上了全班同學的節奏,還鼓起我學習語文的信心,從此,我的語文成績一路領先。
周老師是我們都很喜歡的老師,不但他對我們關愛,為我們的學習負責,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從來不體罰我們。在我們讀小學的年代,體罰就是家常便飯,而且幾乎沒有家長會「投訴」,更有家長直言「老師,我家小伢不好好讀書,你儘管打,我們做家長的不怪你……」大部分老師都有一些在當時老師圈子裡津津樂道的「體罰絕招」:敲板慄,就是把手握成拳頭,把中指彎曲向外突出一點,然後用這個指頭去敲別人的腦袋。因為這個形狀有點像拿榔頭敲板慄,故得名;揪耳朵,根本不顧及揪耳朵可能損傷耳部神經,引起外耳道充血、水腫,引起外耳形狀變形等問題。當然,在那個年代,我們諒解有體罰現象的老師,有點像「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意思。記憶中,周老師從來不會體罰,讓我們幼小的身體和心靈得到呵護。
1992年,我考取了師範,成了「吃公家飯」的隊伍中的一員。父親很是高興,終於出了一個「鐵飯碗」,不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為此,特意在家裡辦了酒席,宴請老師和親戚。雖說,酒桌上的主角是中學的老師們,但是我記得自己的第一杯酒(母親為我釀的米酒)還是敬給周老師的。我清楚地記得,周老師當時有點「受寵若驚」,酒都灑了一點出來。他欣慰的眼神,透出一種「教書育人,後繼有人」的意味。
後來,因為求學、工作都在外地,只是在有一次回家探親到學校看望了周老師。
再後來,小學校和老家的土地都被政府徵用作工業園區建設,連學校的影兒也無處尋跡。
現在,周老師已經退休,開始了頤養天年的生活。
周老師:祝您節日快樂!健康長壽!無論您是否會看到這篇文章,我想您都會感受到這份祝福。周老師,您放心,無論我在哪裡工作,但是我都是在從事教育工作,我都會像您那樣盡其所能,給學生溫暖與自信。
第二位:中學時代陳老師——給我警醒,教我自律。
我在《開學季,開學紀——阿寶老師的「作文經」(六十二)》一文https://www.toutiao.com/i6849200398620688900/中寫到:「到了讀初中的時候,鄉村學校進行了合併,我需要到鄰村讀初中。開學第一天,我就踏上了一條機耕路,開始了辛苦的中學生活。」走在同一條機耕路的還有教我中學語文的陳老師。當時,我們都是「11路公交」——步行上學。
陳老師是師範科班出身,據說他會背誦《新華字典》,熟悉到別人隨機說一個字,他可以準確無誤地說出這個字在字典的哪一頁。我想,如果那個年代有《最強大腦》類似的節目,陳老師完全有可能「一戰成名」。我一直沒有見識過他的「神功」,但是他的語文功底確實是深厚的。
陳老師對我們的學習要求很嚴格。我在讀初二時,有段時間成績退步了。有一次考試,我發揮得很不好,考了有史以來的最低分。我懷著忐忑的心走在回家的路上,心裡想著回家如何「交差」。最終,我選擇了「隱瞞」,我想了一個自以為高明的做法——把試卷藏在村裡磚窯場的磚坯裡。
在忙於農事的父母親面前,我順利「過關」。當我漸漸淡忘這件事,內心湧起竊喜時,「惡果」還是到來。一天放學後,一向溫和的爸爸,虎著臉,手裡拿著竹枝……不用說,我嘗了一道「竹筍炒肉絲」。後來,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我家一個親戚是篾匠,在陳老師家出工,陳老師告訴了親戚,親戚告訴了我父親。於是,就讓極少打孩子的父親大發雷霆。少年時代的我,當時對陳老師的「告狀」行為「懷恨在心」。現在想想,真是不應該。
不過,自從挨了一頓打後,我的學習狀態重新步入正常,成績也穩中有升了。
或許是「教而優則仕」的緣故吧,陳老師離開中學,來到鄉鎮教委擔任教研員,指導全鄉鎮的語文教學教研工作。記憶中,有一次,陳老師告訴我父親,讓我去鎮上參加語文知識競賽,我還獲得了獎次,獎品是一本書。這或許就是我在中學時代唯一一次參賽經歷了。
如今,陳老師已經退休。農村土地拆遷後,已經搬到縣城居住了。有一年暑假,我在附近的小區巧遇在散步的陳老師,他依舊是那般清瘦。他問了我的工作、家庭情況,鼓勵我好好工作。
陳老師:您好!又是一年教師節,祝您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第三位:師範時代王老師——引領文學,教我樂觀。
讀師範時有一門我很喜歡的課——《文選和寫作》,教這門課的是王老師。一臉標誌性絡腮鬍,加上一臉的憨笑,給人一種厚道的感覺。
因為有王老師,我們才真正走進文學的殿堂。他和我們談李白、杜甫、王昌齡,聊託爾斯泰、契訶夫、魯迅。我們在學校的紅樓裡談文學,在逸夫樓裡談創作。
我們在城郊實習時,王老師到一個個實習點看望我們,給我們指點教學,讓我們早日站上講臺而奔波。
畢業之際,王老師在我們的畢業留言冊上留言。當我將自己的留言冊遞到王老師的手中,他略加思忖,便用剛勁的硬筆書法寫上一句話:
笑的時候跌倒了,那是悲觀。跌倒了爬起來仍然笑著,那是樂觀。
——王孝春
畢業留言冊冊從此裝進我的行囊,隨我奔走。
正如一首老歌中的唱詞:「跌倒了,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埃,把眼淚,藏起來,準備下一次比賽!」
我參加工作後,歷經數地,意氣風發時有之,身陷低谷時也有之。每當我工作取得成績,內心有點小驕傲時,我會想到王老師的寄語;每當我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同樣會想起王老師的寄語,讓王老師的寄語激勵我,鞭策我。我的QQ個性籤名也一直是「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跌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不爬起來。整天撫摩著傷痕,一味地消沉嘆息,不思進取,在碌碌無為中慨嘆時間流逝。
畢業時,手機還沒有普及,也沒有留下王老師的電話。後來,聽師範同學說起,王老師後來跳槽到檢察院了。我不清楚王老師緣何改行,只是在心裡感到學校少了一位良師。
王老師:您的關於「悲觀」和「樂觀」的寄語,我會銘記於心。教師節來臨之際,祝您節日快樂!工作順心!
文章就此擱筆,遺憾有二:一是手頭沒有老師們的照片,二是自己對恩師們沒有盡到學生之情,今後有機會去看望他們。
【版權聲明】請尊重作者原創權益,未經作者同意,謝絕轉載。圖片源自網絡,僅作配圖之用,和文字並無直接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