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顆真心,傳作文真經。大家好!6月10日至12日,我在頭條號上連發三文談作文複習不宜「抓大放小」【詳情請在頭條號「蒹葭蘆雪談作文」上查閱《阿寶老師的「作文經」(十四至十六)》】其實,小作文的訓練更多的是「功夫在平時」,在於每一個語言訓練的契機的及時把握上。只要老師「搭臺」創機會,學生就能「唱戲」展風採。
今天上午,我在給三年級暑期班的孩子們上大語文閱讀課《在古詩詞中「舉頭望月」》時,設計了一個讀寫結合的當堂練筆環節,要求孩子們從暑假班語文教材和自己平時積累的含有「月」的古詩句中選取一些,參照示例仿寫一個排比段。一開始,少數孩子覺得「我太難了」。後來,我再次解析了示例,孩子們基本上都沒有畏難情緒了。教室裡是一支支筆在紙上發出「沙沙」聲。
下午,我在批閱時,為孩子們的佳作感到欣慰,幾乎每個孩子都能按要求仿寫。誠然,因為語文基礎不盡相同,文筆上還是能夠看出一點差距。
晚上,我把批閱時發現的一部分代表作打好,分享給大家,特別希望每一個小朋友,無論入選與否,都能夠認真閱讀。閱讀時,一要留意老師的評改。在評改時,除了語病或極個別的作者弄混淆之外,我儘可能保持孩子們作品的「原汁原味」;二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的孤獨和寂寞;「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是孟浩然筆下清爽的月亮;「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這是盧綸在邊塞看到的月亮;「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蘇軾眼中的月亮;「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是辛棄疾筆下那個有明月清風,蟬鳴蛙噪的夏夜景色。(奕安)
2.「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是李白充滿童趣的活潑想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月當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這是王昌齡在戰場上望月沉思。(英樺)
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杜甫在望月思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是李白兒時對月亮的稱呼;「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是孟浩然筆下那清澈無比的月亮。(璟瑜)
4.「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這是李白小時候眼中千變萬化的月亮;「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王維筆下的一幅《月下林中圖》,「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王維幽居時看到的一輪月亮;「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這是盧綸在邊塞看到的一輪被雲遮掩的雪夜明月。(昊羽)
5.「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軾筆下的思親之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張若虛賦予月亮的浪漫;「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是李商隱筆下清新的月亮,而「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則是他筆下悽清的月亮。(彥博)
多說一句,第五個片段的小作者是不是給人「滿腹經綸」的感覺,詩詞儲備量不少。課間,這個孩子曾和我聊起自己曾經參加過2019年西溪花朝節「花朝·尚知行杯」第三屆青少年詩詞大會(具體屆數是我推斷的),並成功入圍,實屬不易。
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多的是要靠語言實踐,對此,我曾在前文所述的《阿寶老師的「作文經」(十四至十六)》中提及言語實踐活動其實是「高也可攀」的,只要引導得法,訓練得法,持之以恆,假以時日,孩子們的語文素養的提升一定是可喜的。這讓我去年11月中旬,我曾應邀赴杭州名校建蘭中學出席2019年「中國杭州名師名校長論壇·名師風採展示」活動,該校學生的精彩課堂生成絕非到了初中才去「加強」的,一定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小抓起,從小學開始就夯實了基礎。
正如《老子》第64章中所言:「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九層高臺,是從一筐土開始堆積起來的。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做任何事都是從最基本開始,經過逐步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
長本的娃,目標就是建蘭一類的學校。
長本的娃,是長本領的娃。
對此,我相信。
【版權聲明】請尊重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同意,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