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發的三種模式中泰勒目標模式很重要!

2021-02-15 詩姐333與311考研

每天學習一點考研乾貨

課程

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

(學碩版)

1.311統考如何考?

1.泰勒原理由兩條密切相關的基本原理組成,一條是課程編制原理,另一條是( )。【2018】 

A .課程實施原理 

B.課程設計原理

C.課程評價原理 

D.課程組織原理

2.關於如何組織課程內容的問題,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三條影響至今的基 本原則是( )。【2011】

A .基礎性、順序性和整合性 

B.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

C.基礎性、連續性和整合性 

D.基礎性、連續性和順序性 

3.泰勒的課程編制原理主要強調( )。【2009】

A .課程目標的主導作用 

B.教師對課程的再開發

C.管理者對課程的監控

D.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答案在文末

2.掌握的重點及學習的方向在哪裡?

(1)本節的重點一目了然,那就是泰勒的目標模式,關於此知識點的學習,單掌握框架還遠遠不夠,需要各位寶寶對框架下的具體內容做到深度理解,將知識做到前後聯繫,融會貫通。

(2)斯騰豪斯模式的重要性高於施瓦布,因此大家在學習時合理分配精力與時間,同時調整學習的模式,對於次重點斯騰豪斯模式的學習,需要大家理解且記憶關鍵字,施瓦布則需要進行理解關鍵字,即使出現選擇題,也能使用排除法選出正確答案。

【參考答案及解析】 

1.C 

泰勒的課程編制框架將課程編制與評價過程相結合,「泰勒原理」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經驗。 

2.B 

美國教育家泰勒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關於「怎樣有效組織教育經驗」, 他提出了組織學習經驗時必須符合的主要準則,即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 

3.A 

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 答四個基本問題: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其中,課程目標在課程編 制中起主導作用,制定課程目標是課程編制的第一步。 

點「在看」一戰成研哦!

相關焦點

  • 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目標模式
    二、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人物1.博比特也查特斯的目標模式博比特是第一個探討課程開發過程的研究者,是目標模式的首創者。他認為僅僅研究新課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對怎樣開發課程的途徑的了解。泰勒這本書128頁,但是討論課程目標就佔62頁之多,而且泰勒主張,目標具有引導課程選擇和組織以及評價的主要功能,所以,泰勒模式被尊稱為目標模式課程開發的典範。
  • 高頻考點:泰勒目標模式
    泰勒是美國著名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被譽為「當代課程理論之父」。經過八年研究,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被譽為是「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是課程開發原理最完美、最簡潔、最清楚的闡述。1.四個階段泰勒認為,課程的編制包括四個階段: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其次,根據目標來選擇課程內容;再次,根據目標來組織課程內容;最後,依據既定目標評價教學結果。泰勒原理的實質是以目標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稱為「目標模式」。
  • 第599篇:泰勒模式——《課程與教學論》讀書筆記其七
    泰勒模式是一種課程開發模式,課程開發模式共有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兩種,泰勒模式屬於目標模式。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 繞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模式。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明確指出,開發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學校應該試圖達到哪些教育目標;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歸納起來就是四方面: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這四方面加起來,構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 【比較】課程開發過程模式與目標模式在哪裡相遇?
    在他主持的「人文科學課程方案」中,為「鄉村中學研究」列出了5項「目標」: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理解以及對生物的尊重;發展對科學方法的了解;鼓勵有效利用閒暇生活;發展審美鑑賞力和創造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看來過程模式不是不要目標,要的是一般的目標,不要的是具體的行為目標。  過程模式的設計程序是:設定一般目標――實施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論述――評價教學活動引起的結果。
  • 泰勒目標模式-教招常考知識點
    泰勒是美國著名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被譽為「當代課程理論之父」。經過八年研究,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被譽為是「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是課程開發原理最完美、最簡潔、最清楚的闡述。1.四個階段泰勒認為,課程的編制包括四個階段: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其次,根據目標來選擇課程內容;再次,根據目標來組織課程內容;最後,依據既定目標評價教學結果。泰勒原理的實質是以目標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稱為「目標模式」。
  • 泰勒目標模式-教招常考知識點~
    泰勒是美國著名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被譽為「當代課程理論之父」。經過八年研究,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被譽為是「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是課程開發原理最完美、最簡潔、最清楚的闡述。泰勒認為,課程的編制包括四個階段:首先,確定課程目標;其次,根據目標來選擇課程內容;再次,根據目標來組織課程內容;最後,依據既定目標評價教學結果。
  • 【智慧】目標模式:課程開發的理性精神蘊含其中
    目標模式是以明確的目標為核心開展課程研製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盧姆。
  • 《課程》中的泰勒
    泰勒在《課程》這一部分涉及到的考點主要圍繞泰勒的著作、地位,以及在課程設計和課程評價方面的模式來展開的。這一部分在考查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客觀題為主,因此需要我們梳理梳理總結,完成識記。(一)初識泰勒——著作和地位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被稱為「課程評價之父」,「現代課程理論之父」。
  • 如何把握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的優點
    如何把握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的優點目標模式:以目標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設計的模式。目標模式是20世紀初開始的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因此,目標模式被看做課程發、課程設計的傳統、經典模式,其主代表是被尊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拉爾夫?泰勒(R.Tyler)所創立的「泰勒模式」。
  • 課程——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開發、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
    2、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社會、知識、兒童。3、課程開發模式:(1)目標模式:①概念: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②代表人物: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石」,「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
  • 課程評價常考的目標模式與目的游離模式,記住了!
    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一、 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在於目標是課程評價的依據和出發點,通過測量目標的達到程度來判斷教學效果。
  • 課程評價的兩種模式
    課程是教育學研究中一個核心的內容,而課程的開發、實施及評價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也較為常見,今天就帶領大家來認識一下課程評價的兩種主要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課程評價不僅有利於課程計劃的改進,對教師教學的效果提高同樣意義重大,所以課程評價的重要性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 【錯題本】課程評價模式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泰勒的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實現和評價等環節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題幹中這句話反映的是目標評價模式。A 項正確。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泰勒的目標評價模式。
  • 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
    課程設計的兩種模式一、目標模式強調目標的設計,關注內部邏輯結構體系,注重操作性、條理性,重視整個學科邏輯。泰勒,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被譽為教育史上的「課程評價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1.確定目標: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這是最關鍵的一步)2.選擇經驗: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組織經驗: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 泰勒: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作者
    泰勒知識1:人物介紹及評價泰勒(1902 -1994),,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 課程理論專家、評價理論專家。現代課程理論的重要奠基者,科學化課程研究的集大成者,被譽為「當代教育評價之父」「課程評價之父」「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知識2: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1949年)。
  • 課程評價可從各模式取長補短
    美國課程評價專家麥可·帕頓就曾列出了多達79種不同的課程評價模式。縱觀課程評價的發展歷程,筆者以為,這些評價模式可以歸為以下幾種類型。  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這種評價是指以教育目標為關注重點,以判斷教育目標是否實現為目的的價值判斷過程。泰勒的「目標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課程》中的泰勒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課程》中的泰勒,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泰勒在《課程》這一部分涉及到的考點主要圍繞泰勒的著作、地位,以及在課程設計和課程評價方面的模式來展開的。這一部分在考查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客觀題為主,因此需要我們梳理梳理總結,完成識記。
  • 【觀點】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極其評價
    換句話說,這種模式主張,課程開發應從那些具有價值的知識中挑選出能夠體現這些知識的內容,這些選擇出來的內容,能夠代表這種知識當中最重要的過程、最關鍵的概念和該知識中固有的那些標準。學生所取得的最終結果不是按照行為事先確定的,而是在事後藉助那些建立在該知識形式中的標準來加以評價。第一次明確提出「過程模式」的,應推英國課程理論家斯騰豪斯(L.Stenhouse)。
  • 課程設計的模式
    課程設計需要考慮學科、學生、社會及科技發展等因素,以下為常見的課程設計模式:一、目標模式根據課程設計者對學習者行為變化的期望而確定的教育目標進行課程設計的思路。典型代表人物:泰勒該模式產生於博比特提出的「活動分析」課程設計方法,由泰勒完善,他把課程設計過程概括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評價學習結果這樣四個步驟或階段。其中,塔巴將其充實成診斷需要、形成具體的目標、選擇內容、組織內容、選擇學習經驗(活動)、組織學習經驗(活動)、評價、檢查平衡性和順序性八個階段。
  • 教育學常考人物之《課程設計模式》
    (評價)      進行課程評價,評價既要揭示學生獲得的經驗是否產生了滿意的結果,又要發現各種計劃的長處與弱點。2.理論價值:泰勒的課程目標模式對世界範圍內的課程設計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對   我國的課程設計,有深遠的借鑑指導作用。3.理論評價:目標模式結構緊湊,邏輯脈絡清晰,突破性的把評價融入課程設計過程,提供了可用於修改課程計劃的反饋方式,課程設計容易實施,可操作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