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 一位倫理學家眼中的海德格爾

2021-02-21 實驗哲學

小編按:本文節選自英國哲學家Jonathan Glover的著作Humanity: A Mor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Glover教授是當代最著名的倫理學家之一,曾長期執教於牛津大學,目前任教於倫敦國王學院。

「相信越晦澀難懂就越有價值,這只會助長盲從。越晦澀難懂就越難以被清晰地論辯,從而批判性思維就越容易萎縮。沒有什麼比助長盲從和抑制批判性思維的哲學能更好地服務於納粹。」

馬丁·海德格爾將重新喚醒人們對存在的意識作為自己的使命,他也是支持納粹主義的最有名的哲學家。

海德格爾對納粹主義的熱誠超出了服從的範圍——他在自己的講座和課堂中頻繁使用納粹禮。他抵制猶太元素在德國文化生活中的滲透。在1929年,他寫道:「如果我們不讓德國的文化生活為正統的德意志力量和教育者主導,我們將永遠地臣服於不斷發展的猶太化(無論或廣或窄意義上的)。」 1 

 

海德格爾對德意志身份的理解與他對樹和森林的強烈興趣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不少相片中,他衣服的翻領上總裝飾著橡樹葉。他的弟子漢斯·尤納斯(Hans Jonas)提到海德格爾「血統與土地」(Blood and Soil)的觀點,以及「他時常強調自己的『黑森林』特質(Black Forest-ness)」。海德格爾對自己的著裝有某種宗教式的敬虔:「一種強調鄉村景色的傳統服飾——短褲、長襪,一條我想是阿勒曼尼式的馬甲,和一件他總是在講座時穿的外套,那外套一半是他自己設計的、一半是借鑑黑森林地區農民的著裝。」2

海德格爾將對民族主義的支持和對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反對,與樹木與土壤聯繫起來:「難道任何真正的工作的繁盛不都取決於它所植根的故土嗎?」3在寫到回託特瑙堡的小木屋如何讓自己煥然一新時,海德格爾將自己的形象與樹做比擬:「頭頂(思想的)種子發芽生長,腳下俯拾成熟的果實。」4

 

與世界主義相對的那種植根於故土的感覺,是海德格爾在黑森林的深夜裡所領悟的:

「當我與農民們坐在火旁……我們多數時候什麼都不聊,只是沉默地彼此抽著菸斗。偶爾有人會說森林裡的伐木結束了……我的作品和黑森林和那裡的居民的內在聯繫來源於那份歷史悠久、無法替代的在這片阿勒曼尼-斯瓦比亞土壤的植根性。」5

 

有時候海德格爾會邀請自己的學生去託特瑙堡小木屋。一次聚會也邀請了一個海德格爾不太看得起的猶太學生,Gunther Stern。海德格爾欽佩那些能倒立很久(中文俗稱「拿大頂」)的人。那次,Stern成功倒立了五分鐘,遠強於其他學生,看到這一幕的海德格爾「目瞪口呆」,甚至「有些不快」,因為「這與他腦海中對我的負面觀點不符」。但海德格爾的夫人Elfride對此印象深刻,她與Stern第二天走回弗萊堡的時候,還牽上了手。她甚至建議Stern加入納粹,絲毫沒有意識到他是個猶太人。

 

海德格爾對存在的身體性方面的興趣並不止於拿大頂。當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問他:「一個像希特勒這樣粗野的人怎麼能統治德國?」時,海德格爾答道:「教養並不重要。看看他那雙強壯的手。」6

 

海德格爾在1933年5月1日的一個公開儀式上加入了國家社會黨(即,納粹黨)。他寫道:「我衷心地感謝閣下在我入黨儀式上歡迎辭。為了那個全新的政治精神,現在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地致力於徵服那個知識分子和學者的世界。這不會是一場輕鬆的交鋒。勝利萬歲!馬丁·海德格爾。」7

 

這位哲學家對納粹主義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通常的版本過分強調生物學(譯者註:納粹強調的雅利安人的血統純正性和基於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優生學)。在海德格爾看來,納粹主義的真正目標應當是用一種重新覺醒的存在意識去取代技術化的思維方式。而海德格爾本人則是這一版本的納粹主義的最偉大的理論家。

 

正如他對雅斯貝斯所言,他想要「den Führer zu führen」8 (做統帥的統帥)。他曾試圖與希特勒見一面——毫無疑問是去教導元首正確的納粹主義——但並未成功。很難想像兩個如此不同的頭腦碰頭會是個什麼情景。希特勒甚至對閱讀小說都嗤之以鼻:「那樣的閱讀讓人心煩」,他的頭腦是粗野的、粗暴的、缺乏耐心的、並滿是怨恨。而海德格爾的頭腦則是抽象的、費解的、錯綜複雜的、並滿是虛榮。

 

設象一下兩人見面的場景:海德格爾一邊凝視著元首強壯的雙手,一邊談論著走出自身的存在在與將來的斷裂中的整體性——我們幾乎可以聽到元首狂怒的咆哮。這兩人的失之交臂不能不說是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在二十世紀最大的遺憾之一。

 

1933年海德格爾贏得了弗萊堡大學校長的選舉——這是該校歷史上第一次沒有猶太人投票的選舉。他教導學生:「不要讓命題或『觀念』成為你存在的主宰。元首就是現在和將來德意志的現實和法律。」學術自由應當被否定:「那廣受讚譽的『學術自由』應當從德國大學中排除出去;這種自由並非真正的自由,因為它只是負面的。」此外,他要求所有老師遵行如下榮譽規範:「將低級分子從教師隊伍中清除出去,阻止一切可能導致墮落的力量。」9在他的就職典禮上,禮堂的牆上裝飾著納粹的黨旗。在座者高唱納粹國歌霍斯特威塞爾之歌,而歌詞則被新校長早早印在了觀禮手冊的背面。

 

海德格爾將納粹主義置於他對學生和同事的道義之上。1933年,他對自己的博士生Eduard Baumgarten的一段評語,毀掉了後者的學術生涯。

「他絕不是一個國家社會主義者。在家庭背景和學術取向方面,他的根基在以馬克思·韋伯為代表的那群海德堡學派的自由民主主義知識分子那裡。在我這裡沒找到教職,他便與那個叫Kraenkel的猶太人建立了密切聯繫,後者曾在哥廷根大學教書,後來被從那裡開除了教職。」10

 

納粹主義也被置於對他老師胡塞爾的情感之上。《存在與時間》曾是「懷著尊敬與友誼,獻給埃德蒙德·胡塞爾。託特瑙堡,黑森林,1926年4月8日」。1928年,在胡塞爾的力薦下,海德格爾繼任了胡塞爾在弗萊堡大學的哲學教席。

 

胡塞爾是猶太人。1933年,胡塞爾被強制休假。部分地為了這件事,剛任弗萊堡大學校長的von Möllendorf辭去了校長一職。4月28日,海德格爾和夫人Elfride給胡塞爾和他的夫人Malvine寄去了一些花和一份措辭尷尬的安慰信。但海德格爾隨即接任了von Möllendorf的校長職位。5月1日,在一個熱鬧的公共儀式上,海德格爾加入了納粹黨。

 

在一封寫給同事的信中,胡塞爾表達了自己的失望:

「最晚近的傷害、也是最深的傷害,來自海德格爾。讓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我曾經如此信任的,不僅是他的天賦,也包括他的人格——原因我現在自己也無法完全懂了……這段所謂的哲學家間的親密友誼以他5月1日如此公開地、戲劇性地加入國家社會黨而完美收場……在此之前(他任職後不久),他就已經斷絕了與我的一切關係,最近幾年他愈發地毫不遮掩自己的反猶主義,甚至是在對待那群如此熱愛他的猶太學生和他的同事上。」

 

胡塞爾同時提到強制令對他的毀滅性打擊:

「但過去幾周和幾個月發生的事情,在摧毀我存在的根本基礎……未來會做出判決:哪個才是1933年中的真正德國,誰才是真正的德國人——是那些屈服於今天的種族偏見的人,還是那些保持心靈和頭腦的純粹、敬仰和傳承偉大的德意志傳統的真正傳人。」11

 

1934年,海德格爾辭去了弗萊堡大學校長一職。這在戰後被他當作自己拋棄了納粹主義的證據。不過,當他1936年在羅馬與猶太裔德國哲學家卡爾·洛維特(Karl Löwith)相遇時,他依然是一個納粹黨成員。他講座的題目是《荷爾德林和詩的核心本質》,報告時他佩戴著納粹黨徽。洛維特在寫給雅斯貝斯的卡片中,忍不住質疑:「詩的核心本質跟納粹黨徽有什麼相干?」

 

如果說辭去校長一職的海德格爾在世界觀上發生了某些變化,這些變化顯然沒有使他轉而為他的導師辯護。1935年,胡塞爾被禁止從事教學。1936年,胡塞爾的名字被從課程名單中剔除。1938年,胡塞爾去世。海德格爾沒有弔唁。他沒有給胡塞爾的遺孀寫去隻言片語,更沒有去參加葬禮。在1941年版的《存在與時間》中,獻給胡塞爾的字樣消失了。

 

戰後,海德格爾受到了「去納粹化」委員會的調查。雅斯貝斯是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曾經是海德格爾的朋友,因為娶了一個猶太妻子而丟掉了大學教職。雅斯貝斯的調查報告是公正的。他提到了海德格爾在對待他哲學系的猶太裔助理上是無可挑剔的,但他同時承認了海德格爾的反猶主義。他寫到自己在讀到海德格爾為Baumgarten寫的評價和「與那個叫Kraenkel的猶太人建立聯繫」的字句時,所感到的震驚。雅斯貝斯認為海德格爾對自己與納粹主義的聯繫有天真的想法,未能理解納粹主義的主要目的。

 

雅斯貝斯同時也認為海德格爾的哲學有其洞見,他本人也不應該被禁止發表。但雅斯貝斯的看法似乎過於寬容:「他有時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真誠的道德虛無主義者和神秘教義者兼巫師的混合體。在他的宏篇大論中,他偶爾能以一種最神秘、最令人驚訝地方式成功挑動哲學事業的神經。」

 

雅斯貝斯不認為海德格爾適合繼續從教。完全的學術自由是最終的目標,但年輕人首先需要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海德格爾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的觀點,而在於他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是從根本上不自由的、獨裁的和非溝通式的」。他不應該講學,除非能從他身上看到「真正的重生」。12

 

然而重生並沒有發生。對於一個哲學家,我們或許期待他能對他所支持的那個在人類歷史上造成最深重災難的運動有所反省。海德格爾的回應是沉默。或者更糟:這種沉默間雜了故弄玄虛的、以減小自己的責任為目的推諉,暗示在納粹主義的本質中依然有某種好的東西、以及納粹的暴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他寫道:

「對那些樂於攻訐他們所認為的我校長任期上的汙點的人,也僅僅對這些人,我要說的是:這些事情就其本身而言就如毫無結果地在過去的事情裡刨根一樣,是無足輕重的,在偉大的權力意志面前它們如此的無足輕重甚至於不能稱得上微小。」13

 

埃德蒙德·胡塞爾未能活著聽到對他遭遇的這樣一種解讀。

 

1935年,在一個後來被翻譯為《形上學導論》的講座中,海德格爾講到:「今天被吹捧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哲學,實際上與國家社會主義的內在真理性和偉大性毫無關係……」當講座內容在戰後被發表時,海德格爾本可以刪除「國家社會主義的內在真理性和偉大性」這些詞句。或者可以做得更好:保留這些詞句,但添加一個註腳為自己重大的政治錯誤致歉。

 

海德格爾的選擇是發表另一個版本。「國家社會主義的內在真理性和偉大性」被替換成了「這項運動(即隨全球規模的技術與現代人的相遇而發生的)的內在真理性和偉大性」。14納粹黨徽已不見了蹤影。

 

當被問到這一改動時,海德格爾堅持這個括號在他的原始手稿中本來就有,也真實地對應了他當時的技術概念:「我之所以當時沒有將這段話讀出來,是因為我深信我的聽眾們會正確地理解我。」15即使我們接受這一說辭,「這項運動」很可能依然指的是國家社會主義。即使在戰後,海德格爾依然願意(晦澀地但並無悔意地)暗示納粹主義有著真理性和偉大性。

 

1946年,也就是在全世界都聽聞了「奧斯維辛」這個名字後一年,海德格爾寫了他的《論人本主義的信》(Letter on Humanism)。他在其中寫道:「也許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在於這樣一個事實:整體性作為一個經驗的維度向我們關閉了。這也許是唯一的惡。」16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故事。反猶主義。納粹主義。對Baumgarten和胡塞爾的背叛。還有事後的沉默和故弄玄虛的推諉。儘管如此,仍有些對他哲學的崇拜者希望從他那裡聽到一些彌補性的言詞。那個時代最偉大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就是其中之一。

 

1942年6月的一個晚上,有消息說當晚要圍捕猶太人。保羅懇請父母跟自己躲藏起來,但他們拒絕了。第二天返回的他,發現房子已經被封,裡面空無一人。他的父母在大驅逐後不久便死去:他的父親在那年晚些時候死於傷寒;他的母親則被分類為「不適合勞動者」而被槍斃。保羅本人被送往勞動營,零星地聽到了母親的死訊。

 

策蘭和海德格爾閱讀了彼此的作品。策蘭受到了海德格爾的影響,也知曉他的納粹主義。John Felstiner講述了他們碰面的故事。17 1967年,策蘭參加了弗萊堡大學一場關於他作品的讀詩會,海德格爾也參加了。會後,海德格爾給了策蘭一本自己的書,並邀請他第二天訪問託特瑙堡。

 

海德格爾仍然相信樹木的治癒力量。他說:「我知道他經歷的苦難。帶保羅·策蘭看看黑森林會對他有益。」兩人在森林中散步,談論了植物、動物和哲學。在託特瑙堡小屋,策蘭飲用了海德格爾井中的水,水井上方是它的那顆星星。他沒有忘記海德格爾在納粹問題上的沉默。在訪客留言簿上,他寫道:

「在小屋的筆記本裡,凝視井上之星,期望那從心而出的一個詞。1967年7月25日,保羅·策蘭。」

除了少數幾個例外,在近代的那些歷史黑暗時刻,詩人們的反應比哲學家們更令人欽慕。策蘭和海德格爾間的會面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仍具象徵意義。一個星期後,在他題為《託特瑙堡》的詩中,策蘭再次表達了對從心而出的一個詞的期待。他將這首詩寄給了海德格爾,但後者僅禮貌性地表達了感謝。

 

能否將作為人的海德格爾放在一旁,只考慮作為哲學家的海德格爾呢?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對二十世紀的哲學家的評價中,也許沒有任何人比海德格爾更富爭議了。一些人將他視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這一觀點在非哲學家中更為流行。但他的崇拜者同樣包括讓-保羅·薩特、漢娜·阿倫特、理察·羅蒂(Richard Rorty)和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這樣的哲學家。

 

他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漢娜·阿倫特寫道:

「海德格爾思想中吹起的風暴,就如那從柏拉圖的著作開始幾千年來一直吹向我們的思想風暴一樣,並非濫觴自他碰巧所在的世紀。它濫觴自那遠古,留下一種完美,正如所有的完美一樣,也將回歸遠古的家園。」18

 

(了解了納粹所作所為的一個微小後果是:對樹木逐漸減弱的興趣和對遠古徹底的厭惡。)

 

那些熱情洋溢地談論吹過海德格爾哲學的遠古之風的人,通常是在遠離了他著作的具體文本的情況下來談。而懷疑者則關注的是某段具體的海德格爾的文本可能引起的疑問。

 

他的鴻篇巨著《存在與時間》是以一種海氏獨特的文風寫成。海德格爾有這樣一個想法:某些有用途的事物——比如筆,常常要求其它有用的事物——比如紙。他把這些有用的事物稱作「工具」(equipment)。他試圖用如下方式向讀者傳達這個想法:

「在我們的日常勞作中,會遇到用於書寫、縫紉、勞作、運輸和測量的工具。工具所具有的那種存在必須被展示出來。而展示的線索則在於我們最初定義什麼使得一個事物成為工具——即,它的工具性。嚴格地說,並不「存在」一個工具。任何工具的存在都包含有工具的總體性,在總體性中它的存在才可能是這一個工具的存在。工具在本質上是『為了……的某物』。工具的總體性由各種『為了』所構成,比如服務性、引導性、可用性、可操控性。在作為結構的『為了』中,有著將某物向另一物的分配或指向。只有在隨後要展開的分析中,『分配』所指示的現象才會在其本體論的起源上變得可見。暫時而言,我們簡單地看一眼此類『分配』在現象上的多樣性就夠了。工具——照其工具性——總是以屬於其它工具的形式而存在:墨水臺、筆、墨水、紙、墊板、桌子、檯燈、家具、窗子、門,房間。」

 

海德格爾隨後有了另一個想法:看到一個有人居住的房間,我們或許同時注意到好幾個這些有用的事物。他嘗試將這個想法也寫出來:

「這些『事物』從不自動按照近似它們本有的樣子呈現自己,從而構成一個實物的總和並填充房間。我們最近切地遭遇的(儘管並不構成某個主題)是這個房間;房間不是在『四面牆之間』的幾何空間的意義上,而是作為棲居的工具,與我們相遇。從中,那種『籌劃』出現;也是以這種方式,任何『單個的』工具呈現出它自己。」19

 

這種含糊不清的複雜性是海德格爾招牌性的文風。一個思維如此模糊不清的人真的能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家嗎?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困難在於搞清他的作品要說什麼。一個核心的主題是「存在的問題」。

 

海德格爾通過一個日常的例子來引出這個問題:

「馬路那頭聳立著一座高高的學校。一個存在物。我們可以從各個方向打量這個建築,我們可以進到裡面去從地窖一直探索到閣樓,記下我們在建築內遇到的所有事物:廊道、樓梯、教室和裡面的工具。我們到處找到存在物,它們呈現出非常確定的籌劃。但這座學校的存在在哪裡?它畢竟存在著。這座建築存在著。如果任何東西屬於這座建築,那就是它的存在;然而我們在它裡面找不到它的存在。」

 

在上述段落中,海德格爾似乎在暗示「存在」像樓梯、房間等等那樣是一座建築額外擁有的某種東西。他認為這個額外的屬性非常重要:存在和存在物之間的差異「是一個最基本的區分,它的強度和根本性分裂縱貫人類的歷史」。20

 

而這一切源自將存在當成事物所具有的一個屬性。舉目四望,我們看到的是學校的樓梯而不是它的存在。因此,它的存在必然是一種不同類型的所有物:一種無法被觀察到的、形而上的所有物。然而,正如哲學家保羅·愛德華茲(Paul Edwards)指出的,一隻貓的存在不是某種在其皮毛和爪子之外的形而上的額外之物:「貓的存在」意味著「存在某個東西是一隻貓」。21在邏輯中,存在量詞(來自早於海德格爾半個世紀的邏輯學家弗雷格的工作)就被用來表達「某物存在」這一陳述。而在弗雷格之前一個世紀,康德就給出了為什麼「存在」不應該被當成一個「真實的謂詞」(real predicate)的理由。22

 

對於許多哲學家而言,海德格爾關於「存在」的想法不過是令人發笑的或令人尷尬的。但另一些哲學家的親身經歷則將海德格爾至於更加嚴厲的批評之下。

 

奧地利哲學家Jean Améry,在講述他在奧斯維辛的經歷時,說到(在那樣的環境中)思考形上學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理智被集中營的現實打磨和硬化得如此殘忍的鋒利」。但他有時會記起海德格爾:「那個從阿勒曼尼地區來的令人不安的術士……他說存在物僅於存在的光芒中向我們顯現,但事實是對存在物的注視只會讓人忘掉存在。」

 

他繼續評論道:

「好吧,存在!但集中營遠比外界更讓你清晰地意識到存在物和存在的光芒對你毫無幫助。你可以飢餓的存在著、睏倦的存在著、百病叢生的存在著。說一個人純粹地、僅僅是存在,毫無意義。更重要的是,存在本身確然變成了一個完全抽象因而空洞的概念。文字脫離了切切實實的現實,在我們這樣的集中營囚徒眼中就變成了一場遊戲,不僅僅是毫無意義、不該享有的奢侈,而且更是嘲弄的和邪惡的。」23

 

從奧斯維辛受害者的視角,海氏哲學的輕浮和空洞看起來像嘲弄和邪惡。而其他人則就另一種惡提出了反思。海德格爾的納粹主義是否來自他的哲學?

 

對於海德格爾,作為人的獨特的生存方式便在於思考存在。只有人類才有選擇本真地生活的可能性。我們發現自己「被拋進了」具體的歷史場域中,我們生活在一具體時刻的一具體社會中。非本真地生活的人將兩者當成理所當然,在對當下的流行觀念毫無反思的情況下扮演著慣常的社會角色。

 

本真的生存是按照真正的自我而生活。這部分地來自於理解你自己的過去和你未來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中不可避免地包含死亡。因為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做所有事情。對死亡的意識促使人們去選擇按照真實的自己去生活。人是自主的。他們的生活必然是他們選擇的結果,即使是非本真的生活,依然是他們的選擇。

 

本真的生存同樣來自於對我們(部分的)社會性本性的意識。本真的意識包含「歷史性」(historicality):對那個用它的傳統塑造我們的社會的過去以及未來可能性的意識。這樣一種意識提供了一種脫離開流行觀念的視角。從這樣一種視角,當下能夠被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審視:它對這個社會的命運意味著什麼。

 

海德格爾將對納粹主義的獻身當成是自己本真性的表達,當成是他對德意志民族的命運的意識的表達。當卡爾·洛維特向他說:「對納粹主義的認同植根於他哲學的本質中」時,海德格爾「毫無保留地同意了我的觀點並清晰無誤地表達他的『歷史性』概念正是他的政治『參與』的基礎。同時,他明白無疑地表達了他對希特勒的信心。」24

 

就海德格爾的哲學是否該因其納粹主義而被拋棄,已經有大量的爭論。有些人論證說他的哲學蘊含了他的政治理念的種子。另一些人則認為海德格爾的納粹主義僅僅是一個令人難堪的偶然的附屬品。或許一個有不同政治理念的人會以一種反納粹主義的方式來解讀「脫離開流行觀念」。海氏哲學的晦澀難懂為這一爭論的永久持續提供了存在上的基礎。

 

對作為人的海德格爾的道德評判是顯而易見的;但對作為哲學家的海德格爾的道德評判則很容易錯失重點。對其道德評判的重點不在於他的理論和納粹主義之間的關聯;而在於其敗壞了哲學在整個社會的批判性風氣形成中理應發揮的作用。他的著作集中體現了這樣一種哲學理念:哲學是一團難以透視的迷霧,哲學的觀點不需被理解而只需被尊奉。當雅斯貝斯將「非溝通式的」思維模式與「獨裁」聯繫起來時,他無疑是正確的。

 

相信越晦澀難懂就越有價值,這只會助長盲從。越晦澀難懂就越難以被清晰地論辯,從而批判性思維就越容易萎縮。沒有什麼比助長盲從和抑制批判性思維的哲學能更好地服務於納粹。

原著:Jonathan Glover

翻譯:曉非

校對致謝:佘詩琴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Elzbieta Ettinger, Hannah Arendt, Martin Heidegger (New Haven, Conn., 1995), pp. 36-37, 48.

Hans Jonas, 『Heidegger’s Resoluteness and Resolve』, in Gunther Neske and Emil Kettering, Martin Heidegger and National Socialism: Questions and Answers, trans. Lisa Harries (New York, 1990).

Martin Heidegger, Discourse on Thinking, quoted in Richard Wolin, 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A Critical Reader (Cambridge, Mass., 1993), p. 9.

Hugo Ott, Martin Heidegger: A Political Life, trans. Allan Blunden (London, 1993), p. 379.

Martin Heidegger, 『Creative Landscape: Why Do We Stay in the Provinces?』, in Anton Kaes, Martin Jay and Edward Dimendberg (ed.), The Weimar Republic Sourcebook (Berkeley, Cal. 1994), p. 427.

Ettinger, Hannah Arendt, Martin Heidegger, p. 48.

Ott, Martin Heidegger, p. 169.

Sluga, Heidgegger’s Crisis, p. 172.

Martin Heidegger, 「The Self-assertion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 in Neske and Kettering, Martin Heidegger and National Socialism, pp. 5-13.

Ott, Martin Heidegger, p. 190.

Ott, Martin Heidegger, pp. 177, 184-5.

Ott, Martin Heidegger, pp. 336-40.

Martin Heidegger, Facts and Thoughts, quoted in ibid, p. 139.

Ott, Martin Heidegger, p. 294.

Martin Heidegger, interview with Der Spiegel (1966), trans. Lisa Harries, in Neske and Kettering, Martin Heidegger and National Socialism, p. 54.

Martin Heidegger, Letter on Humanism, in David Farrell Krell (ed.), Martin Heidegger: Basic Writings (London, 1993), p. 254.

John Felstiner, Paul Celan: Poet, Survivor, Jew (New Haven, 1995), pp. 242-7.

Hannah Arendt, 「For Martin Heidegger’s Eightieth Birthday」, in Neske and Kettering, Martin Heidegger and National Socialism.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Oxford, 1962), pp. 97-8.

Martin Heidegger,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trans. Ralph Manheim (New York, 1961).

Paul Edwards, 「Heidegger’s Quest for Being」, Philosophy (1989).

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 Norman Kemp Smith, 「Transcendental Dialectic」, Book 2, ch. 3.

Jean Améry, At the Mind’s Limits: Contemplations by a Survivor on Auschwitz and Its Realities, trans Sidney and Stella Rosenfeld (New York, 1986), pp. 18-9.

Karl Löwith, 「Last Meeting with Heidegger」, in Neske and Kettering, Martin Heidegger and National Socialism, p. 158.

相關焦點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王慶節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七個部分,他從對哲學家類型的區分和對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切入,進入到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背景的探尋,進而深入分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以及他對科技時代的思考與批判,對新時代的召喚。講座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 海德格爾的「轉向」 / 翻譯
    海德格爾的關鍵性的短語給出存在(Es gibt Sein)現在就可以被翻譯作:居有 / 敞開狀態使意義性得以可能。海德格爾的關注重點從意義性到它的根源的轉換在1927年《存在與時間》的大綱中就已經有所謀劃了。《存在與時間》被規劃為兩部,我們可以將它們縮寫為BT I(基礎存在論)和BT II(歷史性的解構),但在這裡我們只關注BT I。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探討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海德格爾是二十世紀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他曾經想和中國的一位學者一起把《老子》翻譯成德文。你們的張祥龍老師是在巴赫洛拿的博士學位,我是他的指導老師之一,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海德格爾和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之間的關係的。
  • 跟隨大師讀懂哲學家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為什麼要讀海德格爾說起海德格爾,「怎樣讀海德格爾」的問題可能比不上「為什麼讀海德格爾」的問題那麼關乎切身利益沃納· 布羅克(Werner Brock)是首位將海德格爾的作品翻譯成英語並出版的人,他在1935年倫敦大學舉辦的系列講座中總結了這一觀點(早期討論海德格爾的英語文章中經常見到這一觀點):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的目的……是為了表明,遠遠沒有到達哲學探究的終點……我們幾乎看不見大多數必須加以抨擊的根本問題,而這些問題必須加以抨擊,靠的不是科學——科學關注的是存在的有限領域,靠的只能是未來的哲學家
  • 曹元勇:一位「慢翻譯」的推崇者
    有這樣的經歷,走上文學翻譯和編輯之路,對他來說是順理成章,而他的翻譯之路比編輯之路開始得要更早一些。  翻譯第一部作品時,曹元勇還在讀碩士研究生。「80年代後期,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開始影響中國思想和學術界。當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兩位師兄一起翻譯了海德格爾的《詩·語言·思》,這本書是由英語轉譯的,由於缺乏對哲學的系統訓練,翻譯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
  • 為了研究納粹,讀海德格爾是可恥的?/德希達
    確切地說是因為迄今為止無人能把海德格爾思想的全部作品貶低為納粹理論家的作品。否則這個檔案「記錄」將不會引起人們任何興趣。半個多世紀以來沒有一位嚴肅的哲學家能避免對海德格爾進行「闡釋」。人們怎能否認這點呢?為何要否認二十世紀如此眾多的「革命性的」、大膽的、招惹是非的作品,已經冒險地進入或甚至獻身於被惡魔侵擾的領域(依據對自身的開明性和左翼-民主的人文主義極有信心的哲學來看)。
  • 原來真的有一種情感,超越愛情:讀《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
    經常一段時間只有海德格爾單方面的或者阿倫特單方面的來信,聰明而謹慎的海德格爾知道這段師生戀公開對他們二人造成的影響,早期阿倫特的信應該都毀掉了。兩人的通信在20世紀50年代恢復,這個時候兩人的感情浮出水面,海德格爾的妻子此時才知曉。海德格爾的妻子選擇了原諒,並和阿倫特成為了好友,還有兩個人繞開海德格爾單獨的信件往來。在今天的環境,海德格爾的妻子怕是要被噴「聖母」了。
  • 海德格爾:《黑色筆記本》與滅絕猶太民族
    [原註:我們要提請注意,當赫爾曼·海德格爾與一位變得有批判性的海德格爾主義者發生衝突時,就毫不猶豫地將其封殺,正如他曾這樣對待弗朗哥·沃爾皮(Franco Volpi)。這樣,假定的「猶太化」 的廣義和狹義之間的雙重遊戲讓海德格爾得以運用國家社會主義的反猶主義的所有陳詞濫調,將《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作者任職於慕尼黑大學宣告為「一個醜聞」,而無需明確提及赫尼希斯瓦爾德是猶太人。[原註:我引用和翻譯了導致理察·赫尼希斯瓦爾德被解僱的反猶主義報告全文。見E.
  • 海德格爾與榮格書信選:榮格如何影響了海德格爾的技術觀?
    海德格爾被譽為20世紀最為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一位非常有爭議的人物。本質上來說,當下我們解讀海德格爾不能離開他思想本身的深度,海德格爾的思想無疑是他立足於世的根本,是20世紀反思現代性的一劑良藥,但生活的瑣細是管窺真切的海德格爾的一個維度。
  • 海德格爾的身體現象學
    雖然海德格爾沒有提到,但不難看出上述這一觀點出自胡塞爾的身體現象學,這一情形多少會讓我們感到一些吃驚,因為海德格爾似乎很少完全同意胡塞爾的某一觀點,這一特殊情形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探討。(125)海德格爾的這些論述無疑主要是用來反駁胡塞爾的「這裡」優於「那裡」這一觀點的,當然它們也直接顛倒了觸覺在原初的身體構造過程中的首要性這一觀點。總之,海德格爾兩次「顛倒」了胡塞爾的觀點:在探討空間性話題的《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顛倒了「這裡」的優先性;在探討身體現象的《澤利康講座》中,海德格爾顛倒了觸覺的首要性。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本人不僅沒有先後出場的時間序列的印象——夏皮羅針對海德格爾、德希達針對夏皮羅——也沒有德希達主要是在批判夏皮羅的印象。恰恰相反,在本人看來,德希達的主旨仍是解構西方強大的形上學傳統,特別是聲音(言語)居先於文字(語言)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傳統。在這個悠久的傳統裡,海德格爾顯然是最後一位大師。
  • 海德格爾是位哲學家,曾在「物」的話題上,提出萬物的詩意
    並且引起了海德格爾的關注。那麼我們首先看一下海德格爾的思想觀點。海德格爾與形上學不同的是,在關於物的追問和對於整個存在問題的追問上,海德格爾追問的對象是存在自身,既不是存在者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僅僅只是追問作為存在的存在。這也就是說,海德格爾追問的是物性自身、事物本身、存在本身。而非關注某一特別的物或者一般的物,也不是物的物性。
  • 存在是海德格爾整個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存在是海德格爾整個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存在究竟源始地意味著什麼,海德格爾是從對古希臘時代的那些開端思想家主要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的獨特闡釋中,以及對後來的形上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的獨特探討中獲得解答的。綜合他的解答,存在就是自身湧現著的自立和持續著的逗留,也就是這種意義上的在場。他認為,這是早期希臘思想家所揭示的存在的含義,是存在的真正含義。
  •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早年的海德格爾跟隨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學習現象學,極得胡塞爾賞識,他本來以為海德格爾會繼承自己的衣缽。然而當胡塞爾讀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時,他才了解到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理解,已經跟自己漸行漸遠。存在與存在者兩者的區分,海德格爾稱之為存在論差異(ontological difference),這個問題的發現與探究,是海德格爾在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 我們為什麼要讀海德格爾?對未來的深刻思考最受關注
    這套約1100萬字的鴻篇巨製今年6月剛全部出齊,是對中國學界30年來海德格爾翻譯成果的總結。海德格爾已經被公認為是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兩大思想家之一。據統計,世界上有關海德格爾哲學的研究文獻已達到哲學史第一名,超過了有關柏拉圖、康德等哲學大師的研究文獻。
  • 為什麼海德格爾在中國持續走紅
    但是,海德格爾是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對這位德國哲人,我們至今熱愛如初。」劉小楓在這本《海德格爾與中國》的弁言中如是說道。這種持續40年的熱愛對中國學界來說意味著什麼?有必要思考,「海德格爾給中國思想帶來的是怎樣的歷史時刻,因為這個問題關乎中國的未來讀書人的心性品質。」  劉小楓在書裡首先回顧了海德格爾「到中國」的歷程。
  • 從海德格爾的此在與存在,理解時間、真理、語言與虛無
    引:「存在」的意義之追尋在哲學史上,海德格爾與其西方的傳統的「存在」論提出了自身的不同的學說。重新喚醒對於「存在」這一哲學問題的追問。並使之具有了新的詮釋。在海德格爾的哲學當中,「存在」是其最為核心的概念,而理解海德格爾整個哲學體系的時候也需要用「存在」去打開其大門。
  • 海德格爾、加繆論尼採的虛無主義
    但是,還有一個更寬泛的意義觀念,它有些類似於「意味」(meaningfulness),海德格爾將其指稱為「Bedeutsamkeit」,而在英文中一般將其翻譯為「significance」(意蘊)。從這個角度上講,意義問題可能就是,「她在感恩節都不露臉,這到底意味著(mean)什麼?」或者,「這究竟是什麼意思(meaning)!?」或聲稱,「我不明白那種活動的意義(meaning)。」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早期海德格爾著作的陸續出版,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那些在此之前未曾被公開展示的講座稿描繪出了《存在與時間》之前海德格爾的思想地形。1920-1921年冬季學期海德格爾做了名為《宗教現象學引論》的講座,在其中他正式提出了「形式顯示」的思想。
  • 海德格爾與保羅·克利:藝術作品與真理有關嗎?
    保羅·克利(1879-1940),出生於瑞士藝術家庭,其高度視覺化的風格受到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藝術運動的影響,克利同時也是一位筆耕不墜的藝術理論家,實驗和深刻地探索色彩理論,並且毫不保留地將延申、擴展、實踐,他的講座被集結出版成《論形式和設計理論》(Writings on Form and Design Theory),該著作之於現代藝術的重要性不亞於達文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