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李紅霞 王靜) 2020年5月20日下午,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的「東吳哲學系列講壇(2020)」第二講通過騰訊會議線上舉辦,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王慶節教授應邀作了題為「『基礎存在論』的三個『突破』與『主體性哲學』」的學術講座。

  本次講座由蘇州大學哲學系副主任李紅霞老師主持,哲學系主任吳忠偉教授致辭,國內外哲學界三百多名師生參與了本次講座,講座場面火爆,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2020年5月20日下午,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舉辦線上「東吳哲學系列講壇(2020)」 第二講,王慶節教授作題為「『基礎存在論』的三個『突破』與『主體性哲學』」的學術講座。

  王慶節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七個部分,他從對哲學家類型的區分和對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切入,進入到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背景的探尋,進而深入分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以及他對科技時代的思考與批判,對新時代的召喚。講座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第一部分區分了兩種類型的哲學家,即「巔峰型」的哲學家與「先知型」的哲學家。「巔峰型」的哲學家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體現,代表了這個時代最核心、最輝煌的思想;而「先知型」的哲學家更多的是對他所處的時代的基礎、對那些當時被認為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概念和說法提出疑問、挑戰和批判的哲學家,前者如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作為希臘精神的頂端或巔峰、康德和黑格爾是近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後者如蘇格拉底、笛卡爾、尼採和海德格爾。作為先知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堅持從「存在問題」這一最基本的問題出發,一直到他生命的終點,他如同深邃幽暗的思想夜空中的一顆星星,是一個孤獨者,是一點孤寂的閃光。

  第二部分區分了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對於「問題」,人們能夠給出答案,可是對於存在問題,它作為最根本的問題,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答案。不僅沒有答案,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甚至不知道怎樣對這種問題「發問」,這種問題就是「疑難」。「存在問題是完全不同的問題,海德格爾說我們對之不僅沒有答案,我們還不知道怎麼發問,我們甚至還沒有『語詞』和『語法』。」這也是海德格爾的著作晦澀難懂的原因之一。海德格爾對「存在」這一基本問題的發問即是去探尋「林中路」。

  第三部分探尋了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的兩個直接背景,即克爾凱郭爾和尼採。克爾凱格爾那裡,存在的真理和真正的基督啟示不是通過一種理性的、邏輯推演的、體系性的或形式化的方式,而是通過一種在極端情境下的生命體驗來達到的,而這種生命體驗完全超出了人的理性的、概念的、形式的思維方式。而在尼採那裡,在虛無背景下襯託出來的人生境況,只有通過「重估一切價值的」「強力意志」才能得到折射。這些對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起到了直接性的催生作用。

  第四部分解釋了基礎存在論的「主體性」問題。在海德格爾看來,自笛卡爾到康德的現代哲學,無一不以作為主體性的人的認知理性作為其思考的起點、基礎與核心,所不同的是對這個主體的本質的理解和解釋。海德格爾認為,在哲學上試圖為現代性奠基的眾多主體性自我的理論中,都或多或少地預設有一個主體、客體二元分割的存在論前提而不自知。

  第五部分重點分析了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在哲學上的三個重要突破:關於「主體」概念的突破、關於「真理」概念的突破、關於「時空」概念的突破。用生存在世的Dasein的存在論/生存論分析取代認知的或意識的「我」的知識論/先驗論分析;用真理之為「真實性」的展開來取代真理之為命題判斷和論證的「真確性」驗證;用勃興生發、有摺疊伸縮、有厚度的「時空」來取代我們現時流行的「線性量化時空」,這三個根本性的突破,把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跟傳統的以知識、意識和情緒這些精神現象為核心的其他存在論區別開來,也構成海德格爾哲學的最初的高峰。

  第六部分是關於「唯我論」還是「本我論」的爭論。由於海德格爾並不諱言他的存在真理觀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即真理一般通過Dasein的親臨存在和存在的親臨展開出來,所以,人們往往會批評他的唯我論立場。但王慶節指出,海德格爾所持的實際是一個哲學「本我論」的立場,而不是一個哲學「唯我論」的立場。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唯我論」在哲學上強調宇宙皆備於我或我心,我或者主觀精神是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所以被認識、所以有意義的全部根據和最後目的。而「本我論」只是一個哲學發問和思考所必經的開端,並不是存在的全部根基和最終深淵之所在;它是一個必經通道,但不是全部,甚至有朝一日,可能成為不完全是必須的或最重要的通道。海德格爾基礎存在論的這種「本我論」的立場將笛卡爾以來一直佔據近代哲學主流地位的知識、精神、意志或意識的主體論和本體論推向了極端,從而使得突破這一主體性或本我論的哲學可能性得以第一次真正地顯現出來。

  第七個部分是王慶節教授從海德格爾思想出發對現實的思考與批判:「科學時代的哲學不思」。海德格爾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雖然號稱是理性的生物,是愛智之人,但實際上「名高而不實」。海德格爾甚至說在我們這個時代,「科學不思」。他想通過Was heißt Denken?(《什麼叫思?》或《什麼召喚思?》)之heißen(召喚),通過關於「存在的思想」的考察,去「召喚」思想或者哲思的新的開端。海德格爾的「什麼召喚思」正是在召喚一個和我們今天的科技時代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在這樣的意義上,王慶節教授把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稱之為對未來時代哲思的呼喚、召喚和等待,把海德格爾稱為召喚未來時代的先知。

  在結尾部分,王慶節教授還將「科學時代的哲學不思」和海德格爾墓碑飾以「星」預示星際交流指示對新哲思的召喚聯繫講解,表達了對新時代新哲思的殷殷期盼,將思想的深度與現實的關切完美地結合了起來。

  講座的第二個重點環節是師生的提問與討論。與會師生就「此在的常人化機制」、「對海德格爾此在概念的把握是否走向直覺、體悟」、「現實中如何做到去蔽、去把握真理」、「海德格爾哲學與倫理維度、公共領域」等問題同王慶節教授進行交流,王慶節教授對提問一一做出了耐心的解答。師生們的提問非常熱烈,以至於不得不延長講座時間。

  講座中,王慶節教授深入淺出,以深厚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幽默通透的講演藝術給與會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紛紛表示講座十分精彩,受益匪淺。大家都期待著與王慶節教授的後續交流,共同在哲學和學術的殿堂裡遨遊。

  王慶節簡介: 

  王慶節,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美國杜蘭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學(1984-87),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1993-95),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1995-2002),香港中文大學(2000-2019)。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西方哲學,尤其是海德格爾和解釋學哲學;東西方比較哲學;形上學和倫理學理論。近期主要著述有《親親相隱、正義與道德兩難》;《道德感動與儒家示範倫理學》;《海德格爾與哲學的開端》;《超越、超越論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翻譯、理解與解釋》(合編);《德性、法律與中國傳統–比較視野下的倫理與法理》(編)等。近年譯著有《形上學導論》(新譯本)、《康德與形上學疑難》。曾參與翻譯《存在與時間》和參與主編《海德格爾文集》(30卷)。

  

相關焦點

  • 跟隨大師讀懂哲學家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為什麼要讀海德格爾說起海德格爾,「怎樣讀海德格爾」的問題可能比不上「為什麼讀海德格爾」的問題那麼關乎切身利益帶有分析性敏感力的哲學家,往往把海德格爾視為一種倒退,回歸到昔日可悲的形上學(亦即非科學)思辨——這種形式唯有仰仗他那表面上的無力或回絕來得出清晰的、合乎邏輯的分析性論證。海德格爾曾加入納粹黨,這只會使分析哲學家們更容易忽視他,或者僅給他留個腳註的位置。
  •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海德格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亦是整個現象學思潮的核心人物。他生於德國巴登烏騰堡郊區梅斯奇希村的一個宗教家庭,這成長背景使他終其一生都帶著夾雜著宗教意識的鄉土氣息,尤其反映在他的後期思想之上。早年的海德格爾跟隨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學習現象學,極得胡塞爾賞識,他本來以為海德格爾會繼承自己的衣缽。然而當胡塞爾讀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時,他才了解到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理解,已經跟自己漸行漸遠。
  • 翻譯 | 一位倫理學家眼中的海德格爾
    對於一個哲學家,我們或許期待他能對他所支持的那個在人類歷史上造成最深重災難的運動有所反省。海德格爾的回應是沉默。或者更糟:這種沉默間雜了故弄玄虛的、以減小自己的責任為目的推諉,暗示在納粹主義的本質中依然有某種好的東西、以及納粹的暴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 德國偉大哲學家,海德格爾八句經典名言,你能體會出什麼樣人生?
    20世紀,被公認最重要的哲學家陣營裡,有一位德國哲學家的地位舉足輕重,他的哲學思想深刻,影響巨大。他是奧地利哲學家胡塞爾的學生,他是「存在主義」集大成者,而這一思想是20世紀最有力量,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他就是海德格爾,今天我們來聊聊他的故事。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探討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海德格爾是二十世紀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他曾經想和中國的一位學者一起把《老子》翻譯成德文。你們的張祥龍老師是在巴赫洛拿的博士學位,我是他的指導老師之一,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海德格爾和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之間的關係的。
  • 為了研究納粹,讀海德格爾是可恥的?/德希達
    確切地說是因為迄今為止無人能把海德格爾思想的全部作品貶低為納粹理論家的作品。否則這個檔案「記錄」將不會引起人們任何興趣。半個多世紀以來沒有一位嚴肅的哲學家能避免對海德格爾進行「闡釋」。人們怎能否認這點呢?為何要否認二十世紀如此眾多的「革命性的」、大膽的、招惹是非的作品,已經冒險地進入或甚至獻身於被惡魔侵擾的領域(依據對自身的開明性和左翼-民主的人文主義極有信心的哲學來看)。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德格爾應徵入伍,兩個月後因身體原因退伍,在弗萊堡從事了兩年的軍郵工作。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期間撰寫出版了重要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從此聲名鵲起。
  • 海德格爾與榮格書信選:榮格如何影響了海德格爾的技術觀?
    海德格爾被譽為20世紀最為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也是一位非常有爭議的人物。本質上來說,當下我們解讀海德格爾不能離開他思想本身的深度,海德格爾的思想無疑是他立足於世的根本,是20世紀反思現代性的一劑良藥,但生活的瑣細是管窺真切的海德格爾的一個維度。
  • 海德格爾是位哲學家,曾在「物」的話題上,提出萬物的詩意
    並且引起了海德格爾的關注。那麼我們首先看一下海德格爾的思想觀點。海德格爾與形上學不同的是,在關於物的追問和對於整個存在問題的追問上,海德格爾追問的對象是存在自身,既不是存在者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僅僅只是追問作為存在的存在。這也就是說,海德格爾追問的是物性自身、事物本身、存在本身。而非關注某一特別的物或者一般的物,也不是物的物性。
  • 哲學家尼採、海德格爾、薩特真的可以改變你的生活嗎?
    以及加裡·考克斯(Gary Cox)撰寫的《如何成為一個存在主義者》(Lessons in Stoicism ),這是一本真正的「自助書」,書中按照尼採(Nietsche)、薩特(Startre)、加繆(Camus)和其他偉大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提出的存在主義原則為人們提供了清晰的生活建議。
  • 海德格爾 | 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者
    記憶  油畫   130x150cm   2016-2017年   周濤.元吉   作者劉敬魯,原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04期轉自《哲學王》微信公眾號,ID:zhexueking對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者
  • 借海德格爾聊聊西方哲學和東方文化
    西方哲學家喜歡「較真兒」,不喜歡模糊美,但好處是能把事情說清楚,邏輯分明。當然,很多東西用邏輯是無法完全說清楚的,但那是後話,很多人連基本邏輯思辨的素質都不具備,沒有資格看不起邏輯。根據我的觀察,今天的人,如果沒有起碼的邏輯思辨能力,直接就鑽進東方文化的懷抱中,很容易走向神秘主義、甚至封建迷信的怪圈中。
  • 現象學前沿系列講座|林子淳:海德格爾生存論的基督教源頭:通過路德回到保羅的終末時刻
    林子淳教授開場便指出:海德格爾生存論與基督教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海德格爾如何通過討論保羅建構自己的現象學,在相關討論中不僅已經呈現了《存在與時間》的若干基本論題,甚至先行預示了海德格爾中後期轉向的內在理路。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海德格爾較為注重對保羅文本的解讀,但其根本的著眼點仍然是現象學哲學,這裡的保羅並非神學傳統中的保羅,而是海德格爾式的保羅詮釋。
  • 政治與哲學︱海德格爾的1933年:納粹主義與哲學家
    他試圖證明,納粹主義或者說疑似納粹主義的那種政治傾向始終貫穿著海德格爾的整個生涯。不管怎麼說,它至少比純粹的海德格爾哲學研究要「進步」些。這類史學考證確實不太像是哲學應該做的事情,但對我們來說,這件事情與文本分析同樣重要:「知道我們是否未受道德的欺騙」。尤其是對於海德格爾這樣一位有著「狐狸」之稱的、善於經營自己文本的哲學家。
  • 原來真的有一種情感,超越愛情:讀《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
    然而,他們之間塵封已久的通信集的公開,讓世人得見當代大哲學家們之間的愛情,也讓這段愛情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理解。通信集收錄了從1925年到1975年這半個世紀兩個人的信件。但兩人的信件更多時候是不對應的。經常一段時間只有海德格爾單方面的或者阿倫特單方面的來信,聰明而謹慎的海德格爾知道這段師生戀公開對他們二人造成的影響,早期阿倫特的信應該都毀掉了。
  • 黃旺讀《伽達默爾傳》︱哲學與生產它的哲學家
    有的人可能想從傳奇哲學家的人生歷程中尋找某種典範人格,或獲得某種感召自己的力量。又或者有人僅僅出於好奇,想知道孕育那些偉大思想的哲學家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但如果人們都抱著這樣的目的去讀大部分哲學家的傳記,那他們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以此來看大部分傳記都是乏味的。除了少數像馬克思這樣非正統書齋式的哲學家,大概不會有傳記電影會選擇哲學家作為傳主,他們那驚心動魄的歷險主要封閉在思想著的大腦裡。
  • 海德格爾質疑西方現代理性主義,「親近」中國傳統思想求變創新
    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親近性。他認為,東方式的思想,如老子和道家,不會追求一直確定不變的東西。比如說,老子的道是不可言說,無名無狀,人就在道中,但你又不可能把道完全固定下來。所以,海德格爾晚年認為,這就是西方技術社會的思想根源。技術的本質就是我們先把世界認識清楚,然後就能夠控制它。《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他在書中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海德格爾認,現代理性主義作為現代文明的哲學基礎,本身是沒有根的,西方文明的危機就是這種理性主義的哲學造成的。
  • 海德格爾的身體現象學
    三、動態的身體:身體—身體化(Leiben)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醫學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身體現象,他們處理的僅僅是軀體功能意義上的身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澤利康講座》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滿足哲學家探尋某個哲學問題時的好奇心,更主要的是為了幫助這些醫學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身體現象。
  • 阿倫特逝世45周年 :「愛命運」的哲學家
    Arendt12月4日是漢娜·阿倫特45周年的忌日,這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出版了《極權主義的起源》、《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等頗具爭議的著作,提出了「極權統治」、「平庸之惡」等政治名詞。
  • 藝術史的人文主義基礎——再論海德格爾—夏皮羅—德希達之爭
    本人不僅沒有先後出場的時間序列的印象——夏皮羅針對海德格爾、德希達針對夏皮羅——也沒有德希達主要是在批判夏皮羅的印象。恰恰相反,在本人看來,德希達的主旨仍是解構西方強大的形上學傳統,特別是聲音(言語)居先於文字(語言)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傳統。在這個悠久的傳統裡,海德格爾顯然是最後一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