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尼採、海德格爾、薩特真的可以改變你的生活嗎?

2020-12-11 文穴工作室

譯者:Eno

作者:Neil Armstrong

校對:LITCAVE工作室

配圖:Online

這裡是文穴的翻譯局,今日分享的是BBC文化頻道作者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文章,由Eno為大家翻譯,僅供學習分享。

正文

有關蘇格拉底、尼採等人的哲學著作都是時下最受歡迎「自助書籍」。

但是他們真的能對人們的生活起到幫助嗎?

一個兩千年前思想家的思想真的會對我們有幫助嗎?

19世紀備受爭議的德國學者如果在現在真的會是一個好的生活導師嗎?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的研究會是讓你成為新的自己的關鍵嗎?

出版商們認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為出版業的最新趨勢即是將哲學家定位為指導人們進行自我幫助的導師。

約翰·塞拉斯(John Sellars)在去年秋天出版了《斯多葛主義的教訓》(Lessons in Stoicism )一書,旨在告訴我們如何從古代斯多葛主義中受益。以及加裡·考克斯(Gary Cox)撰寫的《如何成為一個存在主義者》(Lessons in Stoicism ),這是一本真正的「自助書」,書中按照尼採(Nietsche)、薩特(Startre)、加繆(Camus)和其他偉大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所提出的存在主義原則為人們提供了清晰的生活建議。

還有安東尼·麥克高恩(Anthony McGowan)的《如何教你的狗狗的學會哲學:對哲學大問題的古怪介紹》(How To Teach Philosophy To Your Dog:A Quirky Introduction to the Big Questions in Philosophy),這本書的開篇從建議讀者學習哲學從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開始,到最後思考了人生的意義何在。

同時,布萊恩·霍爾(Bryan Hall)最近出版的《殭屍啟示錄道德指南》(An Ethical Guidebook to the Zombie),設想了殭屍「行屍走肉」般的情景,以此為背景向讀者介紹約翰·斯圖爾特·米爾(John Stuart Mill)和康德(Kant)等思想家曾探索過的一些重要的道德困境。

以及貝弗利·克拉克(Beverley Clack)的《如何成為失敗者並仍然生活得很好》(How to be a Failure and Still Live Well),該書結合了哲學和神學的思想,思考失敗如何幫助人們過上美好的生活。

亞里斯多德

在20世紀,哲學被認為是一個極富挑戰的領域,是會讓專家學者們都思緒混亂的一門學科。

現在,讀者們可以在書架上找到有關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方法:古代智慧如何改變你的生活》(Aristotle’s Way: How Ancient Wisdom Can Change Your Life)、21世紀生存手冊《存在主義者的生存指南》(The Existentialist’s Survival Guide )以及關於尼採(Nietzsche)的書——《尼採會怎麼做?》(What Would Nietzsche Do?)《戰勝你自己:我們時代的尼採》(What Would Nietzsche Do?)。

因此,已故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宣稱「哲學已死」顯然為時過早了。

薩特(來源:網絡)

為什麼哲學會重新流行起來?

在20世紀,哲學被認為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領域,是會讓專家學者們思緒混亂的學科,它讓專家們在晦澀難懂的概念上爭論不休。而且,雖然哲學與現實世界沒有多大關係可為什麼又脫離學術界在大眾中變得流行起來了呢?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公眾理解哲學的教授安吉·霍布斯(Angie Hobbs)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全球危機的時刻。

他說道:「我認為哲學正在蓬勃發展的原因與治療和倫理哲學在希臘化時期的飛速發展是一樣的,那也是一個巨大變化的時期,希臘城邦解體,亞歷山大大帝和馬其頓帝國的這些擁有巨大權力的也發生了變化。」

「現在,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世界正處於極端的變化中——無論是經濟、地緣政治還是氣候變化等方面。

自由民主能生存下去嗎?地球能生存下去嗎?當下確實存在很多令人擔憂的問題。而在這個非常不確定時期的中,人們迫切地需要尋找到一種能夠指引他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的東西。」

《斯多葛主義的教訓》一書的作者塞拉斯(Sellars)也同樣這麼認為:「這可能是人們對自助哲學越來越感興趣的一個因素。畢竟,名人、心理學家、運動員、管理顧問和神秘主義者都有自助書籍。那哲學為什麼不能有?」

塞拉斯說道:「我認為在20世紀,甚至一直到千禧年,都存在著一種樂觀和進步的感覺——每個人都在變得更富有,大家可以想要什麼就擁有什麼,所以人們都並沒有真正地停下來讓自己有時間思考。

但當還貸日期來臨時,所有的樂觀情緒就都被吸走了。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做,一切都不會有改善。因此人們開始思考:『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些問題的產生讓他們對指導建議有了興趣。

古代和現代的哲學家都是提供此類生活建議的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正在重新思考古老的哲學觀念。」

成為斯多葛學派

斯多葛學派是目前發展最為蓬勃的一種思想體系。它來自西方哲學之父——古希臘人蘇格拉底,而後來的斯多葛學派則主要基於生活在公元1世紀和2世紀的三位思想家的作品:尼祿的導師塞內加、愛比克泰德和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

儘管大多數斯多葛派普遍對巨額財富持悲觀態度,但有關斯多葛派的畫作卻常常在矽谷出現,Twitter的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據說就是斯多葛派的粉絲,蘋果的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也曾說過:「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技術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簡單地說,斯多葛派的關鍵原則是教你承認你無法控制生活中很多事情,並接受你屬於自然——一個更大整體的一部分。

斯多葛派認為,過上好日子的關鍵是內在而不是外在。

約翰·塞拉斯(John Sellars)是「禁慾周」(Stoic Week)的創始人之一。這是一項全球範圍內的線上活動,自2012年起每年舉辦一次,目的是研究僅僅遵循一周的「禁慾周哲學」是否會給人們帶來明顯的心理益處?結果表明是可以的。

「斯多葛學派認為,過上好的生活的關鍵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這是關於培養正確的性格以及正確的心態」,塞拉斯說。「這與你擁有的東西或外部世界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無關。」

存在主義是另一個被挖掘出來的有關於人生經驗的哲學體系。但是,當外行讀者拿起斯多葛派、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的作品時,他們會覺得這些作品是能夠讀懂,但存在主義者如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和讓-保羅·薩特( Jean-Paul Sartre )的作品卻極具挑戰性,甚至對專業人士來說也是如此。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總結了一本有關與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評論,在採訪時他承認道:「我很清楚我沒能完全很好地理解」,又一邊做著鬼臉一邊說:「不過這一本確實印刷得最為精美。」

存在主義不適於用作簡明、簡單的解釋。一些這麼認為的哲學家拒絕了這個標籤即「存在主義是一種哲學方法,它始於個體的人類主體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行動。」

套用薩特的說法:「存在先於本質」「它重視自由和真實:面臨的挑戰是來自世界,這個世界充滿激情,真誠和勇氣,這個世界沒有個人賦予它的意義,而且這個世界往往是荒謬可笑的。」

海德格爾

霍布斯說道:「總結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尼採或其他任何人的觀點的書籍都需要非常誠實地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簡化了非常複雜、困難、具有挑戰性和棘手的思維系統。」

「他們必須非常誠實,這些書籍只是在歸納哲學精要。『好的哲學書籍』不應該是簡化了的哲學,它必須將哲學呈現為珠穆朗瑪峰的山麓。哲學是非常困難的,頂峰也非常高。這些書還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哲學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它也不是一根魔杖,只要撒點仙塵就能修復你的生活。」但是,這些書籍卻是是所有類型的人受用的。

布盧姆斯伯裡(Bloomsbury)的出版商科琳·科恩特(Colleen Coalter)說,「這類書沒有典型的讀者特徵。

我們可以發現各個年齡段都存在學習哲學的人。讀者的多樣性反應了哲學的長期性,以及哲學的問題在任何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一事實。」

與此同時,塞拉斯表示希望這些書可以成為讀者進入哲學世界的大門,從而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哲學探究。

但最重要的是,他說:「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有人可以從這些書中學到某些東西,並且在處理日常生活的壓力和感到壓力時能真正幫助到他們,那麼使哲學書籍成為新的潮流並沒有太大的危害。」

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法國最具影響力哲學家之一,薩特十句哲理名言,感受其哲學人生
    今天,是這位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哲學家、文學家之一40周年忌辰,我們用他10句最具哲理的名言,一起來緬懷他!薩特與加繆在哲學與文學領域並駕齊驅,二人不僅是哲學家,也都是優秀的文學家。值得一提的是,薩特還是優秀的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在哲學方面,薩特繼承了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思想,並將存在主義發揚光大。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王慶節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七個部分,他從對哲學家類型的區分和對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切入,進入到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背景的探尋,進而深入分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以及他對科技時代的思考與批判,對新時代的召喚。講座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 海德格爾、加繆論尼採的虛無主義
    若有人問,「你知道什麼是錘子嗎?」這可能意味著,「你知道『錘子』這個詞指的是什麼嗎?」但是,還有一個更寬泛的意義觀念,它有些類似於「意味」(meaningfulness),海德格爾將其指稱為「Bedeutsamkeit」,而在英文中一般將其翻譯為「significance」(意蘊)。從這個角度上講,意義問題可能就是,「她在感恩節都不露臉,這到底意味著(mean)什麼?」
  • 薩特 正視生命中的虛無
    從照片上看,薩特也是這樣一個高深莫測的哲學家:黑色寬邊眼鏡,叼著菸斗,一臉嚴肅沉思的表情,寬大的西服和考究的領帶顯示了他的法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至於他的研究工作,你只要看一眼他那本厚實沉重如磚頭的代表作就夠你敬而遠之了,光書名就夠你頭大,這本書的名字叫:《存在與虛無》。
  • 尼採的「超人」真的那麼可怕嗎
    只有超人可以從零做起,創造新的道德和價值。在尼採眼裡,超人像個嬰孩,他無辜、純真、美好、一無所有,可以從頭再來,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尼採把超人創造價值,叫隱喻遊戲,和語言有關的遊戲,像追求真理的意志,追求美德的意志,簡稱求真意志、求善意志。
  • 跟隨大師讀懂哲學家海德格爾
    要想弄清此人的地位,我們能夠舉出許許多多各種各樣深受其著作影響的重要哲學家——包括德國哲學家漢娜· 阿倫特、漢斯– 格奧爾格· 伽達默爾和尤爾根· 哈貝馬斯,法國哲學家讓– 保羅· 薩特、西蒙娜· 德· 波伏瓦、莫裡斯· 梅洛– 龐蒂、米歇爾· 福柯和雅克· 德希達,還有英語世界的哲學家,如查爾斯· 泰勒、理察· 羅蒂、休伯特· 德雷弗斯和斯坦利· 卡維爾。
  • (高考素材)外國哲學家(1):尼採及其思想
    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對尼採來說,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尼採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儘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存在」在海德格爾心中是什麼意思?是上帝嗎?不是。在海德格爾看來,上帝也只是一個「存在者」(在德文中叫entity),「存在」和「存在者」是不一樣的,二者不能混淆,「存在」本身不是一個「存在者」。古希臘哲學家關心「存在」本身,而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實際上是一個世界圖象時代了。人們把握的世界只是複本,而複本和原本是不一樣的,複本是可以不斷被複製的。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你知道他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嗎?他認為創造一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問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在「遊戲」中理解遊戲。薩特甚至你可以把他的觀點理解為哲學即語言。
  • 政治與哲學︱海德格爾的1933年:納粹主義與哲學家
    戰後海德格爾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功臣之一當然是後來被他強烈批判了的薩特。在戰後,海德格爾似乎真的發生了某種「轉向」:如果說三十年代的著作基調是「戰爭」,那麼現在的基調則是「泰然任之」,他開始考慮詩與思的問題,而徹底冷卻了政治參與。至少看起來如此。
  • 二十位哲學家對生命的點撥
    微課推薦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孫周興老師便開始翻譯,像海德格爾的《林中路》《路標》《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尼採》,像尼採的《悲劇的誕生》《權力意志》,這些經典著作都收錄於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名著」裡。在我們的印象裡,哲學似乎是象牙塔裡對過往事物的懷舊,跟我們當下的生活毫無關係。
  • 原來真的有一種情感,超越愛情:讀《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
    我愛你——我想讓你成為你之所是。——奧古斯丁因為太多見異思遷者的美化,「靈魂伴侶」這個詞早已變成了「出軌」的藉口。即使知名的伴侶,如波伏瓦和薩特,也難逃不愉快的收場。看來海德格爾跟賈寶玉一樣討厭「仕途經濟」。哲學家的情書也頗有哲學味道,海德格爾在讀奧古斯丁(就是寫就《懺悔錄》《上帝之城》的那位)的《論恩寵與自由意志》,在和阿倫特分享心得的時候情不自禁引用了裡面的語言表達愛意。愛,叫作我願故你在。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根據律》、《同一與差異》、 《泰然任之》、《在通向語言的途中》、《技術的追問》、《社會與反省》、《克服形上學》、《誰是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築·居·思》、《路標》等。海德格爾著作全集累計結集80餘卷,無疑是思想界的瑰寶,他用思想證明了他的一生,對當代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深遠,因此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
  • 尼採|平庸是時代的危險所在
    」這樣,哲學家與他的時代,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說哲學家是為他的歷史存在所要求並響應著這種要求,以及什麼叫一位哲學家的思想所具有的「歷史性」(歷史意義或歷史影響)就大體上比較清晰了。特別重要的,就是思想家的「內在界限」。這種「內在界限」是思想家的,更是我們自身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思想家對「未被言說的不可言說者」有了一種「切近」,但我們卻渾然不覺。
  • 我們如何繼續同不受歡迎的哲學家尼採一起生活?
    實際上,尼採並不相信大多數人具備這種「豐富的內在生活」的品位或能力,因此,就如同耶穌或克爾凱郭爾一樣,他成為了一位「得人漁夫」,他以奇特的方式鼓勵人們追隨自己,並尋找著那些將對此做出回應的人們。這就是與本書有關的內容:以個人的方式接受尼採,不是將尼採作為一位抽象的哲學家、一位有鑑賞力的文學批評家或一位學者,而是將他視為一種榜樣。
  • 半路殺出的尼採,對西方社會、文化帶來哪些威脅?
    在很多人眼裡,尼採是個危險分子。他的思想很瘋狂,很有破壞力。在尼採看來,理性、道德、信仰是騙人的玩意,背後是權力、欲望、本能,理性只不過是幌子、遮羞布。如果人的生活真像尼採設想的那樣安排,恐怕會徹底亂套。
  • 人是自己的上帝——哲學家薩特:存在先於本質
    20世紀著名哲學家薩特的哲學論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來源於1945年10月29日在巴黎所作的一次公開演講的講稿修訂而成,當中一句「存在先於本質」的名言更是膾炙人口,流傳頗廣。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這句名言?薩特討論了兩種理解人的方式,分別是「本質先於存在」與「存在先於本質」。
  • 十大著名哲學家的十大怪癖!
    等等這些問題時,往往能得出超出常人的真理,所以他們成了著名的哲學家,但是哲學家在生活中就很完美嗎?等你看完這些哲學家的怪癖,你絕對不會這麼想了。請看——十大著名哲學家的十大怪癖!1、叔本華(1788-1860)——愛養捲毛狗叔本華是精神上的流浪兒,他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地方,也不屬於任何人。
  • 人人腋下夾一本薩特的時代過去了|薩特去世40周年
    今天,也就是4月15日,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人物薩特離世40周年的紀念日。薩特(Jean-Paul Sartre),法國20世紀的哲學家、文學家和評論家。對中國讀者來說,薩特的名字不陌生;相較於雷蒙·阿隆、阿爾貝·加繆等同期的法國哲學家,我們對薩特也更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