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2020-10-03 法律讀庫

作者:馬駿(山東泰安檢察院)

原題:關於死刑量刑建議的斷想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新設立的制度,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其應用沒有罪名、刑種、刑度的限制。但是,關於重罪案件,特別是可能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案件,是否適用、如何試用,實踐中不無爭議。

今天,就死刑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提出幾點斷想。

一、個人有沒有權利放棄自己的生命?

眾所周知,刑罰死刑,包括死刑立即執行、死刑緩期執行兩種執行方式,是最嚴厲的刑罰,所以各國都很慎重。

少殺慎殺,一直是我們的刑事政策。

故意殺人案件的首選法定刑就是死刑,一名涉嫌故意殺人的公民,有沒有權利在死刑的量刑建議上簽字?

固然,我們可以說國家協商、刑罰前置等理論根據。作為一種協議,必然需要協議雙方的認可,檢察機關根據事實、情節、證據認為死刑是合適的,可以指控求刑。犯罪嫌疑人籤字認可放棄自己的生命(有條件的放棄)可以嗎?

我覺得我應當一命抵一命,國家可以確認嗎?

或許,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效力來自於逐層的認可、權威的加碼。量刑協商、庭審核實、判決認可,一步一步強化了效力。仍然需要追問,第一層,協議一方,有處分權嗎?若底層不具有的效力,可以在遞進的過程中暗暗追加嗎?

對個人生命法益的放棄並不少見,自殺、自殘是不是犯罪,本身就存在爭議。自殺有時候是犯罪,有時候可以出罪,分外離奇。雙方相約自殺,一方自殺未遂的,可能出罪,因為他試圖自殺了。一方沒有著手自殺的,可能有罪,因為他沒自殺。

除了對他人生命的侵犯、威脅的理由外,自殺本身的特殊性我們可以不考慮嗎?

經過法定程序確認的放棄生命法益是否合適?如果認為犯罪嫌疑人沒有權利就死亡協商,那麼就不允許死刑認罪認罰。對不起,你沒有權利在法律層面確認自己的生命走向,哪怕依附於國家公權力。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初衷是什麼?

允許和正當,從來都是兩個問題,人為制度的適用應當考慮合目的性,而不僅僅是可行性。創設的制度的生命力在於正當,而不是習慣。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正當性來源中,繞不開訴訟經濟、司法成本的考量。

現有的刑事訴訟格局,對重罪案件強制設定了高昂的司法成本,個人沒有權利程序從簡,死刑案件必須經過反覆考量,不斷研判,來來回回,反覆打磨。

面對人剝奪人的生命的裁判,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是人性。

中院審判、高院、最高院的覆核,可以更加訴訟經濟嗎?較之於人的生命,所有的其他人為設計,應當敬畏。

不得不說,效率和公平是無法調和的,或者是不允許通過試錯而調和的。蘿蔔快了不洗泥,忙中出錯,複習一遍看出錯誤,是人類認知的規律,是客觀的。

三、協議允許毀約嗎?

認罪認罰從寬的生效,需要經過審判的洗禮。

有的認為,認罪認罰的審判是確認式審判,好像是蓋章式審判,相當於三方協議。那麼,協議雙方到底是誰?是不是蓋章後的合同就有了獨立的價值?合同雙方想毀約,法院管嗎?是不是誰想毀約,就對誰不利?

一方試圖毀約,應該怎麼辦?實踐中往往是,被指控方通過上訴等方式試圖毀約,因為上訴不加刑對他更有利。但是增加的上訴沒有實現制度初衷訴訟經濟的效果,得利似乎也不妥當。假設,指控方發現自己錯了,試圖通過抗訴等方式毀約,是不是也要承擔不利的後果?落子無悔,分不分黑白?

認罪的,認錯了,認重了,後悔了;指控的,指控輕了,指控重了,後悔了。協議的甲方乙方有區別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覺得效率有餘而公正不足,可以補救嗎?

或者通俗點說,浪費啥還上啥,犧牲了效率就拿效率報復,浪費了成本就拿成本報復,反悔的,羈押的期限不計期限,引發程序的,所有的程序核算國家成本,但是必須折算到刑罰嗎?怎麼折算的?

四、生命可貴,人心脆弱

人有生本能,也有死本能(弗洛伊德語)。個體性的自殺,如抑鬱症;群體性的自殺,如戰爭,都是很奇怪的現象。

面對強烈的刺激,人都可能出現應急性心理障礙,而且可能幾天、幾月、幾年後爆發,無法一概而論。殺人是巨大的刺激,必然引發各種應激反應。

假設,犯罪嫌疑人殺人後心境難平,一心求死,想好了同歸於盡,籤署了死刑立即執行的量刑建議,後來後悔了,正常嗎?需要用法律責難嗎?假設,殺人後剛開始一心求活,自首、認罪、認罰,後來又活在無盡痛苦中,覺得還不如死了算了,就值得受到刑罰的鼓勵嗎?

量刑建議,是一種推演。死刑存廢之爭,涉及很多層面問題。保留死刑的理由之一,是死刑有震懾作用。廢除死刑的理由之一,是論證死刑沒有震懾作用。

在量刑協議過程中,雙方需要協商談判,如果死刑存在的合理性在於其震懾,死刑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最後出現才好,還是允許討論才好?

人類制度的生命,在於理性的思考,反覆的掂量、殘酷的打磨而產生的生命力,面對涉及生命的制度,更應如此。

點分享

相關焦點

  • 死刑如何減輕處罰,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想法
    作為一種新近建立的制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犯罪,處罰的刑種和處罰程度沒有任何限制。但是,在實踐中,關於重罪案件的適用性存在很多的爭議,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的案件。今天,筆者對寬大處理制度在死刑案件中的適用提出了一些想法。1.個人是否有權放棄生命?死刑,包括立即執行死刑和緩期執行死刑,這是最嚴厲的懲罰,因此所有國家都非常謹慎的適用。少殺慎殺一直是我們的刑事政策。故意殺人罪的第一個法定刑罰是死刑。
  • 規範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適用條件
    各部門要統一思想認識,加強溝通交流,形成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工作合力。  從當前司法實踐來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輕罪案件中適用率比較高,在重罪案件特別是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中適用相對較少。為提升在重罪案件中的適用率,確保制度的全面施行,筆者就四川全省2019年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適用情況,進行相應分析,以提出對策。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適用所有刑事案件
    根據指導意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貫穿刑事訴訟全過程,適用於偵查、起訴、審判各個階段,沒有適用罪名和可能判處刑罰的限定,所有刑事案件都可以適用,不能因罪輕、罪重或者罪名特殊等原因而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認罪認罰獲得從寬處理的機會。但「可以」適用不是一律適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後是否從寬,由司法機關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決定。
  •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張寒玉* 盛常紅**  [摘 要]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符合我國司法制度現狀的現實選擇,但與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其關注的不僅是公正與效率問題但是,對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沒有作出專門具體的規定,僅在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二百二十三條中分別規定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不需要籤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和「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不適用速裁程序」。
  • 觀點|規範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適用條件
    為提升在重罪案件中的適用率,確保制度的全面施行,筆者就四川全省2019年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適用情況,進行相應分析,以提出對策。2019年全省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至十五年的案件中,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約有150人;判處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中,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約有60人;判處無期徒刑的,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有10餘人;判處死刑的,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有1人。可見,隨著刑期的增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呈現遞減趨勢。  以幅度刑量刑建議為主。
  • 共同犯罪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分案處理僅是從訴訟程序上分為兩個案件分別處理,但並非案件事實的絕對分開。在將來分案處理制度日趨成熟的情況下,對部分同案犯不認罪案件是可以考慮適用的。  共同犯罪案件中,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認識。筆者結合實踐中遇到的共同犯罪案件的不同情形展開分析,對共同犯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的實踐困惑和路徑選擇淺談己見。
  • 苗生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基本問題
    從適用範圍上看,它貫穿刑事訴訟全過程,不受罪名和可能判處刑罰的限制;從量刑情節上看,它可能涉及所有法定、酌定的從寬情節以及規範化量刑;從程序上看,它可以適用於速裁程序、簡易程序、普通程序,在多層次的訴訟體系中均有所體現。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我國刑事司法領域的一項重大制度變革,體現了刑事訴訟制度現代化的要求,本質上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種訴訟模式。
  • 兩高三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於所有刑事案件
    對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認罪認罰案件,要儘量依法從簡從快從寬辦理,探索相適應的處理原則和辦案方式;對因民間矛盾引發的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認罪、真誠悔罪並取得諒解、達成和解、尚未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要積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特別是對其中社會危害不大的初犯、偶犯、過失犯、未成年犯,一般應當體現從寬;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嚴重暴力犯罪,以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敏感案件,應當慎重把握從寬
  • 涉黑犯罪案件中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如何依法高效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既是檢察機關提高辦案質效的客觀需要,也是堅持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經過試點及兩年的推廣適用,犯罪嫌疑人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已有了一定了解,但也存在一定的誤解及僥倖心理,加之律師獨立辯護權的行使,導致犯罪嫌疑人認為認罪認罰必然從寬,而出於訴訟便宜的角度出發自願籤署具結書,爭取輕判。但實際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證據及定性均不同程度提出異議,甚至提出檢察機關在籤署認罪認罰時有誘導、交易行為,此種情況下如何認定其自願性,是否從寬都值得商榷。
  • 【認罪認罰從寬】最高法: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
    只有正確把握兩者間的本質區別,才能準確理解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二、關於適用範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沒有特別的範圍限制,這是其制度定位所決定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寬嚴相濟、坦白從寬刑事政策的具體化和制度化,而寬嚴相濟是貫穿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基本刑事政策,適用於所有刑事案件,就像自首、坦白一樣,沒有特別的範圍限制。
  • 兵團第三師檢:全力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我國刑事法領域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在全面推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大背景下,第三師檢察分院主動作為、積極應對,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多次在會議上強調大力推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積極意義。為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落到實處,第三師檢察分院多措並舉。
  • 最高檢回應涉黑惡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張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這是中國司法機關近年來推動落地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今年1月至10月,檢方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辦結人數佔同期刑事案件辦結人數的83.27%。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8日答記者問時說,兩年多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量刑建議採納率不斷提升並保持在較高水平。儘管司法機關辦理認罪認罰案件不受罪名或法定刑的限制,但外界對於一些重大疑難複雜、社會影響惡劣的共同犯罪、有組織犯罪案件如何適用這項制度,存在不同看法。
  • 非法集資犯罪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
    2019年10月,「兩高三部」通過了《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對該項制度的基本原則、適用範圍和條件、從寬幅度等內容作出了具體規定。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辦理非法集資犯罪案件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 《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的理解與適用 | 最高檢苗生明、周穎
    關於認罪認罰從寬如何理解和把握,訴訟程序如何適用,控辯量刑協商如何進行等等,均是實踐中的難點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和釋明。二是促進提高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試點到全面實施,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講,有一個適應磨合的過程。
  • 兩年多來甘肅省檢察機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辦結各類案件19798件
    兩年多來全省檢察機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辦結各類案件19798件每日甘肅網12月31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張秀芸)12月30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兩年多來,截至2020年12月15日,全省檢察機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辦結各類案件19798件26021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
    制度實施以來,廣大律師積極參與值班律師工作,依法辦理認罪認罰案件,僅2019年,全國值班律師共轉交法律援助申請5.6萬件,提供法律幫助案件達40萬件,參與認罪認罰案件近34萬件,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效實施作出了積極貢獻。
  • 深入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幾點建議
    但現實中一些偵查人員認為,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階段如何實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著墨不多,賦予的「武器」也不多,因而對落實該制度的積極性不高。據統計,2020年1月至7月,偵查階段認罪認罰的案件,僅佔認罪認罰案件總數的28.5%,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 業務探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職務犯罪案件中的適用——訪中國海洋...
    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監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間的銜接適用已成為職務犯罪案件辦理的「新常態」。2019年4月18日,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河北省政協原副主席艾文禮受賄案作出一審判決,對被告人艾文禮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該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訂後首起適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罰程序審理的原省部級領導幹部職務犯罪案件。
  • 京師實務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是個非常宏觀的視角。立法沿革部分,概要地展示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起始、發展的過程和成果。適用現狀部分,以《關於人民檢察院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情況的報告》中的一些數據為基礎簡要呈現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整體狀況,順帶談了五個理論問題和實務問題。
  • 朱孝清:深入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幾點建議
    但現實中一些偵查人員認為,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階段如何實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著墨不多,賦予的「武器」也不多,因而對落實該制度的積極性不高。據統計,2020年1月至7月,偵查階段認罪認罰的案件,僅佔認罪認罰案件總數的28.5%,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