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1057-1121),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少年時期疏放不羈,有著和柳永類似的客:遊經歷。他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徽宗時,曾任大晟府提舉官,掌管音樂。周邦彥是北宋末期的重要詞人。原有《清真居士集》24卷,已供;今存《片玉詞》2卷補遺一卷。其詞多寫豔情和羈愁,並有一些歌詠自然景物和少量懷古傷今之作。
他寫豔情並沒有很真摯純潔的感情,在這方面他既不及秦觀,也不及柳永,他不過是用更精美的詞藻、更諧合的音律、更吞吐曲折的手法把尋花問柳的生活裝潢起來,《瑞龍吟》(章臺路)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比較可取的是他的一部分寫旅愁、寫景物的作品和少量懷古作品。
寫旅愁的像《滿庭芳》(風老鶯雛)的含蓄,《蘇幕遮》(燎沉香)的清新,《六醇》(正單衣試酒)的曲折深細,各有特點。寫景物的象《院溪沙》(樓上青天碧四垂)抒發獵眷心情,境界較為開闊。
懷古詞如他的名作《西河·金陵懷古》慨嘆國家衰亡,格調也比較高亢,他融劉禹錫的《石頭城》、《烏衣巷》兩首七絕入詞「如自己出」,表現了駕馭語言的很高技巧。
周邦彥的詞藝術特色較為顯著。富豔精工,音律嚴整是其最大特點。他長於鋪敘,善於描物,寫景狀物都極其工巧,他善於運用回憶、想像和聯想,迴環吞吐、曲折深透地描摹他要表達的東西。在語言運用上,他善用代字,喜好用典,善於融化前人詩句入詞。
總之,他掌握了為文造情而又能以渾成工巧取勝的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技巧。所以,他的詞儘管內容空虛普通,卻不給人以陳腐、支離和過分雕琢的感覺。這方面的內容技巧是適合當時統治者和後世封建士大夫胃口的,因此周邦彥曾被稱為詞家之杜甫,說他是集詞學之大成者,主要是只看他的詞作的藝術技巧方面而忽視其思想內容的結果,是十分片面的。
周邦彥不僅發展和豐富了詞的藝術技巧,而且整理出一些古調,製作成許多新曲,被後人奉為規範,這是他在詞學上的貢獻。但他脫離現實生活而過分地追求格律法度和形式,也給詞壇·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開了南宋吳文英等人形式主義詞風的先河。
參考資料
《清真居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