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和決戰脫貧攻堅之年
美好生活的藍圖漸漸顯現
我們也悄然走近小康生活
吃
長者飯堂
「食」有所依,老有所「樂」
三菜一湯可個性化搭配,軟飯、硬飯也可自由選擇,健康營養又方便划算。每到中午11點半左右,就會有長者自行前來刷卡、排隊取餐……近日,白雲區不少鎮街陸續恢復長者大配餐服務,暫停了半年的長者飯堂終於逐步重開。
近年來,白雲區不斷推進「大配餐」服務提質擴面,提升餐食質量,擴大老年群體覆蓋面,抓重點、補短板、強弱 項,著力構建全覆蓋的社會化「大配餐」服務體系,鑄造小康生活新方式,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頓飯連接街坊情
一邊「搭食」,一邊「打牙骹」
什麼是小康生活?對於家住新市街縱橫檳城社區的譚姨來說,一日三餐,熱菜熱湯就是小康生活。
譚姨到長者飯堂就餐
譚姨說,自從新市街長者飯堂設立以來,幾乎每天都定時定點過來「搭食」。「以前午餐很隨便的,因為我一個人住,中午不知道吃什麼,隨便買個麵包、吃個粥粉面又一餐。現在開了長者飯堂以後三餐正常。這裡的米飯分軟硬,有菜又有湯,很合口味。即使是冬天送餐上門都是熱乎乎的,我和社區的長者都普遍覺得很有福氣,很滿意。」
新市長者飯堂菜餚
飯堂還有配餐服務
新市街社區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周冠鵬介紹,中心配備了康復儀器、圖書館、書法平臺等設施設備,吸引了不少長者前來休閒娛樂。每到飯點,大部分長者自由活動完便會留下來吃午餐。加上中心提供的餐食新鮮健康,價格低廉,大家可以圍坐在一起「打牙骹」,社交需求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滿足。
這是白雲區老年「大配餐」
其中一項創新之舉
就餐的長者互相結識,閒話家常
據悉,近年來,白雲區聚焦老年群體的配餐需求,不斷鼓勵各鎮街推行多元化、個性化的配餐服務,其中新市街的個性化定製模式較為成功。其以自建廚房的模式,在居養服務中心內搭建了堂食平臺,並聘請專業廚師,按照2葷+1素+1湯+1飯的搭配標準,細化到滿足社區長者對米飯軟硬程度的需求。
長者們邊「搭食」邊「打牙骹」
全區共設有144個助餐點,日均服務近3000人,去年累計服務53萬多人次。同時,白雲區還積極發動高校,企事業單位食堂參與配餐服務,已有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黃石街道辦事處2個單位參與長者配餐服務,累計服務長者5569人次。
一頓飯連接社區養老
健全醫養結合綜合體
2017年,白雲區正式發布關於《開展社區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工作方案》,服務對象為轄內居住的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以助餐配餐為抓手,以醫養老融合發展為重點,旨在全面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
推行長者飯堂三年來,各鎮街助餐配餐的模式逐步趨向多元化。為了保證餐食的質量,白雲區將在用餐價格不變的前提下,要求各個鎮街至少要有一個自建廚房,讓長者們有飯可吃,有話可說。
專業廚房和廚師,保障長者餐食質量
助餐配餐是一個切入口
根本目的是推動建立
社區養老服務多元化、長效化機制
長者飯堂送餐車
享受豐富文體娛樂活動
長者食堂多數以居養服務中心、老年星光之家等社區活動中心為依託,不僅為長者提供優質的午餐,長者們還能享受到豐富的文體娛樂活動,例如下圍棋、聽音樂、看書、做康復訓練等,結交到三兩知己和好朋友,滿足了他們的社交需求,也達到了老人在社區養老的服務目的。
服務向困難群體傾斜
除此以外,「大配餐」服務也為獨居、高齡、低保戶等困難群體進行了傾斜,將重度殘疾人納入「大配餐」服務體系,重度殘疾人助餐配餐工作已在24個鎮街全面鋪開。
據統計,白雲區已有重度殘疾人助餐點47個,服務重殘對象148人,累計服務8790人次。
為困難群體送餐
此外,各鎮街還出臺鼓勵性的傾斜政策,做好政府對兜底群體的配餐助餐服務。其中,人和鎮的五保戶、黃石街的特困人員、同和街的居養中心資助對象和松洲街百歲長者就餐全免費。
接下來
白雲區將以助餐配餐服務為抓手,推進中央財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以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X」(即3個基本服務項目:助餐配餐、醫養結合、家政服務),同時鼓勵各街鎮根據轄區實際選擇若干項目試點,在全面優化提升「大配餐」服務的同時,拓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內涵,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文 | 肖惠津
圖 | 肖惠津 伍世柱 白雲融媒往期
通訊員 | 張薇
編輯 | 黃敏茹
編審 | 羅盛光 溫穗章
審核 | 劉海裕
白雲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