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北京天文館「尋找另一個地球——從系外行星到地外文明」主題展覽在A館東展廳迎來第一批觀眾。展覽由「運河」縱橫、星際信使、聆聽宇宙、致信M13、文明尋跡、他們在哪、估算銀河系、生命的形式、繁星點點、捕星捉影、一代利器、別有洞天、何處可棲等13個單元組成。沿展線緩步各展區,你可以從復古的火星儀上讀出17世紀「火星人挖運河」的喧囂,在旅行者號攜帶的金唱片中重溫地球人向地外文明的問好,甚至在 「哇!(Wow!)」信號的異常聲響中想像我們的近鄰或遠親。
你也可以模擬外星破譯員破解阿雷西博信息攜帶的人類消息,操控戴森球模型去體會高級文明的存在,並陪著德雷克計算銀河系中是否有百萬文明,然後跟著費米一起困惑地嘮叨:他們在哪兒?玻璃展櫃裡有阿西莫夫天才般猜想的六種生命形式,我們不知道的生命到底是善是惡?至少巨幅掛圖直白地顯示了科幻電影中善惡分明的地外生命的經典形象。
其實,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外星生命的實錘證據,系外行星發現時間軸線銘記著人類「尋找另一個地球」的高光時刻。捕星捉影的獨門絕技,九天遨遊的窺星利器,描繪了超出我們想像的系外行星大世界。玩一次星際旅行大轉盤,你最不想去冒險的行星到底有多恐怖?在天球儀靜靜的旋轉中,每一個向外伸出的箭頭,是你幻想的星際移民的可能方向。
圖5:琳琅滿目的行星寶盒,太陽系,行星系統的少數派
圖6:阿西莫夫的六種生命形式猜想,地球生命只是其中之一。
圖7:人類應該主動與外星文明聯繫嗎?你可以投入支持或反對的一票。
內容精彩豐富,設計卻大道至簡。整個展覽,以灰金為主色調,去除繁複,回歸簡潔。迄今為止,宇宙對生命而言,還是灰色調的,沒有色彩。只有被稱為「暗淡藍點」的滄海一粟的地球之上,生命頑強而孤獨地存在。在黑白灰營造的氛圍中,你能真切地體會到如紀錄片式的真實感和敘事性,以及文藝片式的人文關懷和審美情趣。
「尋找另一個地球」主題展,在策劃初期就定義為非一次性臨展,保留了多次開發的可能性和價值潛力。展覽將可移動的設計思想貫穿始終,全部展示單元皆為獨立製作,每一個具體展項均設計靈巧,控制體量,便於拆卸和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