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上海人到各大洲尋找隕石,向天文館捐贈4件珍寶
4年來,張勃的腳印出現在全球除南極外的各個大洲,只為探尋這些神秘的「天外來客」。
在上海天文館開工興建之際,上海市民張勃向上海科技館捐贈4塊隕石標本,它們都「來歷不凡」,將在天文館「天外來客」展區與公眾見面。「聽說上海要建天文館,我就想捐贈自己的藏品,這是一個市民義不容辭的事。」談到捐贈的原因,張勃如是說。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顧慶生表示,該館正在向全國公開徵集天文館藏品,希望獲得更多人的捐贈,也可出資購買。
張勃扎著小辮、留著髭鬚,酷愛戶外運動。他是國際隕石學會會員、國際隕石收藏協會會員,很多藏品來自野外採集,故有「隕石獵人」稱號。此次他捐贈的4塊隕石標本中,一塊是稀有的西北非月球隕石,熔殼完整、品相極好,對上海天文館月球隕石收藏來說是「零的突破」;一塊是今年8月24日降落在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的目擊隕石,這是本年度最新鮮的目擊隕石,也是民間保有的少數幾塊班瑪隕石之一;一塊是IIIE型鐵隕石標本,來自新疆阿勒泰隕石雨,經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規模最大的隕石雨,很可能發生在人類文明誕生前;還有一塊是在新疆新近發現的10公斤鐵隕石。經權威機構鑑定,這4塊隕石品相完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都是很珍貴的收藏品。
圖片說明:張勃捐贈的西北非月球隕石(左)和班瑪縣隕石 上海科技館供圖
張勃告訴記者,自己的隕石收藏愛好始於2008年。有一天半夜,在南海進行戶外運動的他,突然看到一道白光從天而降。這是什麼東西?當天上午,他就四處打聽、上網搜索。「估計是隕石墜落地球」,張勃得到了初步答案。「我被那天夜裡看到的場景震撼了,而且我這人屬於『一根筋』,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一定要問個明白。」於是,他打電話到114查號臺,詢問上海有沒有研究隕石的機構,隨後被轉接到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上海天文臺專家告訴他,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有長期研究隕石的科學家,就這樣,他結識了徐偉彪研究員。「徐老師指導我學習了很多隕石知識。藉助這些知識,我向外國藏家購買了不少隕石。從2012年起,我開始到各地採集隕石。」
4年來,張勃的腳印出現在全球除南極外的各個大洲,只為探尋這些神秘的「天外來客」。地點的選擇主要有3類依據:一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網站上發布的隕石雨信息;二是我國古代文獻記載,如歷代觀象授時機構(如欽天監)的記錄、《左傳》《史記》等史書、詩詞中透露的信息(如蘇東坡《遊金山寺》中的「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三是有人看到的目擊隕石事件。根據這些信息,張勃攜帶金屬探測器前往沙漠、草原、山脈等各種地方,尋覓疑似隕石。
在人跡罕至的野外,他通常僱傭當地人一起行動,帶獵槍防範野獸,用工具掘地三尺。「在新疆,我們挖出過古羅馬錢幣、元朝和明朝的箭頭、清兵衣服,白骨是經常見到的。在阿勒泰山脈,夜裡有時會聽到女人和孩子的嚎哭聲……」講起搜尋挖掘隕石的經歷,這個上海人滔滔不絕。
今年8月24日晚上,在新疆的他接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電話,得知當天在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發生目擊隕石事件,巨大的聲響、沖天的白光,讓當地村民誤以為是飛機墜毀。兩天後,他就趕到班瑪,在當地公安部門的協助下,上山尋找班瑪隕石的蹤跡。那時,重約10公斤的大隕石已被政府部門獲取,但隕石撞擊地面時,產生了不少碎片。張勃利用金屬探測器、憑藉經驗在山上找了幾天,終於採集到幾十克疑似隕石碎片。經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鑑定,它們都來自太陽系小行星帶。張勃將其中的60克標本捐贈給紫金山天文臺,將採集到的第二大碎片標本(重3克)捐贈給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顧慶生表示,非常感謝張勃的無私之舉,也希望有更多的公民向上海天文館捐贈藏品。天文館藏品徵集的範圍包括:與天文學、航天事業發展有關的文物、器物、檔案、儀器、影像資料、隕石標本、與隕石相關的文物器物等。所徵集藏品需要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夠反映藏品所屬年代天文學發展的特徵。所有徵集物品入選前,需經過專業機構認證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