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劉旦是漢武帝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是李姬,歷史上對他目前的紀錄並不多,在這裡就不再做過多的介紹了。相傳他和齊懷王劉閎、廣陵王劉胥在同一天內封王,他這個人很機智,並且能夠辨別有才能的人。身為皇帝世家的人從小便開始接受讀書教育,博學多識基本是每個人都有的特點。而比較特別的是,他喜歡研究星象歷數的法術,尤其更喜歡出去騎馬打獵,每次出去打獵他都是收穫滿滿。而且他的朋友圈也很大,廣泛結交江湖上比較有才能和武功厲害的人,這也為他後來謀反提供了條件。
公元前91年,太子劉據因為某些事被逼起兵造反,結果被抓到判處死刑被誅。恰逢劉閎英年早逝,他便以為自己理所應當的座上太子的位置,然後他就開始上書告訴漢武帝,自己是太子的最合適的人選,並要求進宮保衛皇宮內的安全。但正是這件事情做得太過於露骨,以至於招來漢武帝的厭惡。武帝對他的做法很生氣,並因為這件事徹底斷了他對太子之位的念想。
當武帝去世之後,留下的詔書宣告天下讓年僅八歲的幼子漢昭帝登上了皇位,並託付當時的大將軍霍光輔政,由他好好教育和保護幼帝。武帝去世讓燕王那充滿怨恨的心更加不淡定了,他不相信詔書的真假。可作為一名兒子,最讓人可悲的是他當時竟然在懷疑詔書的真假,而對父皇的離去不加傷心,可謂是權力的魅力真的是能讓人忘記自己的心,忘記那皇宮裡最不可得的親情。
於是他便連同宗室中山哀王的孩子劉長和齊孝王家的孫子劉澤等多人合作,開始為謀逆篡位做準備。他的心腹郎中成軫說出了推動他發動謀逆的一句話:「大王你這次錯失王位,不能再坐享其成,唯有起兵智取王位」。也正是屬下的這句話,促進了燕王起兵造反的步伐。他為奪皇位也不僅僅在軍隊方面做準備,在民心方面的準備也和充足,他開始散播昭帝並非是皇室正統,讓漢昭帝失去民心。一直以來,「民心所向」才是起反的最關鍵所在,看來劉旦對這次奪位的勢在必得。
他再次的招兵買馬,更多的是招募死士,做好最充足的準備。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參與人之一劉澤被人抓住把柄,並被皇帝知道。查證之後,劉澤的罪名坐實,並連累了燕王。最終的結果是劉澤被斬殺,但是燕王卻很好的躲避掉了。
最後上官桀的死,讓燕王劉旦決定孤軍一擲,但是此時的他大勢已去,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執念。選擇上吊自殺,可憐了他本該美好的一生,卻落了個這個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