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欲速則不達」,說的就是事情不能操之過急。一旦操之過急反而容易起反效果。尤其是在做一些大事情的時候更是這樣。就像在皇家,這些皇子們都打算奪嫡,當太子乃至當皇上。但是這樣的事情不能急,一急就容易出錯,甚至將自己的前途徹底毀掉。清朝九子奪嫡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事情,胤礽因為越權行事惹得清聖祖不滿,認為這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後來下詔:「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朕加以責讓,忿然發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縫竊視。從前索額圖欲謀大事,朕知而誅之,今允礽欲為復仇。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而胤禔趁機上疏要求替父皇行難為之事又惹得清聖祖大怒,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其實他們如果吸取之前漢武帝時期的事情他們應該就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了。因為漢武帝的兒子燕刺王劉旦就是因為表忠心操之過急被漢武帝削去了好幾個郡,最終又因謀反被賜死。
劉旦是漢武帝的第三子,廣陵厲王劉胥的親哥,生母為李姬。據正史記載,劉旦「為人辯略,博學經書、雜說,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招致遊士。」頗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劉據
劉旦在元狩六年(前117年)獲封廣陵王,而早在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皇長子劉據就已經被立為皇太子,而且作為長子的劉據當太子的時候才七歲,作為第三個兒子,他被封王的時候年齡應該也不大,對於太子這樣的事情也不會太上心。再加上這個時候劉據的太子之位還比較穩固,所以就算後來長大了,劉旦對太子這個位置也沒什麼野心,老老實實當了三十年的閒散王爺。但是一切都被後來的「巫蠱之禍」打破了。
徵和二年(前92年)閏四月「巫蠱事興,帝女諸邑公主、陽石公主、丞相公孫賀、子太僕敬聲、平陽侯曹宗等皆下獄死。」秋七月江充「遂掘蠱於太子宮,得桐木人。太子懼,不能自明,收充,自臨斬之。」再加上這時候劉據身邊的少傅石德拿扶蘇被殺的事情提醒他,於是劉據便起兵要自保,最後兵敗,「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
劉徹
巫蠱之禍後太子之位空懸,這就引起了這些皇子們的波瀾。當時劉據自殺、次子劉閎在元封元年(前110年)早夭,所以此時有資格擔任儲君的皇子有四人,分別是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和幼子劉弗陵。由於四位皇子皆是庶出,所以若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理應由劉旦做太子。但是「衛太子廢后,未復立太子。」這下劉旦就急了。這一急就出了錯。
後元元年(前88年)「及衛太子敗,齊懷王又薨,旦自以次第當立,上書求入宿衛。」劉旦以為表了這番忠心會得到父皇的青睞,但是他忘了一件事,劉徹一輩子都是在喪失安全感中長大的。小時候和竇太后、王太后的角力已經讓他對任何人涉足皇權產生了過敏,這個時候作為皇子帶著兵去自己這裡,什麼意思?還不是要謀權篡位?「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爭心,不讓之端見矣。』於是使使即斬其使者於闕下。」不僅如此,劉旦「後坐臧匿亡命,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武帝由是惡旦,後遂立少子為太子。」第二年,漢武帝駕崩,劉弗陵繼位,劉旦的陰謀就此破產。
劉弗陵
但是劉旦不甘心,「復遣中大夫至京師上書言:『竊見孝武皇帝躬聖道,孝宗廟,慈愛骨肉,和集兆民,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威武洋溢,遠方執寶而朝,增郡數十,斥地且倍,封泰山,禪梁父,巡狩天下,遠方珍物陳於太廟,德甚休盛,請立廟郡國。』奏報聞。時大將軍霍光秉政,褒賜燕王錢三千萬,益封萬三千戶。旦怒曰:『我當為帝,何賜也!』」話中反意已露。他為了奪得皇位散布流言,「即與劉澤謀為奸書,言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使人傳行郡國,以搖動百姓。」「旦曰:『前高后時,偽立子弘為皇帝,諸侯交手事之八年。呂太后崩,大臣誅諸呂,迎立文帝,天下乃知非孝惠子也。我親武帝長子,反不得立,上書請立廟,又不聽。立者疑非劉氏。』」「久之,旦姊鄂邑蓋長公主、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霍光爭權有隙,皆知旦怨光,即私與燕交通」,「桀等因謀共殺光,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會蓋主舍人父燕倉知其謀,告之,由是發覺」,「旦得書,以符璽屬醫工長,謝相二千石:『奉事不謹,死矣。』即以綬自絞。」
劉旦就這麼死了,如果當年他不這麼心急,不這麼急著表忠心,或許他還真有可能成為太子,只是他這次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沒當上太子,還被武帝厭惡,連封地都減少了。最後不甘心失敗,還打算謀反,只是他哪裡玩得過霍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