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此人獻出天下第一陽謀,解決漢朝頭等大患,漢武帝卻下令:誅九族

2021-02-08 國學飯




在漢武時期,很多人所關注的都是北擊匈奴這般的軍國大事,鮮少有人注意到由於武帝的連年徵戰,對於國家的影響極大,為了供應國家的大規模徵戰,民眾的賦稅越來越高,長久以往國家必定發生內亂。



但是令人稱奇的是,在徵戰的壓力之下漢武時期國家居然鮮少出現叛亂的情況,這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少時學習長短縱橫術、後來見儒家得勢改學百家之言,對他來說學問只不過是一把打開政治舞臺的鑰匙而已。但是主父偃這樣對待學問的態度,卻遭受到儒生們的鄙視,使得主父偃一直不得志。


不過當時的君主漢武帝卻非常能識得人才,主父偃通過上書的方式將自己的政治見解上書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看完之後大為驚嘆覺得此人才華過人,主父偃也由此進入權力舞臺。



主父偃進宮之後,向漢武直言,當今天下有三大隱患。


第一個隱患便是各地的豪強,主父偃認為現在國家賦稅加重早已動到了豪強們的利益,如果不對他們加以控制、那麼天下必然會發生叛亂。


其二隱患便是匈奴人,匈奴人以草原為居來去如風,縱使漢軍連續大勝也難以徹底滅絕匈奴人,只消十來年的休養生息這些匈奴的又將會再度強大,到時候國家還有錢再重新攻擊匈奴嗎?


其三隱患便是各地的諸侯。相比較於匈奴之禍,諸侯之亂更是漢朝的頭等大患,八王之亂在景帝之時便爆發過,如何能夠妥善安置好諸侯,關乎國家百年之大計。



對於國家的情況主父偃可謂是了鞭策入裡,三個隱患由近到遠,正好說在漢武帝的心坎上,於是漢武帝下令讓主父偃負責這三件要事。


主父偃是一個實幹家,他很快就出臺了對待豪強富人的計劃,那就是將他們遷居至天子腳下。主父偃確實是一個天才,豪強富人之所以厲害其根源在於他們在地方上的勢力極大,現在將他們統一遷到天子腳下,這些人自然難復往日的厲害。而且,將天下之富人集中,也有利於當地的繁榮。


當然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豪強就這麼聽話這麼容易受到朝廷的擺布?



其實,不少豪強存著違抗皇命的心,反正自己此地距離京城頗遠,只要拖一拖自然能躲過這一劫。但是,怎料,主父偃辦事迅速,很快就將命令下達至各地,同時還給每家規定了搬遷的時間,各地豪強無奈只能遵從。


掃除了豪強的內患之後,主父偃很快轉頭操辦對匈奴的事宜。當時,衛青等人連破匈奴,奪下了河套地區,天下百姓皆載歌載舞,舉朝上下也是歡喜非常,人人都覺得這個時候應該盡起大軍乘勝追擊將匈奴人斬草除根。


但是,主父偃卻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說法,他覺得大漢難以真正剷除匈奴,未來與匈奴的戰鬥只會是一場拉鋸戰,所以主父偃提議在朔方等地建城,有了城池之後漢軍能更好的抵禦匈奴的侵襲,同時還能節省運輸的物資,能夠長久的制約匈奴。



這樣開創式的拉鋸戰讓漢武帝十分感興趣,但是當時朝野之上,卻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宰相公孫弘便覺得國家連年開銷已經巨大,經營這些無用之地,只會使得國家更加疲弱。好在,漢武支持了主父偃的想法,最後朔方郡也得以建立。


在解決兩個隱患之後,主父偃便開始對付天下諸侯了,而他的這道方式則被後世史學家們尊稱為天下第一陽謀——推恩令。此法雖然意在削弱諸侯的勢力,但是卻相當溫和,只是改變傳承制度就可以達其效果。漢武對此法讚嘆不已,下令推行推恩令。



不過一個改革政策的推行,往往會伴隨著流血事件發生,主父偃為了能夠推恩順利推行特地挑選了幾個「雞」來殺來殺雞儆猴。比如,燕王劉定國此前霸佔了他父親的小妾,之後更是強佔了自己的弟妹,主父偃於是趁機狀告朝廷,逼得燕王劉定國自行了斷。


還有齊王劉次昌,此前和自己的親姐姐私通,原本以他們的諸侯的身份這些事情也定不了死罪,但是主父偃改革在即急需立威的對象,於是就挑了他們下手。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推恩令雖然效果出眾,但是卻也算不上萬全之策。地方和中央本就是相輔相成,推恩令嚴重削減了地方的實力,最後導致了中央實力過大,只要有人能夠篡奪中央政權那便能號令天下,而後來的王莽也是通過篡奪朝政來獲得了天下。



不過推恩令還是非常符合當時漢朝國情的,解決了漢武帝的心頭大患。


不得不說主父偃確實是一個天才人物,但是此人手段卻非常激進,從遷居天下豪強到逼死諸侯,遠不是一個人臣能做的事情,主父偃不僅僅是做了還做的如此絕,自然引起了豪強諸侯們的憤怒。


豪強諸侯不敢言武帝的不是,於是便將氣都撒在了主父偃的身上,上書稱主父偃以權謀私,還逼齊王自殺。



漢武雖然不想殺他,但是朝堂之上卻無人站出來為主父偃說話,宰相公孫弘說:「齊王因為主父偃之事,自殺於家中,不殺主父偃如何向天下人交代?皇家還有威嚴嗎?」武帝無奈,只能下令將主父偃誅滅處死。


權衡利弊是一個帝王的基本素養,不管主父偃為他立下多少功勞,在帝王眼中只有利弊。 很顯然,主父偃之前的所作所為觸怒了天下豪強與諸侯,漢武帝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只能以主父偃的性命來轉移他們的仇恨。



可嘆,主父偃如此才學,為國家解決三禍、最後卻難逃族滅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不過這也是很多改革家的結局,政治本來就是一塊奶酪,如何劃分早已規劃好了,你要改革勢必會動到他人的奶酪,自然會被人群起而攻,戰國時期的商鞅、吳起便是例子。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誅九族」誅的都是哪九族?史上承受誅九族酷刑的都有誰?
    至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始通行族誅之刑,一般用於懲罰謀大逆之人,而這之中尤以秦國使用最為泛濫,武王四年「族孟說」;《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反,反兵捕之,滅其家」。且秦國不但常用族誅來懲罰「有罪」之人,還第一次使用了夷三族之刑,《史記秦本紀》載:「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 ,自秦文公二十年,秦國開始實行誅三族之刑,武公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
  • 誅滅九族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秦統一七國之後,下令「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而關於族誅最著名的人就是荊軻,在刺殺秦始皇失敗、燕國被滅之後,荊軻全家被處以誅七族的懲罰,這也是關於誅三族演變為誅七族的第一次記載。既然誅七族有了,那麼誅九族、誅十族也就在民間應運而生了,但事實上,從中國歷史上被皇帝誅九族的只有一人,而誅十族在目前的史料來看,也是一檔荒唐的傳聞。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充其量就倆
    因此秦朝才開創了夷族這樣的殘忍刑罰,秦末李斯和趙高均被處以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統統殺頭,後加以延伸發展形成了更加殘忍的誅九族。這裡的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九族是什麼概念,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是這個人可能從生下來到死他都沒見過犯人,然後因為犯人被誅九族他就被拖向刑場了。封建統治者為了不留後患手段可見一斑,這其中就包括出嫁的女兒以及女婿,這都算近親了,必然是在誅殺的行列之中。歷史上被處以「誅九族」這種罪的人很少,不像影視劇中演的一樣,說兩句皇上不愛聽就被誅九族。
  • 古代被誅九族的家族,家人為什麼不逃跑,而是束手就擒
    古代刑法很多有,各種折磨人的方式,有時犯人罪過過深,甚至還會連累家族其他成員,誅九族就是如此,一人犯罪,全家被斬,從上到下老老少少一口不留,說來也是相當無情,這樣嚴厲的懲罰足以讓一個家族消失覆滅,但是為何誅九族的命令下達之後,家人都不敢逃跑呢?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誰說的?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陳湯!吳京導演的電影《戰狼》裡面,有這樣一句臺詞,叫「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而這句話的原版,就出自陳湯。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一句兩千多年前的豪言壯語,至今聽起來仍然是令人熱血沸騰!不過許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在這句話的背後,乃是一次滅九族的冒險!
  • 古代做了什麼事要被誅九族?明成祖又為何誅人家十族?!
    在歷代的刑法中,最聳人聽聞、最極端的刑罰是族誅,它不但懲罰犯事者本人,連同犯事者的家屬和親人都難逃罪責,牽連之大,受眾之廣,令人咋舌。族誅制度早在奴隸社會時就已經存在。《左傳·哀公十一年》引《尚書·盤庚》:「其有顛越不共,是劓珍無遺育,無俾遺種於茲邑。」
  • 誅九族到底有多可怕?誅三族更噁心?韓信慘遭誅三族!
    誅九族的範圍實際非常廣,主要分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裡的「父族四」指的是出嫁的姑母和孩子,出嫁的姐妹和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就是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和兒子;「妻族二」包括嶽父全家和嶽母的娘家。七大姑八大姨統統算進去,牽連甚廣,徹底毀掉復仇的種子。
  • 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們為何不拒絕?完全是無解的陽謀
    這玩兒絕對是史上最出色的陽謀,你明知道是陷阱,卻還偏偏不得不往裡面跳。  你看看歷史上其他政策,如果大家都知道是坑的話,大家會願意主動去執行嗎?當然不願意,可推恩令不同,諸侯王們不得不嚴格執行推恩令,因為不執行的話,可能就會爆發骨肉相殘的家族矛盾。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用其戎馬讓漢皇室不再受匈奴侵擾
    漢武帝在文化與開拓疆土都有極大的成就,其中最讓人矚目的就是漢武帝打垮了匈奴,平息了匈奴這一心腹大患。漢朝的匈奴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漢太祖劉邦曾經領軍40萬,討伐匈奴,最後卻鎩羽而歸,還險些在喪命白登。在此之後,漢朝就開始通過和親的方式來穩定匈奴。
  • 漢武帝劉徹將漢朝帶入盛世,依靠的是雄才大略?還是專橫殘暴?
    而漢武帝卻心下一喜,並利用了匈奴人的情敵突然出擊,將匈奴軍隊打得潰敗而逃,甚至一度攻進了匈奴的大本營,打的匈奴節節敗退,並且主動俯首稱臣,乞求漢武帝的原諒。而且正是這一戰打出了漢朝的威風,使得周邊少數民族都對漢朝的這位新皇帝感到十分的畏懼,並紛紛前來都城祝賀漢武帝,為漢武帝獻上禮品,以祈求漢武帝的保佑。
  • 古代皇帝下令株連九族,為何族人不提前逃走?留下的才是聰明人
    族刑連坐制就是其中的一個變種,這是古代刑法中族誅的一種。視所犯罪狀的輕重分別予以誅三族,誅九族等懲罰。三族一說為「兄弟,父母,妻子三族」,一說為「父族、母族、妻族」。等等不同的說法。而是由上位者指定,只要君主認為其是罪大惡極,便可下令。而在範圍上,以族刑懲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斬草除根、殺雞儆猴。所以在法律上沒有劃定基本範圍,以便統治者針對不同的案件,因人而異的做出不同的選擇。
  • 古代「夷三族」和「誅九族」哪種刑罰更殘酷,為何親屬不逃跑
    縱觀華夏歷史,以法家思想為根本的律法成為封建君主們維繫江山統治的根本方式,在眾多的古代法律處罰名目之中,」夷三誅」和「誅九族」是最讓囚犯及其族親膽戰心驚的判罰。這兩種處罰多對謀反及弒君罪名的重犯叛罰,都是以「斬草除根」的方式徹底消除被處死囚犯後代及親屬復仇的實力和社會關係。
  • 他是一個忠義之士,就算被誅九族也誓死不屈,令人佩服卻不敢苟同
    「誅九族」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他卻因為忠於前主而被誅九族,非常可惜,他的壯舉讓大家十分佩服卻不敢效仿。他叫方孝孺,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年僅六歲就出口成章了,周圍人都稱他為「小神童」。可是方孝孺還是不服從,此時的朱棣發大火了,給方孝孺放狠話了,此時朱棣說:「你要是繼續這樣,那我就殺你九族。」即便朱棣放下這麼狠的話,方孝孺依舊不屈服。
  • 漢武帝劉徹的一生,漢朝皇帝劉徹簡介
    漢朝皇帝劉徹是漢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的時間有54年。漢朝皇帝劉徹的雄才偉略以及治國安邦的本領,讓當時的漢朝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漢朝皇帝劉徹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皇帝,那麼漢武帝劉徹的一生你了解多少呢?
  • 揭秘漢武帝國,雄主漢武帝變身 「外交家」吞滅南越始末
    毛澤東曾在他的《沁園春.雪》將秦皇漢武並列,足見漢武帝非凡的貢獻。歷史上的漢武帝不僅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其實還是「外交家」,在安定北方後,漢武帝將眼光放到了疆域版圖之上。他把眼光轉向了東南,他要建立一個疆城更為廣大的帝國。當時的東南面,有一個民族世代居住,稱之為越人。
  • 中行說如何成為漢朝第一大漢奸?
    而且,中行說是漢朝的第一漢奸這個說法,也是靠不住的。早在劉邦時期,投靠匈奴的就有韓王信、燕王盧綰,前燕王之子臧荼,而漢武帝時期更是有如李廣利、李陵、衛律等人都投降了匈奴,後來五胡亂華時的匈奴人還自稱是李陵的後裔。
  • 漢武帝因讒言錯殺太子,猛然醒悟後,復仇不按套路出牌
    此刻,劉據母子是漢朝最幸福的一對兒。不僅如此,衛子夫的兄弟衛青拜大將軍,北伐匈奴,建功無數。另外,她的外甥霍去病少年英才,深受漢武帝器重。如此一來,劉據又多了左膀右臂,太子之位穩如泰山。但是,福禍相依,何況有些事情根本無法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據前途也不甚明朗起來。家族勢力逐步瓦解,父子感情疏離公元前119年,漢、匈大戰於漠北。
  • 史上最強陽謀,明知是坑,諸侯也要捏鼻子往下跳——推恩令的無敵
    這些統治者削藩的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毫無疑問漢武帝的「推恩令」才是最平和的一種方式,後世更是將漢武帝的削藩稱為了史上最強陽謀。七國之亂,諸侯王制度最後的警鐘早在漢文帝時期,漢朝就已經出現了諸侯王嚴重威脅了中央政權的情況,然而漢文帝本就是諸侯王即位,根基不穩,再加上國內的經濟民生蕭條,正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面,所以哪怕此時的賈誼也提出了類似於推恩令的理念,例如「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 都說漢朝強大,當年究竟有多強?漢朝外交官:別動,動就滅了你們
    漢朝疆域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話出自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因其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漢武帝徵伐匈奴戰爭中橫行北方,無人能擋,並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績,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府第,然而卻被霍去病斷然拒絕,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彰顯了漢朝帝國的鐵血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