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武時期,很多人所關注的都是北擊匈奴這般的軍國大事,鮮少有人注意到由於武帝的連年徵戰,對於國家的影響極大,為了供應國家的大規模徵戰,民眾的賦稅越來越高,長久以往國家必定發生內亂。
但是令人稱奇的是,在徵戰的壓力之下漢武時期國家居然鮮少出現叛亂的情況,這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少時學習長短縱橫術、後來見儒家得勢改學百家之言,對他來說學問只不過是一把打開政治舞臺的鑰匙而已。但是主父偃這樣對待學問的態度,卻遭受到儒生們的鄙視,使得主父偃一直不得志。
不過當時的君主漢武帝卻非常能識得人才,主父偃通過上書的方式將自己的政治見解上書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看完之後大為驚嘆覺得此人才華過人,主父偃也由此進入權力舞臺。
主父偃進宮之後,向漢武直言,當今天下有三大隱患。
第一個隱患便是各地的豪強,主父偃認為現在國家賦稅加重早已動到了豪強們的利益,如果不對他們加以控制、那麼天下必然會發生叛亂。
其二隱患便是匈奴人,匈奴人以草原為居來去如風,縱使漢軍連續大勝也難以徹底滅絕匈奴人,只消十來年的休養生息這些匈奴的又將會再度強大,到時候國家還有錢再重新攻擊匈奴嗎?
其三隱患便是各地的諸侯。相比較於匈奴之禍,諸侯之亂更是漢朝的頭等大患,八王之亂在景帝之時便爆發過,如何能夠妥善安置好諸侯,關乎國家百年之大計。
對於國家的情況主父偃可謂是了鞭策入裡,三個隱患由近到遠,正好說在漢武帝的心坎上,於是漢武帝下令讓主父偃負責這三件要事。
主父偃是一個實幹家,他很快就出臺了對待豪強富人的計劃,那就是將他們遷居至天子腳下。主父偃確實是一個天才,豪強富人之所以厲害其根源在於他們在地方上的勢力極大,現在將他們統一遷到天子腳下,這些人自然難復往日的厲害。而且,將天下之富人集中,也有利於當地的繁榮。
當然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豪強就這麼聽話這麼容易受到朝廷的擺布?
其實,不少豪強存著違抗皇命的心,反正自己此地距離京城頗遠,只要拖一拖自然能躲過這一劫。但是,怎料,主父偃辦事迅速,很快就將命令下達至各地,同時還給每家規定了搬遷的時間,各地豪強無奈只能遵從。
掃除了豪強的內患之後,主父偃很快轉頭操辦對匈奴的事宜。當時,衛青等人連破匈奴,奪下了河套地區,天下百姓皆載歌載舞,舉朝上下也是歡喜非常,人人都覺得這個時候應該盡起大軍乘勝追擊將匈奴人斬草除根。
但是,主父偃卻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說法,他覺得大漢難以真正剷除匈奴,未來與匈奴的戰鬥只會是一場拉鋸戰,所以主父偃提議在朔方等地建城,有了城池之後漢軍能更好的抵禦匈奴的侵襲,同時還能節省運輸的物資,能夠長久的制約匈奴。
這樣開創式的拉鋸戰讓漢武帝十分感興趣,但是當時朝野之上,卻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宰相公孫弘便覺得國家連年開銷已經巨大,經營這些無用之地,只會使得國家更加疲弱。好在,漢武支持了主父偃的想法,最後朔方郡也得以建立。
在解決兩個隱患之後,主父偃便開始對付天下諸侯了,而他的這道方式則被後世史學家們尊稱為天下第一陽謀——推恩令。此法雖然意在削弱諸侯的勢力,但是卻相當溫和,只是改變傳承制度就可以達其效果。漢武對此法讚嘆不已,下令推行推恩令。
不過一個改革政策的推行,往往會伴隨著流血事件發生,主父偃為了能夠推恩順利推行特地挑選了幾個「雞」來殺來殺雞儆猴。比如,燕王劉定國此前霸佔了他父親的小妾,之後更是強佔了自己的弟妹,主父偃於是趁機狀告朝廷,逼得燕王劉定國自行了斷。
還有齊王劉次昌,此前和自己的親姐姐私通,原本以他們的諸侯的身份這些事情也定不了死罪,但是主父偃改革在即急需立威的對象,於是就挑了他們下手。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推恩令雖然效果出眾,但是卻也算不上萬全之策。地方和中央本就是相輔相成,推恩令嚴重削減了地方的實力,最後導致了中央實力過大,只要有人能夠篡奪中央政權那便能號令天下,而後來的王莽也是通過篡奪朝政來獲得了天下。
不過推恩令還是非常符合當時漢朝國情的,解決了漢武帝的心頭大患。
不得不說主父偃確實是一個天才人物,但是此人手段卻非常激進,從遷居天下豪強到逼死諸侯,遠不是一個人臣能做的事情,主父偃不僅僅是做了還做的如此絕,自然引起了豪強諸侯們的憤怒。
豪強諸侯不敢言武帝的不是,於是便將氣都撒在了主父偃的身上,上書稱主父偃以權謀私,還逼齊王自殺。
漢武雖然不想殺他,但是朝堂之上卻無人站出來為主父偃說話,宰相公孫弘說:「齊王因為主父偃之事,自殺於家中,不殺主父偃如何向天下人交代?皇家還有威嚴嗎?」武帝無奈,只能下令將主父偃誅滅處死。
權衡利弊是一個帝王的基本素養,不管主父偃為他立下多少功勞,在帝王眼中只有利弊。 很顯然,主父偃之前的所作所為觸怒了天下豪強與諸侯,漢武帝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只能以主父偃的性命來轉移他們的仇恨。
可嘆,主父偃如此才學,為國家解決三禍、最後卻難逃族滅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不過這也是很多改革家的結局,政治本來就是一塊奶酪,如何劃分早已規劃好了,你要改革勢必會動到他人的奶酪,自然會被人群起而攻,戰國時期的商鞅、吳起便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