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滅九族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荀子曾經說過: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所以讓那些心有不軌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也不失為是一種針對於犯罪行為的預防。

在重視親緣血統的中國人裡,一直都有一項被稱為滅門律條的刑罰,那就是株連九族,其實在誅殺九族之外,還有七族、三族等刑律,這些殃及家人的懲罰都出自與「族」刑。其中以九族最為酷烈,就是將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人、子、孫、重孫、玄孫這九輩人全部殺光。

這種牽連甚眾的刑罰其實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將個人的罪過連累給家族的刑罰出自於《尚書·泰誓》,其中在陳述紂王的殘暴時有「罪及家人」的記載,另外在《周禮·秋官》,也有針對犯罪者家屬的懲罰,那就是「殺其親者焚之」。

這些記載中都是最原始的一人犯罪牽連家人的記載,至於真正將誅族形成法律的是在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文公二十年,開始實行誅三族之罪,在張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誅,公孫鞅始連坐」的說法。秦國誅滅的三族,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種說法指的是:父母、妻子、兄弟。(因此誅滅九族也可以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但無論是哪一種,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滅門的慘禍。

那麼什麼樣的罪行可以構成滅族的後果呢?按《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秦統一七國之後,下令「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而關於族誅最著名的人就是荊軻,在刺殺秦始皇失敗、燕國被滅之後,荊軻全家被處以誅七族的懲罰,這也是關於誅三族演變為誅七族的第一次記載。既然誅七族有了,那麼誅九族、誅十族也就在民間應運而生了,但事實上,從中國歷史上被皇帝誅九族的只有一人,而誅十族在目前的史料來看,也是一檔荒唐的傳聞。

如果在網絡上搜索「誅九族」這樣的條目,下面就會出現很多諸如此類的條目:

看起來似乎真的是確鑿無疑,並且也符合人們的想像,但事實上,這些文章是在偽造史料或者說是篡改史料,以胡惟庸事跡為例,這位在明初相權與皇權鬥爭中挫敗的丞相大人,被納入了《明史·奸臣傳》,根據史料記載,在胡惟庸被人舉報之後,朱元璋經過審訊之後,給出的處理結果是:「乃誅惟庸」。這裡用的是一個「誅」字,而非「族」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誅是「討」的意思,意為徵戰、討伐,後來又演變為誅滅之意,但是卻並未出現誅九族的字眼,甚至連「族」字都未曾出現,何來的最後一位被誅九族的丞相呢?

侯天來在《傳奇皇帝朱元璋》中所飾演的胡惟庸

至於景清被穿鑿附會的誅九族之說也只能說是捕風捉影,《明史》列傳中的景清,是洪武年間的進士,在朱棣攻入南京的時候準備與方孝孺等其他大臣一同赴死,結果看燕軍勢大,景清獨自一人前去拜見朱棣,因為馴服被朱棣委任原職。等到某日前去上朝之時,景清懷揣短刀,準備刺殺朱棣,當然一個書生想要殺人自然會有些反常,所以被朱棣識破,在搜出他身上所懷的短刀之後,朱棣就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景清則回答了一句鐵骨錚錚的話:「為故主報仇耳」!

這句振聾發聵的話,不但沒有讓朱棣釋懷,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殺心,於是下令將景清「磔死,族之」。「磔」就是將犯人屍體割碎,車裂、凌遲都是從這個字派生出來的,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千刀萬剮,而族之經過前面的解釋,就是將他的親族殺死,但具體誅殺了幾族,卻並無說明。唯一可以證明這個「族」字殘酷的,就是朱棣下令又將「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

西洋人所繪,清代關於「磔刑」的圖片

有人將「籍其鄉」這三個字解釋為,將景清鄉親全部處死,是非常武斷的,因為「籍」在中國古代有籍沒之意,意思就是將個人財產,包括自己和家人收入官中。相對於籍來說,有四種處理方法,即:籍配,籍沒和充軍;籍略,籍沒和強取;籍死,犯罪被籍沒致死;籍產,沒收罪犯所有的財產。根據後面「村裡為墟」的說法,這裡的「籍」應當是籍配、籍死的意思,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境,還沒有坐穩皇帝寶座的朱棣,應當不會將景清家鄉的人屠戮一空,因為這樣造成的影響,是無法洗清的,另外參考朱棣所謂「誅十族」的事件,也可以從側面證明,景清鄉親的結果應當是籍配。

「誅十族」在中國是一個固定詞彙,在一些史料中是方孝孺的獨有「待遇」,其間故事不消多說,就是建文帝舊臣方孝孺不肯為朱棣起草詔書,所以招致朱棣憤恨,因此誅滅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方孝孺的師門一族。這個故事聽起來驚心動魄,但是細細推敲卻滿是疑點。首先《明史》對於方孝孺被「誅十族」的事情沒有具體記載,除了將方孝孺「磔死」以外,只有一個大略的關於方孝孺事件前後有數百人被牽連誅殺的說法,並且在方孝孺被千刀萬剮之後,還是他門人後輩為他收斂的遺骨,如果真的誅滅了十族,那又何來的收屍人呢?至於在《明史紀事本末》所提到的方孝孺學生廖鏞、杜嘉猷被株連的事情也與《舊事例議》所記載相違背,因此誅十族一事,依舊有待商榷。

位於南京的方孝孺墓地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明確記載有「誅九族」發生的是在隋末,在大業九年隋煬帝徵伐高句麗期間,司徒楊素的長子楊玄感起兵反抗楊廣,但最後力有不支,被隋軍大敗後,楊玄感讓弟弟殺了自己。在被隋軍獲得屍首之後,楊玄感被分屍,懸掛城樓示眾,並且「罪及九族」。一人犯罪,親族伏法,這對於所有的犯罪分子來說都是在心理上一種禁錮,但隨著法律條文逐漸的進步,類似於誅滅九族這樣殘酷的判例,就變成了刑法中的核彈,取其引而不發的威懾之用。荀子曾經說過: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所以讓那些心有不軌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也不失為是一種針對於犯罪行為的預防。(文/山鬼)

參考資料:

《歷代刑法考》 沈家本(清) 中華書局 1985年

《夜航船》 張岱(明)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2年

《明史·胡惟庸傳》 張廷玉(清) 中華書局 1974年

《明史·景清傳》 張廷玉(清) 中華書局 1974年

《明史·方孝孺傳》 張廷玉(清) 中華書局 1974年

《隋書·刑法志》 魏徵(唐) 中華書局 1973年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誅九族」誅的都是哪九族?史上承受誅九族酷刑的都有誰?
    經常看古裝劇的,肯定對這麼一個場景不陌生:每當有人造反失敗,被皇帝擒拿,皇帝有時候就會憤怒地下旨抄其家,滅其九族,然後畫面一轉,數百位穿著囚衣,被腳鐐拷著的人,就被士兵押著前往法場斬首示眾。至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開始通行族誅之刑,一般用於懲罰謀大逆之人,而這之中尤以秦國使用最為泛濫,武王四年「族孟說」;《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反,反兵捕之,滅其家」。且秦國不但常用族誅來懲罰「有罪」之人,還第一次使用了夷三族之刑,《史記秦本紀》載:「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 ,自秦文公二十年,秦國開始實行誅三族之刑,武公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充其量就倆
    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和一些歷史相關書籍上看到株連九族的故事,我相信很小夥伴根本不清楚這裡的「九族」到底是一個什麼的範圍,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誅九族起源於秦朝變法之後的「夷三族」法,夷族目的就是為了斬草除根,歷史上的少康中興、伍子胥伐楚就是死灰復燃的典型代表。
  • 歷史上唯一被「誅滅十族」的人
    方孝孺字希直出生於1357年,浙江台州府寧海縣人,他自幼聰穎被譽為「小韓愈「,被他的老師宋濂稱讚為''百鳥之中見此孤鳳''但就是這麼一位飽學鴻儒,使他出名的不是他的學問也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是歷史上唯一被滅了十族的人。他是怎麼惹的朱棣如此大怒不但本人被凌遲處死,九族親族被屠戮,就連門生也不放過!咱們慢慢道來。
  • 古代被誅九族的家族,家人為什麼不逃跑,而是束手就擒
    古代刑法很多有,各種折磨人的方式,有時犯人罪過過深,甚至還會連累家族其他成員,誅九族就是如此,一人犯罪,全家被斬,從上到下老老少少一口不留,說來也是相當無情,這樣嚴厲的懲罰足以讓一個家族消失覆滅,但是為何誅九族的命令下達之後,家人都不敢逃跑呢?
  • 誅九族到底有多可怕?誅三族更噁心?韓信慘遭誅三族!
    誅九族的範圍實際非常廣,主要分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裡的「父族四」指的是出嫁的姑母和孩子,出嫁的姐妹和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就是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和兒子;「妻族二」包括嶽父全家和嶽母的娘家。七大姑八大姨統統算進去,牽連甚廣,徹底毀掉復仇的種子。
  • 古代做了什麼事要被誅九族?明成祖又為何誅人家十族?!
    在歷代的刑法中,最聳人聽聞、最極端的刑罰是族誅,它不但懲罰犯事者本人,連同犯事者的家屬和親人都難逃罪責,牽連之大,受眾之廣,令人咋舌。族誅制度早在奴隸社會時就已經存在。《左傳·哀公十一年》引《尚書·盤庚》:「其有顛越不共,是劓珍無遺育,無俾遺種於茲邑。」
  • 古代「夷三族」和「誅九族」哪種刑罰更殘酷,為何親屬不逃跑
    縱觀華夏歷史,以法家思想為根本的律法成為封建君主們維繫江山統治的根本方式,在眾多的古代法律處罰名目之中,」夷三誅」和「誅九族」是最讓囚犯及其族親膽戰心驚的判罰。這兩種處罰多對謀反及弒君罪名的重犯叛罰,都是以「斬草除根」的方式徹底消除被處死囚犯後代及親屬復仇的實力和社會關係。
  • 他是一個忠義之士,就算被誅九族也誓死不屈,令人佩服卻不敢苟同
    「誅九族」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他卻因為忠於前主而被誅九族,非常可惜,他的壯舉讓大家十分佩服卻不敢效仿。他叫方孝孺,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年僅六歲就出口成章了,周圍人都稱他為「小神童」。其實朱棣在攻城之前就聽過方孝孺這個人了,看在方孝孺非常有學識的面子上,朱棣決定放方孝孺一馬,順便把方孝孺留為己用。可是他沒想到,方孝孺竟然誓死不從,看著這樣的方孝孺,朱棣非常惱火。朱棣也給過方孝孺好幾個機會,可是方孝孺卻不領情,最後朱棣說:「你現在只需要幫我寫一份詔書即可。」可是方孝孺還是不服從,此時的朱棣發大火了,給方孝孺放狠話了,此時朱棣說:「你要是繼續這樣,那我就殺你九族。」
  • 古人被滅九族時,親人為何不逃跑?其實逃跑的都是傻子
    他們在外的日子,因為逍遙法外,所以過的格外舒坦。那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古代呢?又會咋樣呢?若古代人犯了罪,要不就是抓起來關著,到時候去菜市場處以死刑。要不就是被流放,然後在那邊做苦役,受盡無盡的折磨與考驗。還有一種,就是人人常說的,誅滅九族。那時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皇威不可觸碰,皇權不可侵犯,一旦觸碰皇帝,惹皇帝生氣了,就會被這樣處以刑罰。那為啥他們犯罪了不想逃呢?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就這樣一個聲望.權勢極高的人才,為什麼會被朱棣盡滅十族。朱棣質問方孝孺:你不怕誅你九族!不顧親人死活?朱棣原以為拿住了方孝孺的弱點,便可以左右他做事,這本是任何一個人都要猶豫的問題,可結果讓人意外,方孝孺大叫道:」你就是誅我十族又如何「!
  • 一千三百年的科舉,「連中六元」的只有這一位,卻被誅九族
    中國古代的選拔人才,最重要的當數科舉制,從隋唐創立科舉以來,到清光緒年間廢除,科舉制實行了1300年。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街,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
  • 株連九族指的是哪九族?那十族又增加了哪一族呢?
    株連九族,是古代一項極其殘忍的刑罰制度,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這個有違人性,卻又能斬草除根的方法歷來都是統治者剷除罪臣愛用的手段。那麼,九族指的是哪九族呢?九族:通俗意義上講包括父親母親,父親的兄弟姐妹,母親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妻子的兄弟姐妹。以鄭玄等為首的古文經學家認為九族是「上至高祖下及玄孫」,父、子、孫三代為三族,所以九代就是九族,其核心理論是異姓不在族中。
  • 是變態還是人性淪喪:比誅十族還要可怕的瓜蔓抄
    歷史上最早記載了商鞅、嫪毐被族誅,李斯,趙高被「夷三族」,漢初功臣彭越、韓信等人也被夷三族。 為了更好的起到威嚇懲戒之效,統治者把「夷三族」變成「夷五族」,「誅九族」。雖然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皇帝要誅人九族,實際上真實的歷史只有楊玄感被誅九族的記載。
  • 【收藏】你知道「五服、九族、祖宗十八代」是怎麼回事嗎?
    什麼是九族? 如果說五服之外還存在什麼親屬關係,還有什麼瓜葛,那就是九族。從秦始皇開始,古代的刑法中有一種酷刑叫「滅九族」。就是一人犯法株連九族。滅九族的目的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讓你完全失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
  • 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忠臣
    點擊題目下方歷史反觀,看不一樣的歷史,以史鑑今「 歷史上有許許多多慘死的人,最慘的莫過於株連九族,牽涉面之廣,可以說這全族已經差不多被滅了。(圖)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寧海人.燕王大罵說要對方孝孺株連九族,沒想到方孝孺仍然大放厥詞道:「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株連十族本來沒有,不過在燕王怒髮衝冠的時候,任何不可能都化為了可能,就把朋友門生也列為一族,連同祖宗親戚合為十族。根據《明史·方孝孺傳》:「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 中國史上到底有多少人被株連九族?其實史書上也只記載了兩例
    如果大家喜歡看古代電視劇,一定對「誅九族」這個罪名不感到陌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懲罰已經成為了古代最為恐怖的刑罰,或許有人感到好奇,那麼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少誅九族的案例呢?至於誅九族的實例,說出來別嚇一跳,其實在古代歷史上也只有兩例而已,第一則隋朝期間,楊玄感起兵叛亂,《隋書》記載他被煬帝「夷九族」,還有一人是明朝官員的景清,他因為忠於建文帝,偷偷在朝廷上企圖謀害朱棣,被當場抓獲,《明史》提到「誅九族,轉相攀染,誅其鄉人
  • 方孝孺為何會被朱棣滅十族?傳說他的父親殺了800多條蛇遭到報應
    建文四年(1402年),奪權繼位的明成祖朱棣在大殿上威脅不願意為自己寫登基詔書的方孝孺:「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孺卻仰著頭回答:「便誅十族又何妨!」結果,方孝孺就成了我國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因為只有九族,朱棣是把方孝孺的老師也算進去湊滿十族都砍頭了,一共殺了方孝孺十族共873人。而根據民間傳說,方孝孺被滅十族是因果報應,因為他的父親方克勤殺了800多條蛇。方孝孺的父親名叫方克勤,方家歷代學儒是書香門第。儒家重視喪葬,有一年方克勤發現了一處新地很適合做祖墳就決定遷墳到那裡。
  • 株連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你確定你認得完這麼多親戚?
    之所以會有這種政策,是因為在中國古代,人們十分重視血脈傳承,往往還有「子不教父之過」的說法,更何況全部株連犯人的後代旁系,對於統治者而言,也可以更好地以絕後患,不給犯人留下一絲復仇的萌芽。 「株連九族」政策可謂是「歷史悠久」,遠在周朝時就有「連坐」政策,一人犯罪,所以與他有關聯的人都要受到處罰。
  • 我們常說的五服,六親,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具體指的是什麼
    本文我們講一講平時我們經常說的五服,六親,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什麼?五服,其實在我們國家同姓同宗之人按照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親疏有別的,五服中的服是衣服的服,特指喪服,葬禮上穿的衣服。五服就是五等喪服的意思。在古代講究禮節,哪位親人過世了,來送行的親人都得穿喪服以對逝者的尊敬,但是不能穿一樣的,要穿出親疏遠近來。
  • 古代連中三元便是文曲星下凡,而此人連中六元卻反而被誅了九族
    而在明朝初年卻真出了一個神仙似的人物,文曲星已經不足以來形容他了,因為這位神人從縣試開始直到殿試,一路上全是榜首,連中六元做了狀元公,實在是科舉史上開天闢地第一人。三元及第已經很值得驕傲了這個人便是明朝初年的讀書人黃觀,因為殿試考策論的時候,黃觀提出了在邊關屯田以抵禦蒙古人的主張,而這個主張得到了朱元璋的極大讚賞,於是歷史上第一個「連中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