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年的科舉,「連中六元」的只有這一位,卻被誅九族

2020-12-20 浩蕩中華史

中國古代的選拔人才,最重要的當數科舉制,從隋唐創立科舉以來,到清光緒年間廢除,科舉制實行了1300年。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街,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17人三元及第。

今天要說的是,是接連在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六元及第」,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譽,縱觀中國古代史,只有黃觀和錢棨六元及第,其中連中六元的只有黃觀。

錢棨(qǐ)(1734~1799),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人。錢棨奪魁以後,乾隆皇帝認為是太平盛世的大喜事,親筆揮毫作《三元詩》:「龍虎傳臚唱,太和曉日暾,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藩。載諮申四義,敷奏近千言......」此詩曾刻碑樹立於蘇州文廟內,至今拓片猶存。

乾隆五十二年,錢棨任上書房行走,侍教皇子。和珅倒臺後,錢棨被嘉慶帝任為歷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著有《湘舲詩稿》。

錢棨曾多次參加童試,但都落榜,所以只能是是六元及第,而黃觀則是連中六元。

黃觀自幼勤奮、治學嚴謹,注重時論,不尚浮文。從秀才到狀元,在縣、府、院三級經過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讚譽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黃觀升任禮部右侍郎(正三品)。

好景不長,燕王起兵後,黃觀參與抵抗失敗後,投江自盡。黃觀死後,朱棣殘忍的將其誅九族,親朋受監禁,謫戍者達百餘人。

朱棣像

到了萬曆年間,黃觀才得以沉冤昭雪,補諡「文貞」。在黃觀的故居貴池上清溪建「黃公祠」,在縣城復建狀元坊。

黃觀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連中六元者,下場就是這樣慘烈。可悲可嘆,可見遇到一位仁君明主是多麼重要。

相關焦點

  • 古代連中三元便是文曲星下凡,而此人連中六元卻反而被誅了九族
    古代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朝的時候已經非常成熟了,一個讀書人需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這六層考試的層層選拔。只有通過會試的讀書人才有資格去皇帝的凌霄寶殿參加殿試,而殿試的成績會分為三甲三等,第一甲第一名便是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被稱為進士及第;第二甲的考生被賜予進士出身,而第三甲的考生會被賜予同進士出身的身份。
  • 「連中六元」有多難,在我國科舉史上,只有一個人真正做到了!
    讀書,然後考取功名,這一千多年來,幾乎成了每一個人所奮鬥的目標,但是在古代,想考取一個功名,何其難,真的難於上青天。正常來講,三年一考,每次錄取的人數雖然不等,但一般不會超過三四百人,每一屆都那麼多的人考,想要進入前幾百名,談何容易?而且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有資格上京趕考的,你必須去獲取這資格,想要獲取這資格,你又必須通過縣試,府試,院試,鄉試的考核。你才有資格參加會試,然後競逐最後的殿試。
  • 歷史上「誅九族」誅的都是哪九族?史上承受誅九族酷刑的都有誰?
    據史籍記載,族誅早在夏商奴隸社會時就已經出現,《左傳哀公十一年》引《尚書盤庚》云:「其有顛越不共,是劓珍無遺育,無俾遺種於茲邑」,意思是對於專幹壞事、不恭於命的叛臣,就要殺得他斷子絕孫,這也是歷史上有關株連子孫最早的記載。商末時期,族誅的對象由子孫發展到「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弟妻子」,此時父母、兄弟和妻子亦也納入到族誅的範圍內。
  • 誅滅九族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
    在重視親緣血統的中國人裡,一直都有一項被稱為滅門律條的刑罰,那就是株連九族,其實在誅殺九族之外,還有七族、三族等刑律,這些殃及家人的懲罰都出自與「族」刑。其中以九族最為酷烈,就是將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本人、子、孫、重孫、玄孫這九輩人全部殺光。
  • 誅九族到底有多可怕?誅三族更噁心?韓信慘遭誅三族!
    誅九族的範圍實際非常廣,主要分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裡的「父族四」指的是出嫁的姑母和孩子,出嫁的姐妹和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就是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和兒子;「妻族二」包括嶽父全家和嶽母的娘家。七大姑八大姨統統算進去,牽連甚廣,徹底毀掉復仇的種子。
  • 他是一個忠義之士,就算被誅九族也誓死不屈,令人佩服卻不敢苟同
    「誅九族」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他卻因為忠於前主而被誅九族,非常可惜,他的壯舉讓大家十分佩服卻不敢效仿。他叫方孝孺,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年僅六歲就出口成章了,周圍人都稱他為「小神童」。方孝孺年紀輕輕就非常有學識,就連朱元璋也看中了方孝孺,為了讓方孝孺變得更加有學識,朱元璋給了方孝孺不少禮物,然後讓他回家繼續深造。朱元璋的心思方孝孺當然明白啦!為了不辜負朱元璋,方孝孺回到家中變得更加努力學習了,而後他變得更加有才華了。後來朱元璋的後代朱允炆登基了,朱允炆非常看重方孝孺,遇到問題時會跟方孝孺一起探討。
  • 古代被誅九族的家族,家人為什麼不逃跑,而是束手就擒
    古代刑法很多有,各種折磨人的方式,有時犯人罪過過深,甚至還會連累家族其他成員,誅九族就是如此,一人犯罪,全家被斬,從上到下老老少少一口不留,說來也是相當無情,這樣嚴厲的懲罰足以讓一個家族消失覆滅,但是為何誅九族的命令下達之後,家人都不敢逃跑呢?
  • 古代「夷三族」和「誅九族」哪種刑罰更殘酷,為何親屬不逃跑
    縱觀華夏歷史,以法家思想為根本的律法成為封建君主們維繫江山統治的根本方式,在眾多的古代法律處罰名目之中,」夷三誅」和「誅九族」是最讓囚犯及其族親膽戰心驚的判罰。這兩種處罰多對謀反及弒君罪名的重犯叛罰,都是以「斬草除根」的方式徹底消除被處死囚犯後代及親屬復仇的實力和社會關係。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被誅九族的案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充其量就倆
    說這個可能大家感覺不到什麼,參考秦末的夷三族,父母、繼父繼母、嶽父嶽母這算三族之內的親戚。九族是什麼概念,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是這個人可能從生下來到死他都沒見過犯人,然後因為犯人被誅九族他就被拖向刑場了。封建統治者為了不留後患手段可見一斑,這其中就包括出嫁的女兒以及女婿,這都算近親了,必然是在誅殺的行列之中。
  • 古代做了什麼事要被誅九族?明成祖又為何誅人家十族?!
    在歷代的刑法中,最聳人聽聞、最極端的刑罰是族誅,它不但懲罰犯事者本人,連同犯事者的家屬和親人都難逃罪責,牽連之大,受眾之廣,令人咋舌。族誅制度早在奴隸社會時就已經存在。《左傳·哀公十一年》引《尚書·盤庚》:「其有顛越不共,是劓珍無遺育,無俾遺種於茲邑。」
  • 連中三元在歷史上本屬罕見,但此人卻連中六元,刷新了科舉的記錄
    在封建專制時代,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並不多見,一個朝代能出個一兩個已經就很罕見了。然而清時期卻出現了一個「超級學霸」——錢棨,他被稱為「六元狀元」。在中國歷史上,連中六元的只有兩人,還有一位是明代的黃觀,但是他的功名後被朱棣革除,因此,只剩下錢棨一人。
  • 古言寵文:「若你敢出去爬牆,朕誅你九族」她莞爾一笑,帶球出逃
    今天小編給大家獻上古言寵文:「若你敢出去爬牆,朕誅你九族」她莞爾一笑,帶球出逃!第一本:《戰王梟寵:醫妃藥逆天》簡介:她是特種部隊的王牌軍醫,一朝穿越,卻成了人人恥笑的草包醜女!草包?賞梅宴上驚才絕豔,懟得第一才女狼狽逃竄!醜女?當醜顏褪去,真容顯現,又是誰驚豔了誰的眼光,令無數美男競折腰!
  • 五子登科 一路連科是科舉中的「功名」麼•學習族譜知識(32)
    我們學習了科舉考試關於「功名」的四個成語。在日常閱讀和日常用語中,我們也常常見到五子登科和一路連科等又類似科「功名」的一些成語,甚至在我們看族譜和做「學習強國」題目中,也接觸過這些詞彙。看到這二個成語後,也許你心裡有個疑問:這是否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正式詞彙?根據筆者許傑的理解,這二個成語不是科舉的正式詞彙,是民間帶祝福類的用語和吉祥圖案。
  • 寫事作文:參觀南京科舉博物館
    穿過「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牌坊,就進入了南京科舉博物館,這裡曾經是古代官員最重要的誕生地「江南貢院」。而剛剛走過的三個牌坊,象徵著古代學子們最希望得到的一件喜事—連中三元。走進這裡的遊客不禁安靜了下來,耳邊只有走路的「噠噠」聲,好像在和那些古代學子並肩前行一般。用有弧度的瓦片整齊堆砌成的甬道左右的牆,就像一片片魚鱗,讓我仿佛看到古代學子如一條條鯉魚在河水中逆流而上。在甬道的盡頭一轉,眼前豁然開朗,從天井上射入一道光,照射在甬道盡頭的牆上,與之前的片狀瓦片不同,這裡變成了和書簡一樣的圓形瓦片。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這也是建文帝為什麼下臺那麼快,臣子不信,百姓不信,但是建文帝信了,結果所有人失望了,這絕對是導火索之一。只有方孝孺為首堅決不投降,燕王朱棣一氣之下當場就要殺了方孝孺,最後還是姚廣孝的勸說,方孝孺才躲過一死,當場就被關進了大牢,以觀後效在發落。
  • 古代第一考神,連中六元創歷史紀錄,卻因得罪朱棣被剝奪狀元名號
    何為「連中三元」? 以清朝為例,在府、州、縣舉辦的基層科舉考試稱作童試,赴考者稱作童生,考中之後就成了我們常說的秀才,秀才中的第一名稱作案首。 (三元及第牌匾)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三年舉辦一次,一次科舉全國只有一個狀元,其含金量要遠超如今的「高考狀元
  • 古代的高考狀元,連中六元是什麼概念?歷史有幾人達到?
    既然是考試就必定會出現名次之分,每年高考分數線出來的那幾天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省也會陸續公布本年度的高考狀元,自然,古代科舉製成績最好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選拔人才也是層層遞進的,雖然隋唐時期就已經設立了科舉制,但是經歷各朝各代的不斷改革,明清時期才開始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因此以清朝科舉制的模式為例子。
  • 【收藏】你知道「五服、九族、祖宗十八代」是怎麼回事嗎?
    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為證也! 從小到大為:耳、雲、仍、晜、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什麼是九族? 如果說五服之外還存在什麼親屬關係,還有什麼瓜葛,那就是九族。從秦始皇開始,古代的刑法中有一種酷刑叫「滅九族」。
  • 科考奇才黃觀:別人「連中三元」都驚為天人,他卻「連中六元」!
    科考奇才黃觀:別人「連中三元」都驚為天人,他卻「連中六元」!「連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因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後才恢復名譽! 正是因為考試不易,所以前後經歷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中,三元及第者只有16人,他們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
  • 老皇帝親自閱卷 改為大清唯一連中六元考生 他何德何能
    古代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第一名為「案首」,俗稱「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即「大三元」,六次考試均為第一名即為「六元及第」,俗稱「連中六元」。連中六元的考生自打科舉制度形成以來,只有兩個考生獲此殊榮,一個是明朝考生黃觀,另一個就是清朝的錢棨[q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