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第一名為「案首」,俗稱「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即「大三元」,六次考試均為第一名即為「六元及第」,俗稱「連中六元」。
連中六元的考生自打科舉制度形成以來,只有兩個考生獲此殊榮,一個是明朝考生黃觀,另一個就是清朝的錢棨[qǐ]。
錢棨本名叫錢起,字振威,號湘舲,因與唐朝詩人錢起重名,後來更名為錢棨,江蘇蘇州長洲縣人。
錢棨出身書香門第,曾祖父錢中諧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召試博學鴻詞科,錢中諧位列一甲第十四名,後參與纂修《明史》。
錢棨完成了五次科舉考試,排名均在第一,他參加最後一次考試——殿試的時候,卻無緣第一名,排名為第十名。
一次偶然的機會,皇帝親自幹預之下,錢棨竟被改為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皇帝七十歲的時候,清朝尚沒有連中大三元的狀元郎,老皇帝覺得很遺憾。
發出感慨:「我大清立國一百餘年,尚無連中三元者,很遺憾,我這輩子也許看不到了!」
主考官馬上安慰老皇帝說:「本次殿試,考生錢棨、秦承業兩人已經連中解元、會元,此次殿試,極有可能產生連中三元的狀元。」
乾隆帝大喜,連連打聽這兩個考生的相關信息。
殿試結束,乾隆帝首先把考生錢棨的試卷抽出來,簡單看了看,就把本來是第十名的錢棨欽定為第一名。
而殿試第一名的考生秦承業可慘了,本來他才是連中六元的狀元郎,可惜因為祖先有個叫秦檜的,惹得老皇帝厭惡至極,錢棨因此撿了個大便宜。
乾隆皇帝特作《三元詩》一首:「龍虎傳臚唱,太和曉日墩。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著。載諮申四義,敷奏近千言。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慶祝這件大喜事。
皇帝親自祝賀錢棨,滿朝文武紛紛題詩祝賀,「和者數百家,」錢棨同學別提有多麼光榮了。
錢棨最初任職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1792年)任職順天鄉試同考官,上書房行走,擔負著教育皇子的重任。
乾隆五十八年(1799年),錢棨任右贊善、廣東鄉試副主考官。乾隆六十年,升任侍讀、起居注官。
當時權臣和珅拉攏錢棨為自己所用,但是錢棨拒絕拜在和珅門下,遭遇和珅的報復。乾隆帝聽信和珅一面之詞,以「曠職」罪名將錢棨停職留用。
和珅「跌倒」之後,錢棨被嘉慶皇帝重新啟用,升職為禮部侍郎。
嘉慶四年(1799年)錢棨到雲南任主管教育的官員,因水土不服,死於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