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親自閱卷 改為大清唯一連中六元考生 他何德何能

2020-12-20 漢周讀書

古代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第一名為「案首」,俗稱「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即「大三元」,六次考試均為第一名即為「六元及第」,俗稱「連中六元」。

連中六元的考生自打科舉制度形成以來,只有兩個考生獲此殊榮,一個是明朝考生黃觀,另一個就是清朝的錢棨[qǐ]。

錢棨本名叫錢起,字振威,號湘舲,因與唐朝詩人錢起重名,後來更名為錢棨,江蘇蘇州長洲縣人。

錢棨出身書香門第,曾祖父錢中諧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召試博學鴻詞科,錢中諧位列一甲第十四名,後參與纂修《明史》。

錢棨完成了五次科舉考試,排名均在第一,他參加最後一次考試——殿試的時候,卻無緣第一名,排名為第十名。

一次偶然的機會,皇帝親自幹預之下,錢棨竟被改為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皇帝七十歲的時候,清朝尚沒有連中大三元的狀元郎,老皇帝覺得很遺憾。

發出感慨:「我大清立國一百餘年,尚無連中三元者,很遺憾,我這輩子也許看不到了!」

主考官馬上安慰老皇帝說:「本次殿試,考生錢棨、秦承業兩人已經連中解元、會元,此次殿試,極有可能產生連中三元的狀元。」

乾隆帝大喜,連連打聽這兩個考生的相關信息。

殿試結束,乾隆帝首先把考生錢棨的試卷抽出來,簡單看了看,就把本來是第十名的錢棨欽定為第一名。

而殿試第一名的考生秦承業可慘了,本來他才是連中六元的狀元郎,可惜因為祖先有個叫秦檜的,惹得老皇帝厭惡至極,錢棨因此撿了個大便宜。

乾隆皇帝特作《三元詩》一首:「龍虎傳臚唱,太和曉日墩。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著。載諮申四義,敷奏近千言。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慶祝這件大喜事。

皇帝親自祝賀錢棨,滿朝文武紛紛題詩祝賀,「和者數百家,」錢棨同學別提有多麼光榮了。

錢棨最初任職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1792年)任職順天鄉試同考官,上書房行走,擔負著教育皇子的重任。

乾隆五十八年(1799年),錢棨任右贊善、廣東鄉試副主考官。乾隆六十年,升任侍讀、起居注官。

當時權臣和珅拉攏錢棨為自己所用,但是錢棨拒絕拜在和珅門下,遭遇和珅的報復。乾隆帝聽信和珅一面之詞,以「曠職」罪名將錢棨停職留用。

和珅「跌倒」之後,錢棨被嘉慶皇帝重新啟用,升職為禮部侍郎。

嘉慶四年(1799年)錢棨到雲南任主管教育的官員,因水土不服,死於任內。

相關焦點

  • 唯一與大清皇后葬在一起的答應,出身名門,卻被皇帝連降四級!
    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某位妃嬪因惹怒皇帝,受到降級處分,或是被打入冷宮,事實上,這種情況在古代是真實存在的。本文要講的這位便被皇帝連降四級,最終卻與大清皇后葬在了一起,她便是睦答應。
  • 大清王朝十二帝排名,每個皇帝各有千秋,為何他能排名第一?
    在大清統治的歷史當中有12位皇帝,如果將這些皇帝進行一個排名,不知道你會如何對比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手大清12帝的排名,排名第一的肯定是皇太極,因為他開創了大清王朝,而且還對原來的女真部落進行了大力的改革,為日後大清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大清」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語借詞
    第三,滿洲國(後金)改元崇德,易名「大清」,是在得到大元玉璽之後,皇太極此時即皇帝位,意在承繼大元之大統,做滿蒙漢共主。這從皇太極即皇帝位的時間和過程即可略見一斑。……」[17](P19) 在舉行「受尊號」禮中,多爾袞與科爾沁貝勒巴達禮、多鐸與豪格雙雙從左邊班列中站出;與此同時,嶽託與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杜度與孔有德雙雙從右邊班列中站出,他們每兩人合捧一枚皇帝御用之寶,跪獻皇太極。他們以滿洲、蒙古、漢代表的身份,把象徵著皇帝權威的御用之寶交給皇太極。這表明已把多民族國家的最高權力授予了他,完全承認皇太極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 解讀大清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多為國家繁榮富強之意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二、天聰,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歷十年,「聰」是聰慧,睿智的意思,可能是跟天命同樣的寓意,皇太極是位能人,天聰這個年號很適合他,後來他將國號」後金「改為」清「,改元」崇德「。三、崇德,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歷八年,崇德為「崇尚德化」之意,這是皇太極當時的政治理念,大清王朝打天下不僅要武力徵服,治天下還要以德服人。
  • 皇帝主持殿試,一考生第一個交卷:皇帝大怒:你是不是看不起我?
    起初,並沒有殿試這一環節,直到唐高宗時時期,殿試才第一次出現,即由皇帝親自擔任主考官,從進士中選出更優秀的人才。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北宋初年,科舉制度相對較為完善,但曾出現過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據《涑水記聞》記載,開寶八年,也就是趙匡胤去世的前一年,三年一次的會試拉開帷幕,各地舉人云集京城,無不希望自己能超常發揮,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 古代連中三元便是文曲星下凡,而此人連中六元卻反而被誅了九族
    只有通過會試的讀書人才有資格去皇帝的凌霄寶殿參加殿試,而殿試的成績會分為三甲三等,第一甲第一名便是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被稱為進士及第;第二甲的考生被賜予進士出身,而第三甲的考生會被賜予同進士出身的身份。
  • 皇太極為何要把大金的國號改為大清,其實原因很簡單
    提到清朝,我們都知道它起源於關外東北地區,大清的前身是大金,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女真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關外,與中原地區時有征戰。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後,依然叫自己大金國,到了皇太極的時候,大金的國號改為大清,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 一高僧救了乾隆性命,被封為「鬼王菩薩」,死後乾隆親自為他送行
    其後,海岫和尚便在洞中修煉了40餘年,並最終在洞中圓寂。時人都將海岫和尚稱為清代的「達摩祖師」。歷史上海岫和尚是河北定縣人,從小就在保定一帶出家。成年後,他來到了聖感寺,也就是後來的香界寺,成了寺中的高僧。由於他德行高超,就連康熙皇帝也很敬重他。康熙年間,康熙帝撥款重修聖感寺,並將其改為香界寺。
  • 范文程為何忠於大清?他的結局如何?
    而說起他的十七世祖——宋朝名相範仲淹,那就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了。寫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被追諡為「文正」(諡號中最為高貴的一種)。出生在名門,血管裡流淌著忠臣良相血脈的范文程,在後金攻打自己的國家時,主給努爾哈赤投懷送抱,表達忠心。清朝建立前後,范文程積極討伐明朝,對大清建立新制建議獻策,被看做是清朝開國文臣之首。
  • 科考奇才黃觀:別人「連中三元」都驚為天人,他卻「連中六元」!
    科考奇才黃觀:別人「連中三元」都驚為天人,他卻「連中六元」!「連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因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後才恢復名譽! 明清時期,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三場均奪冠故稱「連中三元」。「連中三元」又稱「三元及第」。 但凡有過考試經歷的人都知道,考試不僅拼實力,有時還得拼運氣,準備的內容對口了,成績就會更好,如果題出偏了,平時學習優秀的同學也會有馬失前蹄的遺憾,所以,考試看似公平,但也是充滿變數的,所以,場場能拿第一的考霸,真心不易。
  • 他是大清很有作為的皇帝,康雍乾都不能比,卻鮮少被世人提及
    要說大清很有作為的皇帝,很多人會說康熙、乾隆等等其他的皇帝,但是個人認為皇太極是大清很有作為的皇帝,今天咱們就講講鮮少被世人提及的清朝第二位君主——皇太極。皇太極登基以後與朝鮮結「兄弟之盟」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日,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以及其他貝勒大臣,齊聚篤恭殿,為皇太極舉行登基大典。次年為天聰元年。
  • 多爾袞暴斃之後,順治皇帝為何沒有殺掉他唯一的孩子?事實原來是這樣
    大家都知道,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皇太極繼位,並且稱帝,建立了大清政權,成為大清王朝的第一個皇帝,然而此時的清軍還只是在關外,並未入主中原,也就是說皇太極並未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大力扶持孝莊太后的兒子福臨登上帝位,當時順治皇帝因為年幼,多爾袞大權獨攬,是實際上大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 他是唯一被火化的皇帝,老師個個是頂尖學者,卻在學歷欄寫:初中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據說他的登基大典充滿了預示的味道,三歲的溥儀受不了煩瑣的登基儀式,尤其是下面黑壓壓跪著一群官員,小孩子突然就哭著說要回家了身旁的醇親王(溥儀生父)趕緊跪著安撫年幼的皇帝: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 兼任皇帝的宋朝皇家美術學院院長趙佶
    出於個人愛好,他特別重視國家在文藝方面的發展,親自出任宋朝皇家美術學院院長職務,親自給前來應試的考生出考題,親自閱卷選拔人才,親自去學院授課和學子們探討藝術。在他親力親為的推動下,宋朝皇家美術學院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書畫家,國民審美水平普遍很高,中國的文化藝術到達了一個歷史高峰。
  • 他是光緒皇帝的老師,憑一副對聯中狀元,北京大學創始人!
    在我國的晚清時期,有這麼一個文人,他僅憑藉一副對聯就中了狀元,還成了光緒帝的老師,最後還創辦了京師大學堂,也就是我們今天中國的頂尖學府——北京大學。此人名叫孫家鼐,是晚清政壇上一個不可忽視的文臣。1827年,當時的清王朝早已不復當年康乾盛世的榮光,走上了下坡路,孫家鼐就出生在這個時期。
  • 一千三百年的科舉,「連中六元」的只有這一位,卻被誅九族
    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街,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17人三元及第。
  • 一副對聯包括6位清朝皇帝,誇讚鹹豐帝六代祖宗,此人被當場點為狀元
    孫家鼐這個人自幼並不是什麼神童,相反他卻十分平庸,據說孫家鼐屢次科舉,可奈何每次都是名落孫山,身為一個落榜秀才,看著昔日自己同窗好友,個個榜上有名,心裡的難受可想而知!然而孫家鼐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自暴自棄,相反還激起了他的好勝之心,終於有一次孫家鼐中榜了,這一下可把孫家鼐高興壞了,而孫家鼐似乎也是時來運轉,在自己的一番努力之下,一路「殺進」殿試,可謂是無人能擋。
  • 乾隆皇帝問劉墉:大清一年死多少人?劉墉回答:12個
    在乾隆皇帝時期,和珅始終是乾隆皇帝最為寵幸的權臣之一,在真實的歷史之上,與和珅同朝的大臣們不得不裝傻充楞保證自己不會受到和珅的監視和懷疑,而其中劉墉就是這種人的典型代表。
  • 大清歷史懸案!雍正皇帝的繼位之謎,死亡之謎
    前言「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遺憾「上天沒能再給他500年」的嘆息下,閉上了雙眼,去追尋他最佩服的皇阿瑪順治皇帝,也去追尋他最愛的赫舍裡皇后了,偌大的大清國該交給誰呢?這大清朝的「萬裡江山」該傳給誰呢?估計他也在思考的時候,就被黑白無常給拷上了了,都不讓人把事情做完再走,估計對黑白無常也是一肚子的火。
  • 端木賜香:圓明園,大清皇帝們最後的處女地.
    送走了中方的賄賂大軍,額爾金照會中方:國家大事,讓人家商人摻乎什麼啊,想議和,恭王您親自來。等你個頭啊,這個時候還在猶豫,英法聯軍當然不跟你玩了。10月6日早上,英法聯軍進逼德勝門、安定門一帶。奕訢一看不妙,馬上發出照會,明確答應10月8日會晤並釋放巴夏禮。但是這照會沒人敢送。看來,真應了鹹豐那句話:我大清尚有人耶?連投降的人都找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