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煒:漢武帝為何要將自己最愛的獅子座女人「鉤弋夫人」賜死?

2020-12-22 範煒

漢武帝劉徹寵妃,漢昭帝劉弗陵之母,趙氏,名字不詳。被稱為「拳夫人」、「鉤弋夫人」或趙婕妤。出生時間不詳,卒於公元前88年。她是西漢歷史上最具玄幻色彩的女性,也是西漢歷史上最無解的女性,其吸睛指數比如今的網紅、流量大咖更高。

與其說玄幻與無解,不如說善於營銷自己,頗有炒作之王獅子座的風範,炒自己,絕對不含糊,大大方方地炒,完全配合地炒。但緣何一代炒作高手會「母因子亡」成為悲情夫人?

(一)觀象望氣 武帝「指紋解鎖」

公元前96年,《漢書·外戚傳》記載「武帝巡狩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時伸。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隋圖經》記載「河間東武垣城,即武帝元封元年巡狩至此,有望氣者言,有異女。使訪之,得趙氏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即舒。」

兩則史料對事件的描述大同小異,都是武帝在河間(今屬河北省)巡狩期間,受望氣者點撥,找到一名無法伸展手指的奇女子,而武帝卻輕鬆助其展開拳頭。

史料中有兩點疑惑,望氣者哪兒來的自信說此處有奇女子,真是根據天有異象麼?緊握的拳頭為何只有漢武帝才能打開,掌內為何還有玉鉤?

漢武帝晚年為長生四處求仙尋藥,在每次巡行時,不忘帶一眾方術之士。這些術士要算高危行業了。蒙對了加官進爵名利雙收,蒙錯了身首異處一命嗚呼只是各取所需,武帝在謊言中尋找慰藉,術士們順帶騙吃騙喝

趙氏並非普通的女孩兒,相貌美麗,早年父母雙亡,她從小跟隨姑媽趙君姁生活。雖然其父已經去世,但曾因犯法被處以「宮刑」,在宮內擔任中黃門。望氣者可能在宮中已探得趙父有奇女兒,或者當地官員為討好武帝,事先和望氣者以及趙氏溝通並逢場作戲。試想若僅靠推測,而非胸有成竹,望氣者掛在褲腰帶的幾個腦袋都不夠砍,何必冒著欺君之罪拿生命開玩笑?所以望氣一事得打個問號。

再談握拳,剛出生的嬰兒,大腦皮層對手部肌肉活動調節能力有限,雙手握拳還體現氣足。但十幾歲的女孩,拳頭一直未打開過,別人無論如何也掰不開。難道是先天畸形,或者是用特有的膠製品粘住了?但武帝為何輕輕鬆鬆就可以打開,不曾想漢朝竟然有了21世紀的「指紋解鎖」技術,更神奇的是手裡竟然有玉鉤,因而被稱為拳夫人(鉤弋夫人)。

這種把戲來欺騙老年疑神疑鬼的漢武帝很受用。但現在看來,這種神邏輯荒謬至極,只是趙氏自導自演的鬧劇,無非是為了為上個頭條,自我炒作罷了!

(二)「懷胎產子」 深受武帝寵愛

《漢書·外戚傳》記載:「(衛)皇后立七年,而男立為太子。後色衰,趙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寵,皆蚤卒。後有尹婕妤,鉤弋夫人更幸。」加上之前的「金屋藏嬌」陳皇后,有6位姬妃在漢武帝一生當中是比較受寵的,陳皇后、衛皇后、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和趙婕妤。《漢書·外戚列傳》記載,「拳夫人進為婕伃,居鉤弋宮,大有寵。」「婕妤」,又稱「倢伃」。「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婕妤、榮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

婕妤,是漢武帝設置,為妃嬪之首,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后,由此可見皇帝對鉤弋夫人的寵愛之甚。

可接下來,第二波炒作又開始了!

公元前94年,「拳夫人」為六十有餘的武帝誕子,為劉弗陵,又稱「鉤弋子」,並將鉤弋夫人宮門稱為堯母門。

《漢書·外戚列傳》載:「太始三年,生昭帝,號鉤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傳說堯母懷胎14個月才生產,「拳夫人」也恰恰懷胎14個月才生產,武帝不覺奇怪,反而覺得此子非同一般,比肩唐堯。鉤弋夫人要是再忍一忍,就能和殷十娘三年六個月懷胎生哪吒相媲美,傳說畢竟是傳說。

「十月懷胎」是比較正常的,稍微晚產也說得過去,但十四個月就太誇張了吧,胎盤老化,羊水減少,血液循環和吸氧都成問題,能存活的奇蹟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鉤弋夫人又在炒作了!

(三)巫蠱之禍 坐收漁翁之利

西漢時期的巫蠱之術是以桐木製作小偶人,上面寫上被詛咒者的名字,生辰八字等。然後施以魔法和詛咒,被認為可以加害或控制他人,完全虛無的東西,武帝卻對此深信不疑。公元前130年,陳皇后因巫蠱之術被幽禁於長門宮內。

公元前128年,為29歲的漢武帝生下第一位皇子的衛子夫,在主父偃的建議下被立為皇后,其子被武帝取名為劉據。公元前122年夏,年僅七歲的劉據被立為皇太子。

衛太子劉據的宅心仁厚與武帝的嚴厲殘酷格格不入,小人對劉據的誹謗也一直存在。黃門蘇文只因劉據在母后宮中多呆了一會兒就向武帝誣陷太子調戲宮女;小黃門常融竟將劉據因武帝生病哀傷說成面露喜色;劉據因家使佔用御用馳道之事被江充舉報與之產生嫌隙。

隨著公元前117年,衛太子表兄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公元前106年衛太子舅舅大司馬衛青去世,衛氏集團力量嚴重削弱。再到公元前91年,左丞相公孫賀(娶衛皇后的姐姐衛君孺),因被朱安世上奏,其子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並用巫蠱之術詛咒皇上。公孫父子死於獄中,衛子夫之女諸邑、陽石二公主也被處死。劉據再無外家擁護。劉據「譽少而毀多」變得更甚。之後酷吏江充的巫蠱陷害,更使衛皇后、衛太子被逼自殺。

公元前91年,江充指使胡巫檀何欺騙武帝說:「皇宮中大有蠱氣,不除之,上疾終不差。」

於是開始在宮內查找,後宮一無所獲,卻在太子的東宮中找到桐木人偶。劉據大為恐慌,但此時武帝卻在甘泉宮中養病,劉據無法及時向武帝證明清白,採納少傅石德建議並得到皇后支持,殺了江充。蘇文報告武帝,武帝派使者查看,使者謊稱太子造反要殺自己。武帝信以為真,命令劉屈氂率領軍隊平叛,雙方會戰五天,死亡數萬人。劉據兵敗,在司直田仁幫助下逃出城外。後在湖縣被發現,劉據自縊而亡。

李廣利是「北方有佳人 絕世而獨立」,以曼妙舞姿而受武帝寵幸的李夫人的二哥,李廣利的女兒又是丞相劉屈氂兒子的妻子。劉據死後,他們二人都想立李夫人之子劉髆為太子。公元前90年李廣利出徵匈奴,因與左丞相劉屈氂詛咒漢武帝、謀立劉髆為帝事發,劉屈氂被腰斬、李廣投降匈奴,李氏被滅族,但時年15歲的劉髆並未受到牽連,但在不久後也鬱郁病死。

雖之後在壺關三老令孤茂上《訟太子冤書》於武帝、左丞相劉屈氂和貳師將軍李廣利陰謀被戳穿,以及之後田千秋上書為太子劉據鳴冤,皇上真正醒悟,認為太子是被陷害的。斬殺小人,修建思子宮,又在湖縣建望思臺,但人死不能復生

漢武帝有六個兒子。衛皇后生戾太子劉據,王夫人生齊懷王劉閎,李姬生燕剌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劉髆,鉤弋夫人生幼子漢昭帝劉弗陵。其中劉據喪命、齊王劉閎早逝,昌邑王劉髆也鬱郁病死,武帝的繼承人只能在他剩下的三個兒子中選擇。燕王劉旦和四子廣陵王劉胥人品很差,有很多過失,而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聰明伶俐,深得武帝喜歡。公元前87年,武帝將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立為皇太子。

有人毫無根據地將引起「巫蠱之禍」的江充和鉤弋夫人的關係亂說一通,這是站不住腳的。其實整個巫蠱之禍的主導者是漢武帝,「虎毒不食子」用在古代帝王身上不合適,江充哪來的權勢,怎麼可能因為一點兒間隙就膽敢與未來的一國之君對抗。

或許立劉弗陵為太子就是漢武帝本意,衛氏集團的力量過於強大。李廣利、劉屈氂也只是給漢武帝的錯誤背鍋,這一整盤棋都是漢武帝在操作。鉤弋夫人有沒有炒作,或在武帝面前煽風點火不得而知,但當時來看她們母子二人是最大受益者,毋庸置疑

(四)母因子亡 炒作女人命卻悲

如果說「撒嬌女人最好命」,那麼「炒作女人命就可悲了」。鉤弋夫人非但沒有母憑子貴被封為皇后,卻因「子少母壯」連生命都無法保全。約公元前89年,甘泉宮中一幅《周公負文王圖》,道出武帝想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的想法。鉤弋夫人也許心中竊喜,可沒過多久便夢碎雲陽。

約公元前88年,據《史記》記載:「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雲陽宮。」《漢書》中記載:「鉤弋婕妤從幸甘泉,有過見譴,以憂死,因葬雲陽。」

撥下簪珥,磕頭求饒、武帝毫不動容,一句「你不能再活著」,鉤弋夫人再掙扎又有何用?

史書記載賜死的方式不同,原因亦未詳細說明,但在伴君如伴虎的時代,「君要妃亡,妃不得不亡」,甚至隨便找個「洗腳水過熱」的理由都可以治個「軾君之罪」。

武帝這樣做倒是理直氣壯,帝曰:「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總結呂后之事,聯想到鉤弋夫人,美其名曰「長記性」。漢武帝根本不給鉤弋夫人留一線生機,對年齡還不過二十五歲的無辜女子,實在是薄情寡義,冷酷至極!

《漢武故事》載:「(鉤弋夫人)從上至甘泉,因幸,告上曰:『妾相運正應為陛下生一男,男七歲妾當死,今年必死,宮中多蠱氣,必傷聖體』。言終而臥,遂卒。」

將鉤弋夫人的死亡視為定數,強力為漢武帝洗白,又能令多少人信服?

惆悵雲陵事不回,萬金重更築仙臺。莫言天上無消息,猶是夫人作鳥來。」斯人已逝,武帝這般又有何用?

(五)餘香空棺 後事炒作更傳奇

《列仙傳》記載:鉤弋夫人死後,「殯屍不冷,而香一月間。後昭帝即位,更葬之,棺內但有絲履。」《搜神記》中稱:「初,鉤弋夫人有罪,以譴死,既殯,屍不臭,而香聞十餘裡。因葬雲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發冢開視,棺空無屍,惟雙履存。一雲,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無屍,獨絲履存焉。」《漢武帝故事》云:「既殯,香聞十裡,上疑非常人,發棺視之,無屍,僅餘衣履。」

三則史料提到了鉤弋夫人死後屍體非但不臭,反而飄香十多裡。打開陵墓是武帝時期還是昭帝時期不是重點,關鍵是棺木內竟然是空的,屍體不翼而飛,僅留一雙鞋,難道化成蝴蝶飛走了?關於鉤弋夫人死亡,遺體在哪裡,眾說紛紜,但至今仍一團迷霧,沒有定論。

也有人猜測 「鉤弋夫人」沒有被賜死,只是被安全送到了其它地方,以漢武帝的秉性這一點似乎不太可能。看看陳皇后、衛皇后、衛太子劉據的悲慘結局,漢武帝絕對是狠角兒,他又怎會為江山社稷對鉤弋夫人手下留情!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夫人死雲陽宮。……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識其處。」

葬禮草率和簡單得完全不符合禮制,僅僅是做了一個小標記,過於低調莫非是怕暴露什麼。

2010年,毛永發在《鉤弋夫人屍骨之謎》博文中認為「或許鉤弋夫人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乞求武帝滿足自己能死後藏於故土,武帝答應,將屍體悄悄葬在了武垣城(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並提到2009年,在武垣城鉤弋廟遺址中被盜墓賊挖出了屍骨,很有可能是鉤弋夫人的;陝西雲陵僅為鉤弋夫人的衣冠冢,而肅寧武垣城鉤弋夫人廟遺址才是真正葬墓所在。」但此觀點並未得到官方證實。

2017年11月,陝西漢雲陵「7·20」西漢古墓葬案成功告破,漢雲陵是「鉤弋夫人」的墓地,1100餘件涉案文物被追回,然而對鉤弋夫人遺體之事隻字未提。

較為合理的解釋便是屍體根本沒有入殮,只是放了鞋子和大量香料的衣冠冢。三國時期曹操為防墓被盜建72疑冢,對神化自己樂此不疲的鉤弋夫人這樣做更是在情理之中!「梁祝化蝶」尚有「生不能同衾,死亦要同穴」情比金堅的韻味,而鉤弋夫人呢?無非是又是一次華麗麗地炒作罷了!

《漢武故事》云:「武帝思之,為起通靈臺於甘泉。」《漢書·昭帝紀》中記載:「秋七月,……追尊趙婕妤為皇太后,起雲陵。」

武帝故作惺態建立通靈臺以示相思,漢昭帝即位發卒二萬人建立雲陵(又稱陽陵),這些或許只是為了掩人耳目。如果鉤弋夫人是此幕的導演,那麼武帝和昭帝可謂影帝級別的演員,三人默契百分百,配合得天衣無縫!

有獅子座的炒作風範,也有著自我營銷的天賦,本應盡享榮華富貴,卻年紀輕輕「母因子亡」,生命戛然而止。是因為她太過張揚?是因為制度腐朽?不,錯不在她,也不在制度,錯在漢武帝那顆已經冷酷僵化的心!

相關焦點

  • 漢武帝臨終為何非要處死鉤弋夫人,並非擔心母強子弱,而是個騙局
    本來他看中的皇太子劉據,由於牽涉巫蠱之禍被整死了,漸漸地老去的他居然發覺,自身沒有一個適合的兒子承繼帝位,最終,漢武帝決策讓自身最小的兒子劉弗陵稱帝,殊不知這是要殺了劉弗陵的媽媽鉤弋夫人。為何漢武帝堅持要幹掉繼承者的媽媽鉤弋夫人呢?在其中有哪些原因?
  • 最毒婦人心!《漢武大帝》還原漢武帝賜死鉤戈夫人真相,細思極恐
    漢武帝臨終前,召見寵妃鉤弋夫人。這個美人沒想到,漢武帝竟然說:「你不能活了。」聽完原因,有人說:「不對呀,正史不是這樣記載的,難道鉤弋夫人真是一個蛇蠍女人嗎?」我們先看看劇情。漢武帝拉著鉤弋夫人的手暢談過去的美好時光。聊著聊著,突然說:「如果朕今天就死了,你能夠陪伴朕一塊去嗎?」
  • 鉤弋夫人是位什麼樣的夫人 揭秘歷史上真正的鉤弋夫人
    但是更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在褚少孫在《史記》中的補記中所說的那樣,鉤弋夫人是因為漢武帝防止女主亂政,擔心自己死後少主劉弗陵繼位,主少而母壯,鉤弋夫人牝雞司晨,所以立子殺母。在褚少孫的補記中這樣說,當時漢武帝在甘泉宮的時候,叫畫師畫了一張周公抱著周成王接受諸侯朝拜的圖畫,還給霍光賜了官。於是群臣都明白,漢武帝是要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還要令霍光輔政。
  • 陳阿嬌衛子夫鉤弋夫人都被漢武帝厭倦,為何李夫人能得專寵
    說起來,漢武帝算得上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他後宮裡的嬪妃,命運都不太好。比如陳阿嬌、衛子夫還有鉤弋夫人,她們或被打入冷宮抑鬱而死,或為自證清白自殺而死。最慘的是鉤弋夫人,竟因為兒子被選為太子,年紀輕輕被賜死。不過,漢武帝的另一個嬪妃李夫人,卻得到了漢武帝一生摯愛,念念不忘。這是怎麼回事呢?
  • 漢武帝的鉤弋夫人到底因何而死?
    漢武帝一生中有三個尤其重要的女人,一個是年少時的陳阿嬌,但最終幽閉長門宮;一個是一代賢后衛子夫,但因巫蠱之禍自殺;第三個是下一代君王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但關於鉤弋夫人之死,卻有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 子貴母死,鉤弋夫人的悲劇人生
    因為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突然間變成錯誤的。自己認為錯誤的事情,又變成了正確的事情。我們常說母以子貴,意思是孩子長大了,有出息了,父母也會跟著變得尊貴起來。但是,從鉤弋夫人的故事中,我們卻讀出了對立的一面,那就是子貴母死。兒子尊貴了,母親反而因此而受到了災難,甚至身亡。老子早就看出了這個問題,在《道德經》中,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當年漢武帝殺母立子,怎麼狠心下得了手?太子不會恨漢武帝嗎?
    也就是說,兒子立為太子,母親必須被賜死。比如說漢武帝時期,因為太子太過年幼,擔心太子會被母親控制,就曾殺死太子之母。漢武帝最終決定將劉弗陵立為太子,但是漢武帝又擔心自己死後,太子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正值壯年,會控制劉弗陵,並且可能將兒子的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 故事:鉤弋夫人:憑藉一枚玉鉤,我成為了皇上最愛的寵妃
    皇帝頓時龍顏大悅,叫人將我扶上軺(yáo)車,還未入宮,就已為我定好封號,並將最奢華的宮殿改名鉤弋宮,賜予我居住。詔書剛頒下去,李夫人就找上門來,趁皇帝不在,抓著我的衣領,噼裡啪啦就是一頓耳光。滿宮下人無人敢攔。
  • 大漢天子漢武帝在臨死之前,下達最後一個詔命,就是賜死此人
    ,就是漢武帝劉徹的媳婦,漢昭帝劉弗陵的母親,趙婕妤,也稱鉤弋夫人。鉤弋夫人趙氏,名不詳,河間(今屬河北)人 ,漢武帝劉徹寵妃,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 傳說趙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漢武帝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於是召見她並將其手展開,展開後掌中握有一玉鉤,因此被稱為拳夫人,又稱鉤弋夫人,後被封為婕妤。
  • 漢武帝為什麼殺母立子?這應該與他的祖母竇太后有關
    漢武帝晚年寵幸鉤弋夫人趙氏,而且十分喜歡鉤弋夫人生的兒子劉弗陵,劉弗陵是漢武帝最小的兒子,在漢武帝六十多歲後才出生,比漢武帝的重孫大不了幾歲。鉤弋夫人趙氏是河間(今屬河北)人,生得十分美貌,而且性格溫柔嫻靜,從少年時代就喜歡讀書。自從她入宮後,就專寵椒房,成了漢武帝的寵妃,被封為婕妤。漢武帝有六個兒子,可只有小兒子劉弗陵最合他的心意,他說幼子劉弗陵最像他。
  • 皇后之殤:靠富家女上位,讓賢內助冤屈而死,漢武帝為何如此薄情
    本來劉嫖是想把女兒嫁給景帝的太子劉榮,以保證自己家族的持久富貴,但是劉榮的母親慄姬仗著景帝的寵幸拒絕了劉嫖的聯姻。於是,劉嫖轉頭與劉徹的母親王夫人定下了婚約,並利用自己與漢景帝的親近關係說慄姬的壞話,而抬高王夫人。而少年劉徹情商也很高。劉嫖與他打趣,問他長大了要娶誰,他說要娶陳阿嬌;劉嫖又問,娶了阿嬌你要怎麼對他呢?劉徹說,「當作金屋貯之」。
  • 漢武帝雄才大略,卻又薄情寡義,臨終下令,后妃中凡生子女者必死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愛馳則恩絕——《漢書》漢武帝寵妃李夫人臨終前對自己的姐妹說過這麼一番話,皇上之所以還對我念念不忘,那是因為我容顏未老,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容顏不在,那麼他將會離我而去。很快官員果然找到一位貌美如花的年輕女子,劉徹見她雙手緊握,不能伸開,便將其雙手輕輕一掰,女子的手突然伸開了,而且此女子手中握有一隻玉鉤,這位姑娘就是趙氏。漢武帝大為驚喜將她帶入宮中,封其為鉤弋夫人。
  • 資治通鑑:漢武帝殺母存子,背後的權力計算!
    《資治通鑑》第22卷 漢紀十四漢武帝後元元年(癸巳,公元前88年)【原文】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賜死。頃之,帝閒居,問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
  • 殺母立子,要坐江山先做孤兒,漢武帝為何如此殘忍?
    從最早的呂后開始,專制期間,把劉邦的兒子逼死、殺死一大半;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逼著兒子傳位給小兒子;兒子死後,孫子繼位(就是漢武帝),竇太后(應該是太皇太后了)又大權獨攬;好容易熬到竇太后自然死亡了,武帝的親媽王太后又跳出來專權,弄得劉徹好不鬱悶。太后專權,本來也沒什麼。
  • 懷胎14個月生下的皇帝 父親是千古一帝 自己是開創盛世的明君
    漢朝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的,劉弗陵是漢武帝最小的兒子,他為何能當上皇帝呢?這要從巫蠱之禍說起,漢武帝晚年發動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起兵,最後被滅族。劉據去世後,燕王劉旦自願回宮擔任護衛,希望被立為太子。由於他的意圖過於明顯,漢武帝大為震怒,當即削其封國三縣。
  • 拓跋珪為何一定要娶小姨?賀夫人改變了他的命運,使得他39歲早逝
    為了奪取賀夫人,拓跋珪先把他姨夫給殺了,這才名正言順地把賀夫人給弄回了後宮。小姨夫人成了拓跋珪的噩夢。娶自己的小姨,這在漢族人心目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血緣關係在這兒,而且經受過儒家教育的漢人們,從內心角度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 兩個女人幫漢武帝登上帝位,卻將她打入冷宮,三位妃子也同樣慘死
    漢武帝一生中比較重要的女人一共有四個,第一個是陳阿嬌,陳阿嬌對漢武帝的帝位有很大的影響,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陳阿嬌母女兩個很可能就沒有漢武帝的帝位。漢武帝登基以後陳阿嬌因為自己和母親幫助漢武帝便肆意驕橫,在漢武帝已經掌握實權以後,陳阿嬌依舊不知隱藏鋒芒,惹得漢武帝忍無可忍。
  • 中國最偉大的皇帝,死前做了一個殘忍的決定,體現了帝王的智慧!
    中國最偉大的皇帝,死前做了一個殘忍的決定,體現了帝王的智慧! 「立子殺母」源於褚補《史記·外戚世家》,褚先生在對後世的良苦用心的同時熱情讚美了漢武帝。但褚先生顯然是低估了漢武帝的智商,因為漢武帝不可能不知道後媽殺侄子要比親媽殺兒子來得快得多。這是常識。
  • 漢武帝犯一錯誤,搭上2個老婆10個子孫,賠上昭帝劉弗陵一生幸福
    朱安世在獄中誣告成功,讓漢武帝死二個公主,一個女婿(衛伉),一個姻姐夫及外甥。為子虛烏有之事殺了一串家人,真可謂冷血無情,為了自己最愛的皇權力,親情完全拋在了一邊。漢武帝開了對家人、親人大開殺戒,有了第一次就不會是最後一次,漢武帝這次輕率殺害自己家人、親人起了一個很壞的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