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為何一定要娶小姨?賀夫人改變了他的命運,使得他39歲早逝

2020-12-22 歷史鑑賞者

此過美不善,且已有夫。

這幾個字,是拓跋珪的母親,對自己的妹妹夫人的綜合評價。大致意思就是這個女孩兒長得太好看,可能會帶來厄運。而且她已經有丈夫了。

拓跋珪一眼就看中了賀夫人,他才不管那麼多,長得漂亮如果都成了一件罪惡的事情,那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不過事情還是有點噁心,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賀夫人是明獻皇后的親妹妹,也就是從輩分上來說,賀夫人是拓跋珪的親小姨。

鮮卑族人不顧及血緣關係什麼的,這勉強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鮮卑族中,女人大多是繼承制的,沒有什麼人倫觀念。

可關鍵是你也得等人家丈夫死了你再繼承好不?人家丈夫活蹦亂跳的呢,你就跑去搶了他媳婦兒這合適嗎?為了奪取賀夫人,拓跋珪先把他姨夫給殺了,這才名正言順地把賀夫人給弄回了後宮。

小姨夫人成了拓跋珪的噩夢。

娶自己的小姨,這在漢族人心目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血緣關係在這兒,而且經受過儒家教育的漢人們,從內心角度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可是鮮卑族人就沒那麼多忌諱了,何況當時他們還沒有被漢化,因此只要有這方面需求,就算是親兄弟姐妹,他們也是不會放過的。

紹母即獻明皇后妹也,美而麗。初太祖如賀蘭部,見而悅之,告獻明後,請納焉。後曰:"不可,此過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人殺其夫而納之,生紹,終致大逆焉。---《魏書》

但是拓跋珪找的這個老婆,卻跟其他有血緣關係的女人不一樣,因為賀夫人給拓跋珪帶來了滅頂之災。

兩個人新婚燕爾,本來是比較恩愛的。公元394年,賀夫人還給拓跋珪生了個兒子拓跋紹。由此可見拓跋珪並沒有冷落這個媳婦兒。

關鍵是時間長了,兩個人在一起總歸會有人犯錯。你拓跋珪是皇帝,沒人敢說你做錯了,可是賀夫人就不一樣了,就算不犯錯,拓跋珪說你錯了,你就是錯了。

因此在公元409年的時候,賀夫人犯了錯,道武帝拓跋珪大怒,也不知道犯了啥錯,就把賀夫人給關了起來,甚至揚言要殺掉賀夫人。

這件事可把賀夫人嚇壞了,她立刻派人去找自己的兒子拓跋紹幫忙。拓跋紹當時已經是16歲的俊後生了,可能由於近親結婚,所以這腦子不太好使。

他不管父親是不是真的要殺母親,立刻帶著人馬衝入了宮中,手起刀落就把父親拓跋珪給剁了。當時拓跋珪才39歲,大業未成中道,的確十分可惜。

拓跋紹和賀夫人也沒落下什麼好下場。

拓跋珪當時才39歲,不過兒子倒是生了10個。其中大兒子拓跋絕對是個人才,後期開創的基業,為北魏一統北方奠定了基礎。

拓跋嗣的生母劉氏,本是匈奴首領的女兒,嫁給拓跋珪以後,給他生了一兒一女。可問題是拓跋被立為太子的同年,劉氏就被拓跋珪給賜死了。

這種習俗實在是惡毒,只要兒子做了儲君,那麼母親就必須要被賜死。為什麼?因為北魏在學習當年的漢武帝,漢武帝把劉弗陵立為太子,隨即就把劉弗陵的老媽鉤弋夫人給賜死了,理由很簡單,他怕子少母壯,出現呂后亂政的情況。

拓跋嗣這一年18歲,失去了母親。可是父親還在不斷地娶媳婦兒生兒子,這對拓跋嗣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威脅。

當拓跋紹帶兵入宮弒君的時候,其實拓跋嗣是鬆了口氣的,因為他終於不需要再擔心易儲的情況出現,因為父親被弟弟殺了。

於是拓跋嗣立刻帶兵入宮,抓獲了拓跋紹和賀夫人,將他們倆全部處死了。此後拓跋嗣登基稱帝,也就是明元帝。他執政期間,繼承了拓跋珪的宏圖大志,也善於與民休養生息,為後來他兒子拓跋燾一統北方奠定了基礎。

拓跋珪也算雄才大略,可惜死在了好色之上。

拓跋珪娶小姨本身在鮮卑族內部一點問題都沒有,繼承後媽的大有人在,更何況是小姨呢?只不過殺人家丈夫,搶了小姨,這件事有點不厚道。

其實拓跋珪的創業之路非常坎坷,當時他所處的代國被前秦給滅了。前秦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工作,拓跋珪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中。

等到前秦在淝水之戰中戰敗後,各民族紛紛恢復自己過去的國家,拓跋珪當然抓住了這個機會,在匈奴人的幫助下,招攬了大量過去的部眾,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那就是北魏,這一年的拓跋珪才不過16歲。

拓跋珪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優異,他曾多次擊敗過草原各大部落,又先後擊敗過後燕、後秦的大軍,將北魏從弱小的國家,逐漸帶動成為了北方霸主。

如果北魏在他的帶領下,繼續這麼走下去,可能會提前實現大一統的工作。可惜每個人都會有毛病,拓跋珪最大的毛病就是好色,他本人也是因為好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總結:其實近親結婚,在當時不算什麼大事兒。

別說北魏了,就算是到了隋唐時期,近親結婚,其實也是很常見的。尤其是表兄妹之間,當時貴族聯姻基本上都是表兄妹互相結合,也沒見生出什麼傻子來。

只不過現代人非要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衡量過去的種種行為,這才讓一些本就再合理不過的事情,變得有些不知廉恥了。

整件事拓跋珪最大的錯,那就是心慈手軟了,他遲遲不肯動手,那就不要宣判人家死刑。嚇得賀夫人立刻想辦法策動兒子造反,這才是拓跋珪最失策的地方。

參考資料:《魏書》

相關焦點

  • 北魏皇帝拓跋珪,竟納姨母為妾,唐太宗對他的評價:不配稱豪傑
    拓跋珪和賀夫人拓跋珪為何違背倫常,納姨母為妾,這要從他的幼年經歷說起。公元376年,前秦滅代國,年僅6歲的拓跋珪經歷了國破家亡,跟隨母親獻明皇后開始了逃亡生活。在寄人籬下,幾次險死還生中,是母親賀氏保護了他。這在拓跋珪幼小的心靈中,母親是天底下最偉大,最好的女人。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集權之路為何失敗?
    要逐鹿中原,要建立一個鮮卑人的南北統一的一君萬民的大帝國,僅僅依靠舊有的部落聯盟,顯然不靠譜。「漢化」,學習兩漢王朝長達300年的時間探索出來的治國之道,對於拓跋珪來說,是當時唯一的選擇。不過,在「離散諸部」外,拓跋珪在「集權」道路上的第二次「狂飆突進」,卻讓他本人走向了毀滅。
  • 陳二虎: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珪十分尷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
    ,由家族內的男人繼娶之,也是草原上比較流行的婚俗,收繼者對前夫之子,當如己子一樣撫養。 拓跋實君聽了,認為什翼犍真的要殺了他,便採取了先下手為強,率手下發動政變,一舉斬殺了慕容皇后的兒子們,連帶自己的老爹也一塊幹掉了。 當時與代國為敵的前秦皇帝苻堅,聽說什翼犍被殺,群龍無首,便迅速派大將李柔、張蠔等人率兵馬攻代國的雲中,抓住拓跋實君,把他車裂而死,拓跋餘部潰逃,代國灰飛煙滅。
  •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北魏皇帝拓跋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服用五石散的鼻祖——何宴劇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世重興代國,在牛川即位為代王,不久又改稱魏王。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其實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鮮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將北周稱為後周,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後來由於五代後周的出現,為示區別,史家將宇文周稱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而在定國號為魏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國號選擇。
  • 拓跋珪攻打後燕本無勝算,慕容垂死後拓跋珪方敢大舉伐燕
    就部族以言之,後燕慕容氏與代國拓跋氏同出鮮卑,世代之間亦存在著互結姻親之傳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整合北方部族時,後燕武成帝慕容垂也為之助力,正因後燕的幫助,拓跋珪最終得以復興代國,自稱魏王。然面對地盤爭奪一事,兩國關係縱是再好,也當是各為其主,互不相讓;況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先前無故遭後燕扣留,兩國局勢早已是暗流湧動。
  • 血戰參合陂:後燕慕容垂和北魏拓跋珪強強對決,為何會遭遇慘敗?
    然而,慕容垂於國有功,卻遭猜忌,最終,他被迫流亡前秦,轉為苻堅效力,一直到383年的淝水之戰後,才尋機擺脫苻堅的控制,回到河北,糾集族人,發起復國運動。慕容垂在384年建立後燕時,已經59歲了(拓跋珪方才14歲),但他志氣不衰,運用謀略,和前秦頑強戰鬥,最後把前秦的軍隊趕出河北,定都中山,為後燕走向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名將隕落:慕容垂對拓跋珪的最後一戰
    自己死了之後,後燕怕是沒有能力去抗衡北魏的入侵了,此時慕容垂必須要作出抉擇,是耗儘自己生命中最後的精力打贏這一仗,還是安享晚年,把殘局留給太子。最終,七十歲的老人,決定親自出兵北魏,其實他自己也知道,這大概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仗了,但,這一仗,必須打;這一仗,必須贏。那麼此時的後燕,是否還有能力再組織一場進攻呢?是否能夠擊敗拓跋珪的北魏大軍呢?
  • 北魏太祖拓跋珪:莫欺少年窮
    拓跋珪依舊沒有得到獨立的機會,只能小心翼翼地依附劉氏,靜觀其變。公元385年,劉氏禍起蕭牆。劉庫仁之子劉顯殺叔奪位,又想誅殺拓跋珪。幸運的是,劉顯弟弟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劉顯的謀臣也是拓跋珪的表叔,他們都及時把消息告訴了拓跋珪的母親。拓跋珪沒有猶豫,在他看來,與劉氏的恩情已經報答完了,現在他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復興代國。
  • 拓跋珪與慕容垂之間經過了怎樣的鬥智鬥勇
    助代國復國的首領是年僅十六歲的,拓跋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他在當時號稱神算子的燕鳳的幫助下,於公元三百八十六年光復代國,並在幾個月後將代國改名為魏。強大敵人慕容垂其次,燕鳳建議拓跋珪對後燕的軍事行動拖的越久越好,因為拓跋珪在復國時才十六歲,而慕容垂已經六十一歲了,即便魏現在不是後燕的對手,但完全可以拖到慕容垂去世,到時候又會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 拓跋珪如戰神一般的存在,為何帶領強悍的北魏卻無法統一南北?
    取名北魏,也是為了向東晉炫耀自己是「神州正統」的身份,可是這樣強大的北魏,在控制北方之後,它並沒有將拓跋珪的雄心壯志延續下去,而是終止了前進的腳步,無法正式完成南北統一。在當時紛雜的歷史環境下,北魏能夠成長得如此強大,卻為何無法完成統一呢?
  • 拓跋珪是怎樣建立北魏政權,滅亡後燕,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
    他是怎樣建立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北魏」,滅亡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後燕,為孫子拓跋煮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呢?北魏鮮卑拓跋部,最初活動於大興安嶺北部端東麓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國。公元371年,他的孫子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北)。
  • 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確立,僅是拓跋珪個人酷烈習性使然嗎?
    「子貴母死」制度源自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初行此制時道武帝拓跋珪像是經過相當充分的考慮,懂得它的得失之處,而且多少有應付不測的思想準備,而不像是一種臨時心血來潮的不顧後果的因應措施。拓跋珪這樣一個「出自結繩,未師典誥」的野蠻人,居然找到偶見的漢代典故作為口頭依據,雖有「太子」的強烈反抗而不回頭,並且從此形成代代因襲的北魏定製,這顯然不是用個人的殘酷習性可以解釋通暢的。也許這種需要付出如此巨大代價的制度,一定有某種還沒有人加以探究的深層背景。
  • 逆轉胡虜無百年之運:漢武帝的晚年瘋狂竟成了拓跋珪的制度創新
    拓跋珪他硬是憑藉鮮卑鐵騎和馬刀鋒利一統草原諸部,而且挺進至長城以南。非但如此,在拓跋珪時代進行了快速的漢化改造。無論是政治還是民風,拓跋鮮卑全都要改。就是改得不倫不類、貽笑大方,拓跋珪也無所顧忌。當然會有阻力,但雄主當世,一切阻力都是可以輕易踢開的絆腳石。非獨拓跋珪如此,以後的歷代鮮卑君主在推行漢化改革上,都似拓跋珪這般猛烈。
  •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如何擊敗後燕慕容寶?有何結果?
    中間雖然出現過向他們要馬被拓跋珪拒絕而扣留了他的弟弟拓跋觚的事情,但那件事的錯誤和起因在我們這裡,怎麼能夠突然調動軍隊進攻他們呢?何況拓跋珪沉穩勇武,極富謀略,從小就經歷過許多艱難困苦,現在又兵強馬壯,不應該輕視。皇太子慕容寶固然年輕氣壯,意志果斷,勢頭正盛,但是現在把進攻北魏的指揮大權完全交給他,他一定會輕視北魏而簡單地對付他們。
  • 遊盛樂博物館外圍景觀,聯想拓跋珪建北魏稱皇帝遷新都的偉大曆程
    博物館呈半地下覆土式、生態環保型建築 帶著網友針對拓跋珪雕像為什麼居中的疑問,他給出了回答,留言很中肯,我也很認同。躍馬揚鞭的拓跋珪雕像 拓跋珪雕像居中,是因為拓跋珪開創了北魏帝國!
  • 【莽莽十六國】 終結者的力量——北魏拓跋氏的勃興
    不過拓跋珪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這裡,條件雖然差,但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從大處著眼,從小處下手,充滿著實幹精神,通過一系列改革,推動著這個鮮卑政權從一個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國家迅速轉變,生產力也大大發展,具備了在這個險惡環境中生存下來的能力。他的這種能力不是白來的,與他小時候從國破家亡的處境中成長起來有一定關係。拓跋珪是一位有武略的國主。
  • 為何孫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得到二喬之後,他們為何都英年早逝
    她們的美貌,使得曹操都為這兩位美人傾倒,就連大詩人杜牧也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而當孫策與周瑜遇到這二位美人時,更是一人迎娶了大喬,一人迎娶了小喬。那麼為何是孫策迎娶了大喬,周瑜迎娶小喬,又為何周瑜孫策皆是英年早逝的結局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 崔氏是中國北方的大姓,後燕滅亡後崔宏入仕北魏,拓跋珪十分看重
    不知道他的祖父和父親這兩代人對東晉帝國是什麼看法,反正崔宏對東晉帝國挺嚮往,前秦帝國大亂之後,他對東晉更是日思夜想。後來,能徵善戰的慕容垂消滅了翟魏,崔宏又出仕後燕帝國,隨同他一起成為後燕臣民的,還有他十幾歲的兒子崔浩。慕容垂很看重崔宏,封他做大官。可是崔宏很不開心,還是很嚮往東晉帝國,白天上班,晚上躲在小黑屋裡寫詩,作了很多詩文,表達對東晉的嚮往。他知道自己是在胡人政權裡當差,詩文萬一洩露出去就是殺頭的大罪,所以詩文保存得很隱秘。
  • 此人十五歲復國,立下一項規定,39歲死於親兒子之手
    今天來介紹一位古代帝王,他十五歲就創建了國家,但是後來卻性情大變,後來被親生兒子所殺,這個人就是魏國的皇帝拓跋珪。拓跋珪原本是鮮卑人,後來國家被滅後,他跟母親一起逃走,去投奔他的舅舅,因為他少年老成,而且見識頗高,所以在他舅舅的賀蘭部落裡深得民心,後來經過他功績戰略,部落裡的首領們都很欣賞他,並在部落的會議上都推薦拓跋珪為皇帝,所以拓跋珪在被滅國後的十多年後領導了一伙人完成了復國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