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盛樂博物館外圍景觀,聯想拓跋珪建北魏稱皇帝遷新都的偉大曆程

2020-12-20 騰訊網

初夏的一個下午,我來到盛樂博物館。先參觀了盛樂博物館的外圍景觀,然後參觀了盛樂博物館和博物館後面的古城遺址。

發現了故城的一個很特別的標牌

順著博物館廣場一側的道路,走到了一座仿古城牆,登上城牆垛口,站在城牆垛口上可以極目遠眺四周,古城周圍的景觀盡收眼底。

上下土城的簡介

從仿古城牆垛口下來,向對面走去,看到對面小山上的一對文保碑,每參觀一處文物之前,文保碑是必須要看的,從不同角度拍下來更好,留作永久的記憶。

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文保碑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的保護級別屬於國家級保護,2001年6月25日,第五批公布,土城子古城是漢唐時代產物,它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面碑文有些看不太清楚,但是極其珍貴。

和林格爾縣文保碑記

在文保碑的南側不遠處,土城的一段殘垣印入眼帘,還有蹲著的石獅子,石獅共2對,其中有一隻已經破損。根據文保碑碑記推測:這段夯土殘垣已近1500多年了,夯土牆雖經歷歲月風蝕,能夠保留到現在,依然是個奇蹟了!已經破損的一隻石獅子就堆放在那裡,雖然有些殘缺不全,但不影響這座文物古蹟的整體美。繞著這座「斷壁殘垣」認真環視一周,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其實我就喜歡探尋這些古蹟、遺址之類的東西,從中能夠感悟到先人們的偉大創舉。

博物館文保碑附近存留的故城的斷壁殘垣

也許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看到相似的物件,或者讀到了與之相關的一段文章,你能聯想起相關的一個人物或者故事。盛樂博物館是半地下覆土式、生態環保型建築,後面有古城遺址依據實地地形建造而成,這是全國唯一的一座以展示鮮卑歷史文化為主的別具特色的博物館。

盛樂博物館景石

1971年,在和林格爾縣西北發現了一座鮮卑時期的古城遺址,挖掘出兩座墓葬,同時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這就是盛樂古城遺址。

盛樂故城遺址1

登上盛樂博物館頂部觀景臺,與眾不同的、超前的設計理念,別具特色。在博物館館頂的西側,就是盛樂古城,即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的全貌。

盛樂博物館牆壁造型

故城城郭輪廓依稀可見,要是帶個望遠鏡就更好了。感覺距離還是遠了些,若在這博物館頂部安置幾臺高倍觀景的固定望遠鏡就完美了,這樣不僅會增加遊客的數量,而且會提高遊客參觀的質量,這種設施在其他的旅遊景點是有存在的,比如北京昌平明代十三陵之朱棣的長陵就有。再環視一下背後博物館入口的景觀吧!

博物館呈半地下覆土式、生態環保型建築

帶著網友針對拓跋珪雕像為什麼居中的疑問,他給出了回答,留言很中肯,我也很認同。在這兒一併給網友做出最完整的解答,來結束今天的旅行。

躍馬揚鞭的拓跋珪雕像

拓跋珪雕像居中,是因為拓跋珪開創了北魏帝國!據史料記載:西晉滅亡後,天下大亂,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崛起,群雄逐鹿,代國首領什翼犍及其子先後死於內亂,代國滅亡,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先後依附,在賀蘭部和獨孤部長大,成年後重立代國,先後擊敗叔叔拓跋窟咄和獨孤部劉顯,北方大敵只剩下北燕。北燕以太子慕容寶為帥,與拓跋珪在參合陂決戰,拓跋珪大勝,滅亡北燕,最終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帝國。是拓跋珪把鮮卑族由部落變成為一個相當強盛的王朝,以至於拓跋珪的子孫入主中原後,大膽地進行一系列改革,為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的漢民族大融合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拓跋珪的祖父,昭城皇帝什翼犍

拓跋珪建北魏、稱皇帝、遷新都的偉大曆程值得我們探索學習!北魏是北方少數民族第一個在草原上建都的王朝。第二個應該是忽必烈開創的元帝國,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的正藍旗境內建立了元上都(元朝陪都)。元上都毀於元末明初的戰亂,是明朝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常遇春在與元朝的戰爭中搗毀的。元上都遺址極其珍貴,其歷史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很特殊,內蒙古元上都遺址申遺成功令世界文化界驚嘆。

拓跋珪先祖,活了104歲的代國始祖神元皇帝力微

拓跋珪的先輩們能在和林格爾建築城池,為拓跋珪和他的後代子孫入主中原以及將鮮卑逐步漢化為華夏民族一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鮮卑族和大遼帝國的契丹族一樣,經過民族碰撞、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等,後來逐步消失在浩翰的歷史進程當中,現在想來真不愧是一個奇蹟。

相關焦點

  • 拓跋珪是怎樣建立北魏政權,滅亡後燕,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
    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年一公元409年),本名拓跋開,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人,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即魏道武帝,公元386年一公元409年在位。他是怎樣建立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北魏」,滅亡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後燕,為孫子拓跋煮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呢?北魏鮮卑拓跋部,最初活動於大興安嶺北部端東麓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國。公元371年,他的孫子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北)。
  • 陳二虎: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珪十分尷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
    文/陳二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圖片,來自網絡) 建立北魏政權的開國皇帝拓跋珪,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嫡長子拓跋寔的遺腹子。他的母親賀氏懷著他時,其父拓跋寔就去世了。於是,這個賀氏又改嫁給老公公拓跋什翼犍,然後生下了拓跋珪。 由於其生母賀氏這層特殊的婚姻關係,真說不清拓跋珪算是什翼犍的兒子還是孫子(賀氏嫁給什翼犍後,又生了一個兒子)。
  • 北魏故都,北方重鎮,盛樂古城和林格爾縣
    這裡是中國古代北方政治軍事重鎮,是鮮卑拓跋部及所建代國和北魏初年國都。《魏書·序紀》: 始祖力微三十九年 (三國魏甘露三年258) 遷於定襄之盛樂。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東晉鹹康六年 (340) 代王拓跋什翼犍定都盛樂。太元十一年 (386) 拓跋珪復國,改國號為魏,仍都盛樂。
  •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北魏皇帝拓跋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服用五石散的鼻祖——何宴劇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世重興代國,在牛川即位為代王,不久又改稱魏王。
  • 考古探索:北魏金陵之謎
    金陵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幾任皇帝修建的皇家陵園,分別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敬壽皇帝拓跋餘、景穆皇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以及后妃、諸王、功臣、勳戚等。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
  •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如何擊敗後燕慕容寶?有何結果?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採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後燕軍隊隔河對峙。後燕軍隊長途跋涉,不能速戰速決,加之天氣漸冷,又誤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決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領的二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這場戰役加速了後燕的滅亡,也奠定了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歷史背景東晉時期,中國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步強盛起來。
  • 北魏太祖拓跋珪:莫欺少年窮
    六歲的代國王子拓跋珪眼看國破家亡,親人離散。復仇的種子和復國的願望在年幼的拓跋珪心中深深紮下根苗。這時,拓跋珪被前秦皇帝要求強遷到都城長安作為人質。幸好代國的老臣據理力爭,拓跋珪才被允許留著部落中。在塞北,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拓跋珪卻磨鍊出了堅強的意志。拓跋珪隨母親賀拔氏投奔表叔匈奴首領劉庫倫。在劉庫倫部,雖然母子二人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卻得到了安全的保護。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集權之路為何失敗?
    在實現「集權」這條路上,鮮卑的君主們採用的手段異乎尋常的決絕,比如北魏開國之君道武帝拓跋珪的改革。離散諸部拓跋珪是北魏的開國之君,其先祖建立的代國被苻堅的前秦所滅。其時,拓跋珪年僅6歲。十年後,苻堅敗於淝水,前秦覆滅,北中國大地再度陷入分裂和戰亂,剛剛成年的拓跋珪被鮮卑諸部推舉為代王。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其實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鮮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將北周稱為後周,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後來由於五代後周的出現,為示區別,史家將宇文周稱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而在定國號為魏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國號選擇。
  • 名將隕落:慕容垂對拓跋珪的最後一戰
    自己死了之後,後燕怕是沒有能力去抗衡北魏的入侵了,此時慕容垂必須要作出抉擇,是耗儘自己生命中最後的精力打贏這一仗,還是安享晚年,把殘局留給太子。最終,七十歲的老人,決定親自出兵北魏,其實他自己也知道,這大概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仗了,但,這一仗,必須打;這一仗,必須贏。那麼此時的後燕,是否還有能力再組織一場進攻呢?是否能夠擊敗拓跋珪的北魏大軍呢?
  • 血戰參合陂:後燕慕容垂和北魏拓跋珪強強對決,為何會遭遇慘敗?
    三國時代,拓跋部遷居漠南,慕容部遷居遼西,在同一時期和中原王朝開始打交道。和拓跋部相比,慕容部接受漢化的時間較早,漢化的程度也較深,慕容垂的爺爺慕容廆在西晉末年稱霸遼東,父親慕容皝在337年建立前燕,哥哥慕容俊在352年佔領河北。其後,前燕通過歷次戰爭稱雄關東,和前秦兩分中原大地,一直到370年被前秦滅亡。
  • 史書中405年拓跋珪祭天的天壇是方的,內蒙古發掘的天壇卻是圓的?
    近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發掘了一座北魏圓形祭天遺址。由《魏書·禮志一》中的記載「天賜二年夏四月,祀天於西郊,為方壇一」可知,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定都後的祭天之壇是方形,此次發掘的天壇為什麼是圓的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為什麼會將祭天的祭壇設在西郊,而且還是一個方壇?北魏鮮卑人是興起於大興安嶺嘎仙洞附近的遊獵民族,在東漢初年,和匈奴、烏桓等遊牧民族一起生活在漠北草原。其始祖神元皇帝(拓拔力微) 在258年 ,率領部族遷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 ,進行了第一次祭天,時間是「夏四月」。此後120多年沒有祭天的記載,直至拓跋珪建立代國。
  • 拓跋珪如戰神一般的存在,為何帶領強悍的北魏卻無法統一南北?
    魏,有美好偉大的意思,北魏在五胡十六國最為混亂的局勢中,打敗眾多對手,從被前秦滅亡的一個代國,成為遊牧民族重新站起來的鮮卑族政權,在當時控制了中原北方,風頭無兩。取名北魏,也是為了向東晉炫耀自己是「神州正統」的身份,可是這樣強大的北魏,在控制北方之後,它並沒有將拓跋珪的雄心壯志延續下去,而是終止了前進的腳步,無法正式完成南北統一。在當時紛雜的歷史環境下,北魏能夠成長得如此強大,卻為何無法完成統一呢?
  • 【莽莽十六國】 終結者的力量——北魏拓跋氏的勃興
    代國被滅國是拓跋鮮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很大的挫折。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崩潰,他的國家前秦解了體,代國得以復國。這時代國的國主成了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音規),他改國號為魏,定都盛樂,是為北魏,拓跋珪就是北魏道武帝。盛樂是拓跋鮮卑世代守護的地方,位置大概是今天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之北的土城子。從拓跋珪開始,拓跋鮮卑開始一躍而起成為中國北方的強大力量。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 拓跋鮮卑的崛起:統一北方,崇漢尊儒,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西晉時期,大量遊牧民族內遷,引發了「永嘉之亂」。於是,整個北方陷入了戰亂之中,長江以北先後出現了16個政權,史稱「十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代,被稱為「五胡亂華」。終於到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北朝,中國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北魏的統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文就介紹一下北魏統一的歷程。
  • 北魏皇帝拓跋珪,竟納姨母為妾,唐太宗對他的評價:不配稱豪傑
    拓跋珪和賀夫人拓跋珪為何違背倫常,納姨母為妾,這要從他的幼年經歷說起。公元376年,前秦滅代國,年僅6歲的拓跋珪經歷了國破家亡,跟隨母親獻明皇后開始了逃亡生活。在寄人籬下,幾次險死還生中,是母親賀氏保護了他。這在拓跋珪幼小的心靈中,母親是天底下最偉大,最好的女人。
  • 華夏文化的魅力,偉大的北魏孝文帝元宏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一位鮮卑族皇帝學習華夏文化的故事,熟悉歷史的朋友們應該猜到這位皇帝是誰了,沒錯,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歷代史學家都不能否認,北魏是個偉大的王朝。他的偉大在於結束了北方大地持續百年的五胡亂華局面,統一了北方。
  • 誕生了猛女花木蘭的北魏,是個怎樣的朝代?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
    根據詩中所描繪場景及關鍵詞,目前史學/文學界一致認為,木蘭身處的朝代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而她作戰的對象,則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柔然。說到「魏」這個國號,咱們首先會聯想到以戰國時期的魏國,或者三國時的曹魏,它們都是曾經雄踞中原的強大農耕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