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二虎: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珪十分尷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

2020-12-22 騰訊網

文/陳二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圖片,來自網絡)

一、拓跋珪該是誰的兒子

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婚俗比較特別,其中之一就是「接續婚」,接續婚,也就是說:父妻子婦、子妻後母、侄娶寡嬸之類,也就是說丈夫死後,由家族內的男人繼娶之,也是草原上比較流行的婚俗,收繼者對前夫之子,當如己子一樣撫養。

建立北魏政權的開國皇帝拓跋珪,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嫡長子拓跋寔的遺腹子。他的母親賀氏懷著他時,其父拓跋寔就去世了。於是,這個賀氏又改嫁給老公公拓跋什翼犍,然後生下了拓跋珪。

由於其生母賀氏這層特殊的婚姻關係,真說不清拓跋珪算是什翼犍的兒子還是孫子(賀氏嫁給什翼犍後,又生了一個兒子)。

據說,又是據說,這個拓跋珪出生時就有異於常人,體重比一般的嬰兒重了一倍,比正常的孩子學會走路早,說話也早,生的是寬額大耳(這是帝王之相呀),眼神烔烔有神放光,聰明又伶俐,因此,深得拓跋什翼犍的喜愛,視為掌上明珠。

然而,晚年的什翼犍疾病纏身,不得不考慮誰來繼位,此時,他最知心的弟弟拓跋翰與嫡長子拓跋寔都已經去世了,他最喜歡的孫子(兒子)拓跋珪剛剛六歲,他的皇后慕容氏所生的六個兒子和其他的兒子都已經成人,但他卻一個都看不上,所以,這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也讓許多人惦記著。

什翼犍的侄子拓跋斤由於在代國失去過去擁有的權力,一直耿耿於懷,如今看到什翼犍病的不輕,便趁機挑撥,他找到什翼犍的庶長子拓跋實君說:「代王(什翼犍)要立慕容妃的兒子,準備把你殺掉,近期慕容妃的兒子們每夜都戎服帶刃,率兵圍著代王大帳轉,一有機會就要動手呵!」

拓跋實君聽了,認為什翼犍真的要殺了他,便採取了先下手為強,率手下發動政變,一舉斬殺了慕容皇后的兒子們,連帶自己的老爹也一塊幹掉了。

當時與代國為敵的前秦皇帝苻堅,聽說什翼犍被殺,群龍無首,便迅速派大將李柔、張蠔等人率兵馬攻代國的雲中,抓住拓跋實君,把他車裂而死,拓跋餘部潰逃,代國灰飛煙滅。

二、寄人籬下的日子

前秦皇帝苻堅消滅了代國後,把代國控制下的地區一分為二,一部分委任獨孤部首領劉庫仁管理,一部分交給鐵弗部首領劉衛辰統治,而把拓跋王室成員遷往長安,自然也包括六歲的拓跋珪。

拓跋珪在長安生活了一段時間,又被流放到蜀地,隨之與其母又輾轉返回塞上,母子兩個投靠了劉庫仁。

拓跋珪的母親賀氏是賀蘭部首領賀訥的妹妹,是當時公認的美人,香豔美麗,聞名遐邇,雖然漸入中年,依舊風採照人,也是由於母親賀氏的關係,這個劉庫仁待拓跋珪十分不錯,對他們母子關懷備至,並且對他的兒子們說:「拓跋珪這孩子其貌非凡,有高天下之志,將來會振興祖業,你們應該待他好一點!」

公元384年,拓跋珪十五歲了,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少年,暗暗積蓄實力。誰知,劉庫仁被部下慕容文襲殺了,劉庫仁的兒子劉顯擁兵自立為首領。

這個劉顯預感到拓跋珪是一個危險的存在,不能讓他羽毛豐盛了,就想把拓跋珪除掉。

少年拓跋珪已經有了一些親信,得到消息,便與母親賀氏商議了一番,因為這個劉顯早就對賀氏的美貌丰情垂涎三尺,一直沒能佔到便宜,於是,拓跋珪就以母親賀氏的名義設宴邀請劉顯。

劉顯自然赴宴,這一場淋漓酒局,令劉顯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拓跋珪趁夜與母親賀氏騎快馬逃到賀蘭部,投奔了舅舅賀訥。

賀訥對這個外甥拓跋珪也比較喜歡,大力扶持培養,認為是天下人傑,而拓跋珪的另一個舅舅賀染幹,也就是賀訥的弟弟卻十分看不上他,覺得這個小子非同一般,也想下手除掉拓跋珪,以除後患,但被他的姐姐,也就是拓跋珪的母親勸阻住了。

三、英雄終有用武之地

當時許多鮮卑人都仰慕拓跋珪是個英雄,聞知他來到舅舅賀訥的賀蘭部(說來這個賀蘭部是晉代入塞的北狄十九種之一,族屬成份比較複雜,一直與拓跋部相互通婚,後來又成了北魏的勳臣八姓之一),遠近流散的拓跋舊部都紛紛來依附,諸部大人也紛紛請求賀訥,表示擁戴拓跋珪為主,共謀大事,重振代國。

做為舅舅的賀訥自然贊同。

公元386年正月,在草原上的牛川(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錫拉木林河畔),在賀訥的組織下,大會諸部,拓跋珪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禮,歸附的部落眾多。拓跋珪建年號登國,開啟了重霸北方的壯舉。

隨後拓跋珪把都城設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城,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史稱北魏。

拓跋珪立國之時,拓跋氏還比較弱小,周圍諸強林立,南有獨孤部,北有賀蘭部,西有鐵弗部,東有庫莫奚部,太行山以東還有慕容垂的後燕,以西有慕容永的西燕,處於夾縫中的北魏,必須增加實力,向外擴張,發動戰爭,先後擊敗獨狐部劉顯與劉衛辰兩部,佔領了五原一帶,又擊敗舅舅賀染幹的賀蘭部,徵服了鐵弗部,一些弱小的部落更是紛紛歸附,實力大增。

公元392年,拓跋珪派自己的小弟弟拓跋觚(這個拓跋觚是拓跋珪的母親賀氏改嫁給拓跋珪爺爺拓跋什翼犍之後所生,是什翼犍的兒子,與拓跋珪同母異父,但從輩份上講,這個拓跋觚又是拓跋珪的叔叔。我的媽呀,這關係有點亂,越解釋越不清楚。)出使後燕,卻被扣留了,致使拓跋珪的母親憂傷而死(這賀氏十分疼愛小兒子拓跋觚),讓北魏與後燕積怨,產生裂痕。

公元395年,後燕發動了進攻北魏的戰爭,參合陂一戰,拓跋珪大勝後燕兵馬。

公元396年七月,羽毛豐滿的拓跋珪在盛樂正式稱帝,改元皇始。

隨後拓跋珪率大軍一舉滅掉後燕,日漸強大起來。

公元397年,拓跋珪遷都平城(山西大同),開始了北魏以平城為首都的時代。

然而,英雄一世的拓跋珪,卻被自己兒子拓跋紹勾結拓跋珪的寵姬萬人,深夜潛入拓跋珪的寢宮,結果了拓跋珪的性命。

拓跋珪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自己的兒子殺了,死時三十九歲。

可以說,拓跋珪是一代梟雄,為北魏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也讓平城成了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的中心和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樞紐。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拓跋珪是怎樣建立北魏政權,滅亡後燕,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
    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年一公元409年),本名拓跋開,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人,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即魏道武帝,公元386年一公元409年在位。他是怎樣建立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北魏」,滅亡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後燕,為孫子拓跋煮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呢?北魏鮮卑拓跋部,最初活動於大興安嶺北部端東麓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國。公元371年,他的孫子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北)。
  • 拓跋珪與慕容垂之間經過了怎樣的鬥智鬥勇
    助代國復國的首領是年僅十六歲的,拓跋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他在當時號稱神算子的燕鳳的幫助下,於公元三百八十六年光復代國,並在幾個月後將代國改名為魏。強大敵人慕容垂兩國之間鬥智鬥勇沒過多久,後燕因為慕容垂的關係,一舉成為了北方最大的勢力,而拓跋珪如果想要稱霸中原,後燕就是最大的勁敵。最後在燕鳳的建議下,拓跋珪決定向後燕表現出十分的敬意,好讓他們先放鬆警惕。
  •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
    北魏皇帝拓跋珪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掉?北魏皇帝拓跋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服用五石散的鼻祖——何宴劇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世重興代國,在牛川即位為代王,不久又改稱魏王。
  • 【莽莽十六國】 終結者的力量——北魏拓跋氏的勃興
    鮮卑人軻比能在魏蜀吳的三國時代統一了鮮卑各部,成為了一支為各方重視的力量,曹丕招撫過他,諸葛亮北伐中原時也曾聯繫過他。軻比能身後,統一的鮮卑開始分化為不同部,出現了前邊提到的建立了燕國的慕容氏鮮卑,建立了南涼的禿髮氏鮮卑,建立了西秦的乞伏氏鮮卑,還有宇文氏鮮卑,段氏鮮卑和拓跋氏鮮卑。拓跋氏鮮卑的始祖正式被大家認可的是一個叫拓跋力微的人,他活了一百零四歲,是鮮卑的頭部首領。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集權之路為何失敗?
    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在中學歷史課本中為我們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章節,即「鮮卑慕華」,我們一直津津樂道於鮮卑人對當時華夏文明的學習和模仿。然而,所謂「鮮卑慕華」,北魏歷任君主所謂的「漢化」政策,其本質是實現「集權」,用起於秦漢時期的統治之術來御民,打造一個鮮卑人的一君萬民的高度集權的帝國,目的則是消滅南方的漢人政權,統一南北。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第二個後周指的是南北朝的北周,由宇文泰實際建立。後魏又是哪個朝代呢?其實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鮮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將北周稱為後周,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後來由於五代後周的出現,為示區別,史家將宇文周稱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
  • 遊盛樂博物館外圍景觀,聯想拓跋珪建北魏稱皇帝遷新都的偉大曆程
    博物館呈半地下覆土式、生態環保型建築 帶著網友針對拓跋珪雕像為什麼居中的疑問,他給出了回答,留言很中肯,我也很認同。躍馬揚鞭的拓跋珪雕像 拓跋珪雕像居中,是因為拓跋珪開創了北魏帝國!
  • 北魏太祖拓跋珪:莫欺少年窮
    拓跋珪看在眼裡,喜在心頭:光復故國的時機終於到來了。但是自己躋身於劉庫仁之下,劉庫仁此時還是終於前秦的,終是沒有機會。對於代國拓跋氏,苻堅是絲毫不放在心上的。真正的心頭大患是燕國慕容氏,這才是鮮卑部族的最強者。果不其然,天下大亂之後,勢頭最盛的便是後燕慕容垂。劉庫仁在戰爭中被後燕所殺,其弟劉頭眷接管了他的部眾。
  • 拓跋鮮卑的崛起:統一北方,崇漢尊儒,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於是,整個北方陷入了戰亂之中,長江以北先後出現了16個政權,史稱「十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代,被稱為「五胡亂華」。終於到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北朝,中國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北魏的統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文就介紹一下北魏統一的歷程。一,拓跋西遷,盤踞漠南鮮卑族,最早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因為地處於匈奴東方,因而被稱為「東胡」。
  •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如何擊敗後燕慕容寶?有何結果?
    匈奴、羯、氐、羌、鮮卑等民族先後在黃河兩岸和北部建立起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公元384年,慕容垂恢復燕國,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建年號為燕元,史稱後燕。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慕容垂稱帝;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定都盛樂 (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為了稱霸北方,兩國互相殘殺。魏燕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之戰,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
  • 北魏皇帝拓跋珪,竟納姨母為妾,唐太宗對他的評價:不配稱豪傑
    拓跋珪和賀夫人拓跋珪為何違背倫常,納姨母為妾,這要從他的幼年經歷說起。公元376年,前秦滅代國,年僅6歲的拓跋珪經歷了國破家亡,跟隨母親獻明皇后開始了逃亡生活。在寄人籬下,幾次險死還生中,是母親賀氏保護了他。這在拓跋珪幼小的心靈中,母親是天底下最偉大,最好的女人。
  • 崔氏是中國北方的大姓,後燕滅亡後崔宏入仕北魏,拓跋珪十分看重
    崔宏當時,中國北方盤踞著一個叫翟魏的小政權,很不幸,當崔宏率領族人和親朋好友走到泰山附近的時候,落到了翟魏帝國手裡,被迫接受了翟魏政權的官職。後來,能徵善戰的慕容垂消滅了翟魏,崔宏又出仕後燕帝國,隨同他一起成為後燕臣民的,還有他十幾歲的兒子崔浩。慕容垂很看重崔宏,封他做大官。可是崔宏很不開心,還是很嚮往東晉帝國,白天上班,晚上躲在小黑屋裡寫詩,作了很多詩文,表達對東晉的嚮往。他知道自己是在胡人政權裡當差,詩文萬一洩露出去就是殺頭的大罪,所以詩文保存得很隱秘。
  • 血戰參合陂:後燕慕容垂和北魏拓跋珪強強對決,為何會遭遇慘敗?
    然而,慕容垂於國有功,卻遭猜忌,最終,他被迫流亡前秦,轉為苻堅效力,一直到383年的淝水之戰後,才尋機擺脫苻堅的控制,回到河北,糾集族人,發起復國運動。慕容垂在384年建立後燕時,已經59歲了(拓跋珪方才14歲),但他志氣不衰,運用謀略,和前秦頑強戰鬥,最後把前秦的軍隊趕出河北,定都中山,為後燕走向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拓跋珪如戰神一般的存在,為何帶領強悍的北魏卻無法統一南北?
    取名北魏,也是為了向東晉炫耀自己是「神州正統」的身份,可是這樣強大的北魏,在控制北方之後,它並沒有將拓跋珪的雄心壯志延續下去,而是終止了前進的腳步,無法正式完成南北統一。在當時紛雜的歷史環境下,北魏能夠成長得如此強大,卻為何無法完成統一呢?
  • 拓跋珪為何一定要娶小姨?賀夫人改變了他的命運,使得他39歲早逝
    拓跋紹當時已經是16歲的俊後生了,可能由於近親結婚,所以這腦子不太好使。他不管父親是不是真的要殺母親,立刻帶著人馬衝入了宮中,手起刀落就把父親拓跋珪給剁了。當時拓跋珪才39歲,大業未成中道,的確十分可惜。拓跋紹和賀夫人也沒落下什麼好下場。
  • 拓跋氏歷經三代的漢化改革,在保守派的反擊下宣告失敗
    前言拓跋人在東晉政權經歷淝水之戰後再次宣布獨立,並且相較於之前拓跋勢力的發展過程來看,此次拓跋部族在首領拓跋珪的率領取得了明顯更快速度的發展。不過在拓跋珪宣布獨立之初,拓跋勢力所面對當時的北方政局還是非常複雜和危險的,畢竟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
  • 逆轉胡虜無百年之運:漢武帝的晚年瘋狂竟成了拓跋珪的制度創新
    慕容垂後燕亡於北魏入侵,但更主要的還是亡於無休止的宗室內亂和兄弟相殺。慕容家族無論是雄主數量還是英雄質量,都不次於拓跋家族。4.拓跋珪一面馬刀鋒利一面漢化彪悍當慕容鮮卑已經浸染中原風華之時,拓跋鮮卑還在塞北草原瞭望中原。好不容易建了一個代國政權,還被前秦苻堅擒王滅國。前秦分裂後,拓跋珪復國,並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 名將隕落:慕容垂對拓跋珪的最後一戰
    自己死了之後,後燕怕是沒有能力去抗衡北魏的入侵了,此時慕容垂必須要作出抉擇,是耗儘自己生命中最後的精力打贏這一仗,還是安享晚年,把殘局留給太子。最終,七十歲的老人,決定親自出兵北魏,其實他自己也知道,這大概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仗了,但,這一仗,必須打;這一仗,必須贏。那麼此時的後燕,是否還有能力再組織一場進攻呢?是否能夠擊敗拓跋珪的北魏大軍呢?
  • 拓跋珪攻打後燕本無勝算,慕容垂死後拓跋珪方敢大舉伐燕
    就部族以言之,後燕慕容氏與代國拓跋氏同出鮮卑,世代之間亦存在著互結姻親之傳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整合北方部族時,後燕武成帝慕容垂也為之助力,正因後燕的幫助,拓跋珪最終得以復興代國,自稱魏王。然面對地盤爭奪一事,兩國關係縱是再好,也當是各為其主,互不相讓;況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先前無故遭後燕扣留,兩國局勢早已是暗流湧動。
  • 解析兩晉戰爭:拓跋珪興魏及北魏開國戰爭
    無論是在東晉十六國,還是南北朝,北魏都是這兩段歷史中的重要國家,客觀地來講,北魏實際上早就存在過,就是它的前身代國。不過,代國在前秦苻堅的統一過程中被消滅,但僅僅過了十年,前秦淝水之戰大敗,這就給了拓跋氏復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