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天下大亂的魏晉時期,出自同一鮮卑部落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和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為了吞併對方,兩人之間幾乎陷入膠著狀態,那麼他們又是如何鬥智鬥勇,最後到底是誰技高一籌?
代國拓跋珪的復國
公元三百七十六年,強大的前秦在苻堅的領導下,消滅了拓跋什翼犍的代國,但隨著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爆發,而前秦又以失敗告終,這樣就給了北方很多部族重新復國的機會,代國就是其中之一。
助代國復國的首領是年僅十六歲的,拓跋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他在當時號稱神算子的燕鳳的幫助下,於公元三百八十六年光復代國,並在幾個月後將代國改名為魏。
強大敵人慕容垂
由於北方復國者眾多,所以拓跋珪在北方仍然處於競爭劣勢,而且此時他還面臨著一個極其強大的對手,這個人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有很大的威望,他就是後燕開國君王——慕容垂,也就是前燕開國君王慕容皝的第五個兒子。
據說慕容垂一出生就有異兆,成長過程更是與自己的幾個哥哥不同,所以慕容皝認定自己的這個兒子以後必成大器,還放言說其:"終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意思是如果君王好好重用他,他必能潛心為國家服務;但如果虧待他,他也可肯定會讓這個國家雞犬不寧。
這句看似評價很高的稱讚,後來卻為慕容垂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父親對慕容垂不斷的表揚,最後還是遭到了慕容皝的法定繼承人慕容儁的強烈不滿。以至於後來慕容儁做了前燕的皇帝,凡是前方的硬仗都讓老五慕容垂和老四慕容恪去打。
不過慕容垂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和後趙、前秦、東晉的戰爭中,幾乎都是全勝,所以在朝廷上的威望也很高。後來慕容儁病死,慕容垂和慕容恪又共同扶持了一個他們的侄子,而這兩兄弟仍然為前燕四處徵戰。
逆境重生的慕容垂
直到慕容恪臨死前,他都一直在向皇帝推薦重用慕容垂,不過可惜慕容垂能力過於出眾,並且性格內斂好欺負,所以幾乎皇帝所有的親信都對慕容垂很不放心,最後一直把慕容垂逼到了在燕國幾乎無容身之地。
最後慕容垂走投無路,只好帶著自己的兒子投奔了苻堅的前秦,而苻堅當時又正好在籌劃著對前燕的打擊,他唯一忌憚的就是慕容垂,所以聽說慕容垂來降,喜出望外,立刻親自出了長安迎接慕容垂並委以重任。
進入前秦後,慕容垂同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時間一長,他又同樣遭到了前秦一些貴族們的不滿,包括當時的前秦大將王猛。這時的慕容垂才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屈辱,由此產生了復國自立為王的想法。
慕容垂的出生身份以及他自身的能力,註定了他的不凡,功高蓋主自然也會不受人待見,所以轉來轉去,慕容垂也只有奪取政權一條路,否則自己不是被殺,就是像秦始皇的仲父呂不韋那樣自殺,終究難逃一死,因此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同樣也復了國,史稱後燕。
兩國之間鬥智鬥勇
沒過多久,後燕因為慕容垂的關係,一舉成為了北方最大的勢力,而拓跋珪如果想要稱霸中原,後燕就是最大的勁敵。最後在燕鳳的建議下,拓跋珪決定向後燕表現出十分的敬意,好讓他們先放鬆警惕。
魏每年都會向後燕進貢,慕容垂有什麼軍事行動,拓跋珪也會第一時間在旁出力幫忙。時間一長,慕容垂也看到了魏對自己的忠心,於是開始慢慢放鬆警惕。
其次,燕鳳建議拓跋珪對後燕的軍事行動拖的越久越好,因為拓跋珪在復國時才十六歲,而慕容垂已經六十一歲了,即便魏現在不是後燕的對手,但完全可以拖到慕容垂去世,到時候又會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可是事與願違,幾年後,慕容垂突然開始警惕魏和拓跋珪,因為他看著魏國一邊供奉自己,一邊卻又攻打他身邊的其他部落,而且發勢頭特別快,所以他不得不開始憂心拓跋珪的真正目的,於是他決定考驗一下魏是不是真的對自己充滿敬畏。
公元三百九十一年,六十六歲的慕容垂扣押了魏派來孝敬他的使臣——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還大言不慚的討要大宛良馬(魏特有的好馬)換這個使臣,此時拓跋珪也意識到慕容垂已經開始警惕,所以二十一歲的他也不再裝恭敬,告訴慕容垂堅決不給良馬,公開和後燕決裂。
魏和後燕的大戰一觸即發
並且立刻派人聯絡了後燕的死敵西燕,然後兩國一起共同對抗後燕,這也證實了慕容垂的猜測,所以公元三百九十一年到三百九十五年的五年時間裡,後燕集中了大部分力量對抗西燕,並將其滅國。
然後在公元三百九十五年,慕容垂又派自己的兒子慕容寶和幾位慕容家族的親信共領兵十萬,向魏發動進攻。慕容垂認定無論是他的兒子或者其他將軍,都不會是拓跋珪的對手,所以為了穩定勝局,他決定圍獵拓跋珪。
五月,後燕大軍直撲魏,而拓跋珪也號令他們分成了三股勢力進行流竄,一股向東北,一股向西北,另外一股則由拓跋珪親自率領向西撤退。後燕主帥慕容寶一看,立刻決定直咬拓跋珪不放。逃跑過程中,拓跋珪也是屢戰屢敗,後來一直逃到了五原(內蒙古包頭南邊的黃河兩岸)地區,拓跋珪才停下腳步,和慕容寶相持起來。
其實拓跋珪一直在尋找對自己有利的地形,五原遠離了後燕的本土,卻是拓跋部的腹地,所以這裡對後燕非常陌生,而對拓跋部非常熟悉,這就有利於拓跋珪的進攻。
另外,慕容寶出兵時是五月份,快要進入夏季了,在經過這樣的千裡行軍,軍隊又度過了秋天,進入了冬天,糧草等什麼都難以供應上,所以對魏更加有利。
於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拓跋珪開始實施自己的計謀,原先向東北逃竄的那隻軍隊,逃到後燕軍隊的後方,切斷了他與慕容垂的聯繫。其次,逃向西北的那隻軍隊和拓跋珪的軍隊會合,在五原地區做好準備,並開始散播慕容垂已經去世的謠言,擾亂後燕的軍心。
原本氣宇軒昂的後燕軍隊聽到這個消息後,均開始心慌,因為他們出發的時候,慕容垂就已經身染重病,這麼長時間音信全無,也有可能是已經去世了。而此時慕容寶更是待不下去了,準備撤軍往回趕,看看後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而且他完全不懼怕身後的拓跋軍隊,燒毀了全部船隻就開始帶著部隊逃回後燕國都中山。忽然一夜內蒙古狂風大作,黃河結冰,拓跋珪也終於等到了時機,親自帶領兩萬精騎渡過黃河,直追慕容寶的軍隊,最後十一月初,終於在參合陂追上了後燕的軍隊。
這一日凌晨,當所有燕軍還在沉睡,拓跋珪居高臨下的下令進兵,等到燕軍反應過來,只看見朝陽之下全是拓跋的軍隊,個個拿著短刀向他們衝了過來。所以後燕的軍隊大都倉皇逃竄,有被殺死的、壓死的、投降的不計其數,最後個慕容寶一起逃回中山的僅剩幾千人。
拓跋珪與慕容垂的對決
回到後燕都城中山,慕容垂也料想到了這個結果,所以在公元三百九十六年剛過春天的時候,親自帶兵討伐魏,數月後,慕容垂直抵魏的南都平城,並順利將其攻下,數萬拓跋精兵戰死沙場。
正當拓跋珪恐慌的時候,後燕的軍隊突然出了一件大事,成功扭轉了魏的局勢,那就是慕容垂去世了,此時的慕容垂已經七十一歲。在佔領了平城之後,他手下的謀士突然建議他到參合陂去祭祀上次戰敗的將士們。
本來慕容垂不去參合陂,完全可以相安無事,說不定還可以改寫歷史,可偏偏世事難料,他不但去了參合陂,而且滿目皆是戰死的後燕將士們,大家觸景生情,個個都垂淚哭泣,慕容垂也被這樣氣氛感動最後暈了過去。
這樣一來,後燕軍中群龍無首,只好撤退,而不幸的是,慕容垂又在撤退的過程中去世了,拓跋珪藉此機會一舉佔領後燕都城中山。次年年初,拓跋珪公開稱帝,正式建立北魏政權。
結束語:
拓跋珪與慕容垂的鬥智鬥勇十餘年,期間各自勝勝負負,最後還是年輕的拓跋珪熬過了號稱"十六國第一戰將"的慕容垂,實現北方的大一統。